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新闻评论学笔记7

(2011-01-03 22:09:01)
标签:

杂谈

第十二章  言论版

第一节   言论版的性质

言论版总体评价

汇集多种言论主体和言论形态的言论版,是当代世界报纸成熟发展的言论载体,有着大体相同的形态特征和规律。

近年来中国报纸言论版的迅猛发展,把中国新闻评论带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言论版为言论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使新闻评论的一些规律更为充分地体现出来。

言论版体现了言论特殊的聚合效应,促进了言论传播与接受的民主化。

第二节  言论版的要素

一、言论版的内容要素

国际主流报纸的言论版以社论版Editorial page)为核心,内容一般包括:社论栏、读者来信栏、专栏文章、评论性漫画等     中国报纸言论版形态多样,却很少有社论,因此也很少形成社论与来信的对话交流。言论的层次也并不分明。

二、言论版的形式要素

内报头是国外言论版的通行的形式要素。一般置于社论版的左上角,是一个缩小了的报头样。这样一个内报头作为一种传统,表明社论版特殊的地位。它也是辨识社论版和社论栏的标志。目前国内一些报纸,也采用了这个形式要素

第三节  当前我国报纸言论版的特性

一、多主体的参与性

言论版是对言论单一主体、单向传播格局的突破。它实现了多个不同言论主体共时态的交流(交锋)。

言论版为公众 接近媒体,实现对公共事物更普遍、更及时的表达提供条件 。

二、多品种的生态性

言论版一般是多个言论主体,通过社论、读者来信、专栏文章等不同的言论品种相互交流的环境,形成一个与自然的社会舆论生态同构的媒体言论生态。

一个版面的多篇言论,往往并不是偶然的、机械的关系,而可能是不同的对立的关系、相同的关系、相互映衬的关系,形成一个活跃的、有张力的话题空间。

三、历时态的往复性

它反映了意见的特性,意见本身是会带来意见的,这是一个无穷的、不断生发的过程。

四、共时态的冲突性

社会中人群的利益是不同的,判断与价值观是不同的,意见的冲突是正常状态。言论版通过不同观点的汇集,达到社会交流的作用。但不同观点的表达,一定表现为观点的冲突。

第四节  近年国内言论版介绍

《中国青年报·青年话题》

《中国青年报·青年话题》从199911月创办。特设不同观点栏目,强调不同的价值。是国内上世纪末较早创办的具有意见交流性质的言论版。这个版面没有社论,也没有读者来信栏

《南方都市报》时评版

《南方都市报》是较早进行社论版形式探索的一家报纸,也是较早模仿国外报纸创办社论版对页的一家报纸,为我国报纸言论版的规范化,积累了很多经验

《新京报》社论/来信版与时评版

在基本要素和形式上更接近国外报纸社论版。它的突出创新是开设了社论批评栏目,把社论置于批评环境中,更多地增加了言论版意见交流的气氛

《经济观察报》言论版

言论版有内报头,并明标社论/Editorial,有非常明显地模仿国外报纸社论版的倾向。真正的社论 按照中国传统的方式单独发表在一版,显现出它在两个不同的规范之间游移不定

第五节  我国报纸言论版的意见整合

一、我国报纸言论版的意见整合方式

栏目的相对稳定与内容的追求时效

专论的相对固定与来论的相对开放

视点的相对集中与视角的差异变化

体裁的相对归类与观点的争鸣商榷

二、国内言论版在意见整合方面的三种形态

形态一

版面编排上与西方不同,没有社论作为版面的主打言论,但在言论内在的思想组合上暗合了言论版动态性、冲突性的特性

形态二

版面在外在编排和栏目设置上模仿了西方社论版形式上的某种元素,但是缺乏内在的有机整合,这种言论版一般有一篇主打的社论,但是这篇社论处于相对孤立的地位,缺乏与其他言论的联系或呼应

形态三

不仅在版面形式上越来越靠近西方言论版,而且在内在精神上也更加注重思想、观点的整合。

三、我国报纸社论(言论)版目前存在的问题

言论空间的相对狭窄

评论选题的大量雷同

言论质量的良莠不齐

作者队伍的相对匮乏

第十三章   广播评论

一、广播的媒体特征:

