标签:
教育杂谈 |
教师“为人师表”对学生的影响
为人师表是教师必备的道德行为准则。由于教师与学生长期相处,总是以良师益友的双重身份出现在学生面前,所以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对学生有着很大的影响。小学生正处于儿童心理发展时期,受社会不良习惯的影响较小。而教师又是学生模仿和学习的最直接对象。于是,“为人师表”对小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便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日常行为的影响
思想品德不只是理性的认识,更是理性认识的内化,最终还是要体现在个体的言行举止上。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可能在学生身上得到反映。因此,教师自己的言行应谨慎,每说一句话,每做一件事,都要有所持重,洁身自好。因为,好的生活习惯是形成好的思想品德的基础。有的家长文化素养低,思想落后,品性不良,孩子耳濡目染,容易跟着养成不好的生活习惯。如果老师同样以这类家长的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那就更能强化这种不好的生活习惯,给学生留下极坏的印象。
二、集体生活的影响。
学校是学生学习的大集体,班级是学生生活的小集体,学生看待集体,往往是通过教师对这个班集体的态度来决定的。如果教师缺少对所教班级、班集体的热心,就会影响学生正确树立集体主义的观念。“身教胜于言教,”这是历代教育早就总结出来的成功经验。一直被沿用至今,说明了它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教师要引导学生关心集体,除了要他们维护班集体的荣誉外,还要引导他们学会关心同学的学习和生活,让大家都感受到班集体的温暖。另外,要引导学生树立竞争意识,也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使学生通过认识和实践去实现“自我价值”。使他们既能享受成功的喜悦,又能经受得住失败和挫折的考验,从而提高面对困难的能力。
三、遵规守纪的影响
学生一般是重情义、讲感情的,特别是那些调皮的学生,一定要有耐心,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只有教师对学生真诚的爱才能拨动学生的心弦,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从而才能产生感情的交流。也只有这样,教师的希望也才能变成学生自觉的行动。如有学生病了,老师应带他到医院治疗,组织班上的同学去看望,把班上的新情况传递给他等等。所以这些做法,自然会影响学生积极向上与助人为乐的品德的形成。
四、未知欲的影响
教师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除了在教学实践中探索教学经验外,还应不断学习专业知识或相关的知识,以适应越来越丰富多彩的社会需求,教师的刻苦学习必然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每个学生都盼望自己能从教师身上学到自己不懂的东西,教师必须随时提醒自己要恪守“为人师表”,随时要保持良好的仪表形象和正常心理状态,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润物细无声”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