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石屹,在我们眼中经常会跳跃出这么一个名字。因为当下无比和火爆的商品房交易市场,因为他那些前卫而凌厉的言论。在我关心的“语路”计划中,他的年龄应该是最长的一位。但相较于出生于1963年年龄标签,仍然敢为言论先锋并且热衷于在京城的各个圈子中频频抛头露面的潘石屹绝对是个对梦想的偏执追随者。

也许他的梦是多元化的,平凡实际,没有什么太多的虚词可言。他在尊尼获加的“语路计划”中直白而坦然地说,年轻的时候就想赚钱,因为这样就可以给我妈治病了。最初的驱动力也许就是质朴的孝道,和其他人比起来,似乎一点也不梦幻。在业界中叱咤风云的潘石屹,最早在甘肃农村生活时,什么农活都干过,什么苦都吃过,终于等他从中国石油管道学院毕业,又辞职下海,投身于海南岛的房地产建设中时,似乎也没发现梦想有什么起色——因为逢年过节没钱回家,还得去岛上的招待所找值班小妹蹭电视机看春节联欢晚会。
潦倒的潘石屹并非少年得志的人才,但这丝毫不妨碍在人生的旅途中慢慢修正和明确自己的方向。1982年,近30岁的潘石屹毅然从国家石油部辞职,下海到深圳海南为自己的人生挖掘富矿。从那个时候开始,也许就注定了潘石屹前卫先锋的个性。这么一个清晰地表达“物质和精神是缺一不可的两个翅膀”的人,聪明地抓住了任何一个可以抓住的大好时机,以自己独有的商业才干和永不磨灭的心志,在最不缺乏人才和空想家的京城创立了北京万通责任有限公司。
从甘肃到深圳海南,最终定居北京的潘石屹,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出身西部贫困地区的年轻人如何寻梦的过程。39岁的时候才与合伙人共同创立名下公司的潘石屹,与大多数青年才俊比起来,的确属于大器晚成之辈,然而他的成功与他的经历,也注定成为在中国的诸多不那么有天分的普通人的榜样。
按照最初的梦想来看,潘石屹早就实现了“有钱”,但对于他这样的富人来说,拥有财富在当下的自己看来并非第一位的,和妻子张欣创立的“SOHO中国基金会”正说明了这一点。这个基金会,正是为了资助教育而改变贫困地区的学生和家庭的命运而设立的。他热衷于掘金,也和著名的慈善家和金融家巴菲特一样,热衷进行天使投资,也许只有他这样经历的人,才会明白机遇有多么重要。
而面对梦想,能够适时的给予机遇,又是多么难能可贵的事情。这样的潘石屹,实在令人有些心生敬意。
语路计划还记录了另外11位梦想人物的故事,全集观看请点击:http://yulujihua.tudou.com/yulujihua/index.html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