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云冈石窟大同山西 |
分类: 晋善晋美 |
端午节前,终于休了次长假。准备来一次走遍山西,计划从大同出发,沿同蒲铁路直达永济。不过临时有事,只在大同与太原稍作逗留便回家。这个遗憾只能留待以后弥补了。
5月26日一早便到了大同。吃完早餐便直奔云冈。这次来的时机不佳,正好赶上大同大兴土木,整个城市就是一个大型工地,到处都在挖路,再加上煤矿多,空气中弥漫着看得见的灰尘。市中心的华严寺全面整修,只得远观一会便离去。
抵达云冈石窟时正好赶上开门,整个景区还没什么人,显得非常清静。景区周边也正在大搞拆迁,飞扬的尘土让我不敢更换镜头,一支旅游头一拍到底。
据资料介绍,云冈石窟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始建于公元460年,由当时的佛教高僧昙曜奉旨开凿。整个石窟分为东、中、西三部分,石窟内的佛龛,象蜂窝密布,大、中、小窟疏密有致地嵌贴在云冈半腰。东部的石窟多以造塔为主,故又称塔洞;中部石窟每个都分前后两室,主佛居中,洞壁及洞顶布满浮雕;西部石窟以中小窟和补刻的小龛为最多,修建的时代略晚,大多是北魏迁都洛阳后的作品。整座石窟气魄宏大,外观庄严,雕工细腻,主题突出。石窟雕塑的各种宗教人物形象神态各异。在雕造技法上,继承和发展了我国秦汉时期艺术的优良传统,又吸收了犍陀罗艺术的有益成分,创建出云冈独特的艺术风格,对研究雕刻、建筑、音乐、宗教都是极为珍贵的宝贵资料。
石窟依山而凿,东西绵延约一公里,共有大小石窟53个,佛雕51000多尊,是我国最大的石窟之一,与敦煌千佛洞、洛阳龙门石窟并称为中国三大石窟艺术宝库。
云冈的代表作应是昙曜五窟。据文献记载,北魏初期由著名和尚昙曜主持,在大同西郊武州山开凿石窟五所,现编号第16窟至第20窟,就是当时开凿最早的所谓昙曜五窟。与龙门的唐代石窟相比,云冈的昙曜五窟是典型的北魏风格了。这些都是最早期的作品,带有明显的西域色彩,不似唐窟那样已逐渐本土化、世俗化了。
第13窟,昙耀五窟之一,为弥勒佛像,高12米多,左臂与腿之间雕有一托臂力士像,是云冈仅有的一例。
第十二窟,正壁上端刻有伎乐天人,手执弦管、打击乐器,神情迥异,形象生动。他们手中的排箫,箜篌等古典乐器十分珍贵,是研究我国音乐的重要资料。
第三窟,是云冈最大的石窟,传为昙曜译经楼,窟分前后室,后室南面西侧雕刻有面貌圆润、肌肉丰满、花冠精细、衣纹流畅的三尊造像,应是初唐时期作品。
王小波说,“中国有5000年的历史,不过一半写在纸上,一半埋在地下,唯独缺一部立在地面上的活的历史。”这话说得很对,许多古迹在商业化大法潮下破坏殆尽,一些古建筑已沦为推倒重建的假古董。好在像云冈石窟这类的雕塑能耐风雨,不需重建,这算得上是一部立在地面上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