广播(不包括电视在内的狭义的广播)  

一种通过无线电波或导线向广大地区或一定区域内传送声音符号的大众传播媒介。它通过有声语言和音响表情达意,口说、耳听是其基本的传、受手段

在传播上具有直接便捷、传送面广、受众面宽、表现力强等优势,也存在稍纵即逝,不易留存等缺陷。

一、广播评论的特点

快捷    制作简单、传输迅速,长于时效

浅显    语言通俗、表述浅显、易于听知

平易    态度平等、语气平和、长于交流

生动    信息丰富、个性表达、声情并茂

二、广播评论的分类

播音员评论  本台评论  本台评论员文章  本台短评  播音员评论  编前话 编后话 述评

 

主持人评论     广播谈话      漫谈式广播谈话  对话式谈话 访谈式谈话 论坛式谈话

主持人(评论员)评论

音响评论      环境音响  现场谈话 后期解说  资料音响                                                       

 

第二节   广播评论的独特样式——广播谈话

广播谈话最早是一种为说而写的评论,它以谈话的语言、口吻及表达方式评价事物与分析问题,以聊天或交谈的手法,力图模仿或直接采用日常谈话的方式,在与听众平等交流的语境和氛围中分析议论,以求得较佳的传播效果。

一、广播谈话的构成

漫谈式

口播式

                   对话式   

广播谈话

直播式                访谈式 

录播式    即兴式

                      论坛式

二、广播谈话的基本形态

1、漫谈式广播谈话 

采用谈话的写法和口吻,在播音员播报评论稿件的过程中,营造一种与听众进行拟态交流的氛围在写作及播出广播谈话时,既把听众作为收听者,又作为对话、交谈者; 自问自答自说自话中融入交谈、对话的因素,使听众在收听过程中产生交流感,尽可能改变其被动收听的状态。

2、对话式广播谈话 

变一人口播为两人对播,消除了一人口播的单调感,通过一问一答、探讨切磋、关照呼应等方式,使谈话形成交流和互动。有助于活跃评论的气氛,调动听众的思维,使其置身于对话与交锋之中,通过谈话的逐层深入,听众自然而然地进入交流的情境之中,并自然而然地了解评论的主旨和意图

3、访谈式广播谈话

 由主持人(或记者)与谈话对象就某一事件或问题,以面对面或电话访问等方式进行的,以了解意见性信息为主的一对一或一对多的谈话节目。在这类节目中,主持人(或记者)以访为主,以提问为主;嘉宾以谈为主,以回答问题、表明态度、发表议论为主;访谈的对象多为公众关注的新闻人物、社会知名人士或某方面的专家权威

4、论坛式广播评论 

由两位以上的嘉宾直接参与,在交流与讨论中对事物或问题发表意见、做出分析、展开讨论或论辩的谈话类评论。在这类谈话中,主持人(或记者)与嘉宾即席侃谈,主持人(或记者)在谈话中起提问、引导、串联、补充等作用;谈话者起分析、解释、议论、争鸣等作用 ;还可通过热线电话、电子邮件或手机短信等方式吸引听众参与讨论

第四节  广播评论的独特样式——音响评论

音响评论是指兼用现场音响、资料音响和解说、论述性语言表达内容的广播评论形式;与口播述评的最大区别,是音响的运用。它是广播述评中的特殊类型,也是最能体现广播传播特点、发挥广播传播优势的广播评论类节目

一、广播评论中音响的类别

1、现场谈话  

  记者在采访现场的提问和采访对象的谈话

2、环境音响 

 现场采录的用以表现环境特色、交待环境背景的音响,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各种音响

3、后期解说  

记者或主持人在后斯制作时录制的解说和论述性语言

4、资料音响  

      为引出话题、交待背景、烘托气氛而选用的以前录制好的声音资料,包括昔日的讲话、音乐、歌曲及其他唤起人们记忆和佐证评论观点的音响

二、音响在广播评论中的作用

 1、充当由头,引出话题

2、提供论据,佐证论点

3、参与议论,烘托主题

4、交待背景,渲染气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