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的要诀—会意
我国东晋诗人陶渊明有句名言:"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欣然忘食。"然而,多少年来人们对这句话的理解是有分歧的。"不求甚解"是不是说囫囵吞枣而不求甚解?是不是只读原文而不去看注解?是不是读书不要去钻牛角尖?后半句的"每有会意"和它又是什么关系呢?真是仁智各见,莫衷一是。究竟对这句话该怎样理解呢?从辩证的角度看,可以这样理解:陶渊明主张读书要会意,而真正的会意又很不容易,所以只好说不求甚解了。可见这"不求甚解"四字的含义有两层。一是表示虚心,目的在于劝诫学者不要骄傲自负,以为什么书都一读就懂,实际上不一定真正体会到了书中的真意,还是老老实实承认自己只是不求甚解为好。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连贯,了解大意。要明白"不求解"和"每有会意是相通的;"不求甚解"正是为了求得更好地"会意",这实在是善于读书的人的一个要诀。
一是不要想当然,而要知其然。读书囫囵吞枣,口舌不辨其滋味,胃肠难以吸收其营养。问其收获,得到的回答只能是"想当然"。南宋学者朱熹曾打过一个比方,说生吞活剥"想当然"地读书,就像一个肚子饿了的人走进了饭馆,看到了大盘小碗的美味佳肴,恨不得一口都吞下去。于是粗嚼快咽,从形式上看虽然是很快填饱了肚子,实际上嘴里没有尝到佳肴的味道,肠不能吸收美味的养料,甚至还会因消化不良而酿成病症。这种贪多嚼不烂的学习方法,连最起码的"知其然"的学习效果,都难以达到。要想"知其然",一是防止好高骛远,急于求成,想一口吃成胖子。二是防止蜻蜓点水,浅尝辄止,拿到书一目十行地浏览一番,大而化之地了解些大意了事。三是防止见异思迁,朝三暮四,今天读这,明天读那,后天又换别的,没有一本读的扎实。四是一次读过,弃入箱底,仅一知半解,便不再翻读,不再复习。以上这些可以算得上是满足于"想当然"读书的人的通病,是妨碍读书"知其然"的障碍。
二是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宋代哲学家陆九渊说:"学必无所蔽而后可"。意思是说读书没有达到迷惑不解的地步才可以。读书不能像推磨似的绕着书页的磨盘转圈,而是要一步一步朝知识的山峰攀登,这就要深入了解"所以然",而不是停止在"知其然"的阶段。读书追求水落石出,弄个"所以然"的人,才能明白别人所不能明白的道理,领会别人所没有领会的内容。鲁迅先生说过:"凡是有水平的大作家,他的作品,就全部说明这应该怎么写。"问题在于我们阅读这些范文的时候,是不是满足仅仅知道他怎么写的,而是琢磨一番他为什么这样写,这样的优点和长处是什么?一句话,分析"所以然"。在日常学习中,即使读到一个重要的词语,也需要提倡这种"探个究竟"的态度。如我们读到书上称老年人"年届花甲"或"耄耋之年",仅仅知道"花甲"是指六十多岁,"耄耋"是八十多岁,就够了吗?不然!还要追寻这个"所以然",明白为什么这样称呼。原来,我国古代用干支记时间。所谓干支,又是天干地支的简称。天干有十,地支十二,十天干和十二地支按顺序配成六十个单位,通常就叫做"六十花甲字",也称"花甲"。把这种记时间的词语转移到记人的年龄上,就以"年届花甲"来指人六十岁了。耄(mào),《盐铁论·孝养》中说:"七十曰耄"。《礼记·曲礼》中说:"八九十曰耋(dié)",《尔雅·斜言》中说"八十为耋"。把上面几种说法和注解合起来,可以看到:"耄耋"是指人的高寿,大约是"七老八十了",你看,经过知其"所以然"的探究,学的知识自然就扎实了。
三是不仅知其所以然,还要创其新。有诗云:"十分学七要抛三,各有灵苗各自探"。读书"会意",不是光指领会书中原有的旨意,还要有独立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既所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决不能总跟在别人的后面走。开始读书要力求深入,融会贯通。读到后来,就要跳出书本的束缚,"举一反三,闻一而知十,穷理之精熟,运用之出新",由此可见,创新是读书"会意"的最高标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