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道之行也》教学设计

(2007-12-09 20:29:45)
标签:

校园生活

《教学设计》

文言文教学

分类: 教学设计

大道之行也

学习目的:

1、熟读成诵,把握字词。

2、合作探究,大同思想。

3、联系生活,理解提升。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脉络,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大道”、“大同”这两个概念。

教学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背诵《桃花源记》中描写桃源人生活的一节“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桃花源记》给我们描绘出一幅理想社会的生活图景。早在战国末年《礼记》中也有类似的理想社会的画卷。今天,我们来学习其中的一篇《大道之行也》。

(板书课题)

二、简介时代背景:

《大道之行也》是《礼记·礼运》开头部分里的一段话,主旨是阐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原文此前还有一段文字记述孔子说这番话的来由:仲尼参加国君在年终举行的祭奠,事毕,在宫门外两旁的楼台之上,喟然而叹。仲尼之叹,意思是鲁国已经丧失了古礼。孔子的学生子游在侧旁说:“君子何叹?”孔子曰:“大道实行的时代和夏、商、周几位英明人物在位的时代,我都没有赶上,但那时的情景古书上还记载了一些。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夏、商、周三代的英贤),丘未之逮也(因出生晚,未能赶上),而有志焉。”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孔子是因为生活在变乱纷呈的春秋末期,迫切希望出现一个太平盛世,所以有这番言论。

三、熟读成诵,积累理解。

1、教师范读古文,学生按要求在书中画出难读的字词来。

2、学生仿读并注意文中字音及停顿。

①需掌握字的读音:

选贤与能jǔ 讲信修睦mù  矜guān  男有分fèn  货恶其弃于地也wù

②朗读点拨:

a、大道之行也:用提顿语气读,表明以下三句即大道的内涵

b、“天下”三句用分列语气读,要读出层次感。有些字有统领作用,如“故人不独--”中,“人”统领以下两句,“使老有所终--”中,“使”统领以下四句,其后均当作一顿。最后一组谈“货”“力”观念,此两字后亦当作一顿。

c、“不必为己”后停顿稍长,收一层文意

d、“故外户而不闭”后停顿稍长

e、末句是全文结论,要一字一顿,字字分明、语气肯定。

3、分组合作学习,翻译全文。推举翻译得好的在班上互相交流。

归纳:

①通假字:

选贤与能              “与”通“举”,选举。

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矜”通“鳏”,老而无妻的人。

②词类活用:

a、故人不独亲其亲

——句中的一个“亲”字为意动用法(下文“子其子”中的第一个“子“”与此相同)。“以……为亲”(“以……为子”)

b、故外户而不闭

——名词用作状语,从外面。

C、谋闭而不兴

——动词用作名词,耍奸邪之谋的行为。

d、盗窃乱贼而不作

——动词用作名词,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

e、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均是形容词用作名词,意思分别为“老人”、“壮年人”、“幼童”。

③一词多义:

亲    修    闭    独    乱    谓     兴    为   

④古今异义:

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孤独古义:是两个词,其中“孤”为幼而无父的人,“独”为老而无子的人。今义:是一个词,是独自一人、孤单的意思。

四、课堂小结。

五、课堂作业:

1、熟读背诵课文。

2、完成课后习题二。

第二课时

一、细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1、本文阐述的大同社会有什么特点?

a、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满足生存需要)。

从“故人不独亲其亲……皆有所养。”

b、人人都能安居乐业(满足发展的需要)。

 “男有分,女有归”

c、货尽其用,人尽其力(满足精神愉悦的需要)。

从“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为己。”

2、怎样实施“大道”,实现“大同”,文中哪一句揭示了答案

天下为公,选贤任能,讲信修睦。

3、文章层次分析:

明确:可分为三层:第一层“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概述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第二层“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详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第三层“是故谋闭而不兴……是谓大同。”总结全文。

二、深入课文,探究讨论:

1、任何想像都是植根于现实土壤的,文中有无当时现实社会的影子?
     明确:文章第三层选择了一种特殊的总括方式,拿现实社会跟理想的“大同”社会作对比,从而顺理成章地指出,现实社会中诸多现象如搞阴谋、盗窃财物、作乱等在“大同”社会中将不复存在,代之而兴的将是一个“外户而不闭”的和平、安定的局面。这其中已经折射出现实社会的真实情形:社会变乱纷乘,动荡不安;尔虞我诈,人人自危;盗贼横行,混乱不堪。

2、大道指什么?大同指什么?题目怎样理解?

大道,可以理解为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大同,可以理解为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大道之行也,是指执政者实行大道,则老百姓便可以生活在安定、和平的大同社会。

3、拓展:a、文中“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 b、孔子的“大同”社会的理想实现了吗?21世纪的中国社会,是“大同”社会吗?c、请说一段话描绘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要求人人发言。然后选小组长为本组代言人,阐述本组看法,全班交流。)
     这是三道开放性的题目。第一题,要启发学生透过“桃源”中的生活现象来认识这个社会,例如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孩子生活极其幸福、快乐,这就是“大同”社会中“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由此还可以推知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同样受到全社会的关爱。第二题要求学生联系历史知识和现实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深入探究,只要言之成理即可,教师不要随意评判,应以表扬鼓励为主。第三题重在激发学生进行大胆新奇的联想和想像,营造一种畅游理想未来的热烈气氛。

三、总结课文:

尽管这样的理想社会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不可能成为现实,但它却成为我国社会思想史上的一份宝贵财富,两千多年来一直成为许多思想家和改革家所追求的理想“桃源”,如洪秀全、康有为、谭嗣同、孙中山等都曾受过它的启发,其思想意义极为深远。

如今,中国正朝小康社会迈进,要全面实现小康生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让我们都积极参与到国家建设和发展上来,为早日实现“大同”而共同努力!

四、课堂作业:

用笔描绘出你心中的理想社会,字数:300字左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