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山西丁村织布民俗旅游 |
分类: 晋善晋美 |
出了师家沟,搭了趟便车到了洪洞。在大槐树和苏三监狱门口瞄了一眼,没进去,直接坐车奔襄汾,那里有个好地方---丁村。丁村民俗博物馆位于山西临汾地区襄汾县城关镇丁村。赶到襄汾已是下午五点,加上下雨,索性在襄汾县城住下,第二天一早租车去丁村。
丁村目前保存有明清两代的民宅26座,较早者为明万历年间,较晚者为清代康熙咸丰年间。每座民居,既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又是一件珍贵的文物。这样宝贵的宅子之所以保存完好,一方面得益于地处偏僻,兵荒马乱的时代仍能享一隅清静。此外,丁家人对祖产的爱惜与保护也让人钦佩。1985年,政府收回院落19座,征集近万件文物,创办了中国第一座汉民族民俗博物馆。
丁村的文物与民俗甚多,这次先说说丁村古老的纺织工艺。走进丁村,最主要的街道上“丁村土布”的广告牌十分醒目,这是一个颇具规模、传承民间土布纺织工艺的公司。
还是先进丁村的目前开放的五座院子看看吧,这五座院子是从丁村居民手中收购过来的,改造成了丁村民俗博物馆。而周边的院子还住有人,这些人不愿意卖掉祖上的老宅子,于是就形成了目前博物馆与民宅混搭的状况。
走进第一院,柱子上的对联十分醒目,上联是“芝草无根醴泉无源人贵自立”,下联为“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民生在勤”,以之自勉吧。
晋南民居的特色,感觉开始与晋中的乔家、王家大院不一样,没有那样的富贵气。在这个院子里,我遇到一位大婶,她恰好就是以前住这院子,还指给我她以前住哪间房。从她这里得知,以前住这样的天井式的四合院并不舒服,冬天很冷,夏天又闷热无比。所以当年政府来收购时索性卖掉,用补贴的钱在村外盖了栋小平房。我也也是,要我在这狭小的空间里长住,也不会舒服。
在第五院,我碰到了一位正在打扫卫生的老奶奶,跟她聊,是知她就是丁家的后人,很热情地向我介绍丁村的情况。
随后我便领教了以前的布是如何织出来的。丁婆婆告诉我,这织布机是黄道婆发明的,有几千年生产历史的老土布就是在这样的机器上织出来的。我仔细瞧了瞧,发明这玩意的人真不简单。老土布,又叫老粗布、手织布,是以前沿用很长时间的一种纯棉纺织品。
丁婆婆左手拿的就是梭子,左右来回穿梭。这一刻,才明白为什么叫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了。三字经里有“子不学,断机杼”之说,机杼就是指的梭子。这个典故是,孟子小时很贪玩,有一次他逃学回到家中,孟母生气地说:“还没放学,你怎么就回来了?”孟子不敢作声。孟母生气地把织布机上的梭子折断了,“梭子断了,布就不能织了,学习也一样,日积月累,积少成多,才能获得成功。”孟子听了母亲的话,从此努力读书。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织布机发出来的声音让我想起了木兰辞。不知丁婆婆年轻时是啥模样,岁月就在这来回穿梭中悄然地流走,一瞬间就成了头发花白的老人。古代中国,绝大多数家庭妇女就是守着这样的织布机慢慢变老,想起这如梭岁月,令人感叹啊。
从第五院出来,小雨也停了。村里全是这样的石板路,不用担心雨后会有泥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