们的消费需求在不断个性化,而旨在满足人们公路交通需求的汽车企业,包括它们向市场推出的各种产品,却在不自觉地走向同质化。这就是为什么当我们辞别了物质匮乏的年代,站在琳琅满目的汽车卖场里,仍然左右为难找不到最适合自己的产品的原因。
对个性化的追求,或者保持自己的特点,是国际汽车企业立身的根本。它不是排外的,而是吸纳的,比如对于汽车设计和技术方面的流行趋势,如果企业不能做到引领,则必须跟上,并加以创新,为我所用,以促进自己的个性化常常呈现新的形式,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但在更大程度上,汽车企业的发展越来越雷同化,这体现在发展策略和市场计划上,体现在企业内部的管理方式上,体现在终端的产品线上。丰田起步的时候可以学习福特,今天的汽车企业或多或少地受到丰田生产模式的影响,开始走向一体化的发展道路。在产品车型上,过去我们可以凭借外观就可以分得清谁是德系,谁是日系,如今它们之间的分野和界限已经异常模糊,甚至那些标识身份归属的特征早已荡然无存,我们赖以识别的只有那些个越来越醒目的车标。
国际企业如此,国内的汽车企业则面临着更加尴尬的境地。
长期以来,我们的民族汽车企业是在学习别人的过程中发展壮大的,而学习的对象则大致相同,学来的东西又很不具体和深入,往往陷入形式的陷阱。中国的“三大”汽车企业几乎没有什么区别,也没有什么特点,即使都能进入“世界500强”,也不值得津津乐道,因为它们缺乏个性,特别是民族个性。
雨后春笋般的自主品牌企业之现状更加不容乐观。在中低端轿车领域的惨烈竞争,已经说明了这个问题,不再赘述。它们的发展模式和产品系列出奇地相似,规模和速度也大致相同,我们甚至已经分不清谁是奇瑞,谁是吉利,谁是比亚迪,很少有人能够说出它们之间的不同。这还没有完,在国内还有数十家野心勃勃的企业,它们遍布全国,旌旗招展,山头林立,拥有俱全的五脏,做着相同的美梦。
在国内,外来企业并无品牌之忧,它们完全没有必要考虑这个问题,它们要做的就是生产出好看的、性能佳的、安全的、符合消费者需求的产品,并不怕与对手发生产品雷同的情况。有时候它们甚至并不在乎消费者的选择,因为这是一个此消彼长、月盈则亏的消费状况,不要奢求拉拢住全部的消费者。
作为国内的汽车企业来说,它们不仅要在国内打开市场,还在觊觎着海外市场,而且打造国际品牌是大家不约而同的宏大目标。要实现这个目标,紧紧依靠亦步亦趋的学习是不够的,简单的模仿也不可取。目前的状况,它们不仅没有达到外来品牌的水平,很难与外来品牌平起平坐,它们尚处在边缘化的位置。即使如此,自主品牌企业之间的同质化现象已经非常严重。
当然,今天的自主品牌已非昨日的海外品牌,我们要发展,并且实现远大的目标,不能依靠短期的积累,而要利用速度优势,再加上规模效应。这一切要求汽车企业必须要用独有的特色来支撑,否则,在与国内企业、与外来企业的竞争当中,没有丝毫的优势可言。
笔者所说的特色,并不是指国内汽车制造成本低的优势,而且这已经不是我们独有的优势,而是全世界的汽车厂商共享的资源。要打破同质化,企业必须要有自己的特色,管理的特色,生产的特色,产品的特色,市场营销模式的特色。
从目前来看,我们还看不到自主品牌企业们的特色,眼前它们迫切要解决的是发展中的基本问题,最主要的是产品的质量安全等问题,这是与国外汽车厂商实现对话的先决条件,也是立足国内、放眼海外必做的基础课。正因为这样,国内的企业忽略了对个性化的追求,也没有精力注重对自身特色的寻找和塑造,不能不说这是一件十分遗憾的事情.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