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高考数学阅卷体会

标签:
考纲考题阅卷高考 |
分类: 教育智慧 |
2022年高考数学阅卷体会
一、阅卷程序简介
二.2022年高考试题特点
主干知识考察相对稳定:
其中函数与导数32分(7,10,12,15,22);
数列10分(17);
三角函数与解三角17分(6,18),
解析几何27分(11,14,16,21),立体几何27分(4,8,9,19),概率统计22分(5,13, 20),主干知识135分.
集合5分(1),复数5分(2),平面向量5分(3)
1.
2.
3.
4.
三、阅卷给分原则
高考阅卷评分原则,比起平时老师阅卷,更加强调得分点的把握,学生知识点的掌握,也更加客观.下面就以我参评的第20题概率为例说明一下.
|
A不够良好 |
|
病例组B |
40 |
60 |
对照组 |
10 |
90 |
20. 一医疗团队为研究某地的一种地方性疾病与当地居民的卫生习惯(卫生习惯分为良好和不够良好两类)的关系,在已患该疾病的病例中随机调查了100例(称为病例组),同时在未患该疾病的人群中随机调查了100人(称为对照组),得到如下数据:
(1)能否有99%的把握认为患该疾病群体与未患该疾病群体的卫生习惯有差异?
(2)从该地的人群中任选一人,A表示事件“选到的人卫生习惯不够良好”,B表示事件“选到的人患有该疾病”.与
的比值是卫生习惯不够良好对患该疾病风险程度的一项度量指标,记该指标为R.
()证明:
()利用该调查数据,给出的估计值,并利用()的结果给出R的估计值.
附
|
0.050 |
0.010 |
0.001 |
k |
3.841 |
6.635 |
10.828 |
【分析】(1)由所给数据结合公式求出的值,将其与临界值比较大小,由此确定是否有99%的把握认为患该疾病群体与未患该疾病群体的卫生习惯有差异;(2)(i)
根据定义结合条件概率公式即可完成证明;(ii)根据(i)结合已知数据求
.
【小问1详解】解:假设H0为:患该病群体与为患该病群体无差异,
由已知
又,
,假设H0成立的概率只有0.01,非常小,所以假设不成立,从而有99%的把握认为患该疾病群体与未患该疾病群体的卫生习惯有差异.
採分点:写出得1分,计算得出结果24得1分,得到或
都给一分,得到结论关键词“有差异”得一分,共4分;
阅卷中的错误:(抽样有效答卷2000份)
错误1:
,k2=24,又进行了开方运算,对公式不理解.
原因:抄错或记错公式,不理解公式中的a,b,c,d与二维列联表数据的对应关系,数字计算错误,不理解统计量与临界值比较得意义.(50%第一问得不到满分)
错误2:独立性检验中无零假设,无结论或结论表述不完整,解题基本步骤不清楚,只有结论.
小问2详解】(由条件概率公式出发,两头到中间的证明)
解法一:(i)因为 ,
所以 ,所以
,
採分点:得到定义式,前两个等号中的一个可得1分;第三个等号4个公式,任意写对一个可得1分,关键採分点得到等式: ,结论1分.
解法二:(定义--构造乘法公式--化简--构造乘法公式--结论)
解法三:定义---贝叶斯公式P(B|A)P(A)=P(A|B)P(B)---结论
错误3:利用本题列联表中的数据直接计算R的值,用于证明,原因:证明逻辑错误。用特殊证明一般(有效卷中占比10%),还有从证明等式出发推恒等式.
错误4:
原因:不理解条件概率的定义,记错条件概率公式.(7.5%)
错误5:证明过程缺少关键步骤,如:没有写出定义R的等式,缺少 一核心等式.
原因:题目中字母符号多,学生眼花缭乱.
(ii)
由已知 ,
,(每个一分),又
,
,(有对给一分)所以
(结论1分)共4分.
错误6:
,概率比值写成样本个数比值.
考题特点:第一问独立性检验,基础题;第二问证明题,首次在概率中出现,符号多,眼花缭乱,要求学生对概率的定义及运算性质掌握要扎实,考法有变化,但未脱离课本.
该题平均分3.3分,最高12分,0分卷有116178份,1分卷有:76713份;2分卷:5079份;3分卷:114825份;满分卷:4976份;高分的同学也很少,其中还有很多空白卷的存在,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组成:
1.
K2的意义和作用很多学生不明白,题目给了公式不会用,既数学基本概念有问题.教学中要让学生明白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知其所以然.
2.
计算K2时代数错误,导致计算得不到24,有的n=100,有的忘记(****)2的平方,甚至得到24后又进行了开方运算.
3.
部分考生答题时盲写公式,没有关键得分点,解题过程没有逻辑,条例不清晰,概率符号表述错误.
4 . 卷面字迹潦草
四、阅卷后的几点建议:
(1)注重基础概念与基本方法的落实,这是解决数学问题的基础.只有基本概念清晰、理解正确,基本方法掌握到位,才能做到思维敏捷,灵活运动,才能对数学问题进行正确地分析、推理和论证.
(2)对数学能力与数学核心素养的考查是高考的趋势,机械的重复训练已经越来越难在高考中的得到满意的成绩.教学时若能应用启发式教学,以学生为主体,通过教师创设问题,让学生自己思考并从中得到答案,会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对于数列、三角、立几、概率、解几、导数等题目的解答,应严格要求答题的规范性,数学表述不能缺少语言文字,表述条理要清晰,注意详略得到,计算过程关键步骤不可省略.
(4)日常教学注重基础知识、通性通法的教学.在教学中不要追求技巧和创新方法,在阅卷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其他的方法,其中第二小题给的评分标准里就有四种方法,如果你的方法不是评分标准中的方法(一般是通性通法)往往很难满分,甚至就是0分.通过高考阅卷,可以看出有些学生,基础知识、通性通法的掌握和基础能力的训练非常薄弱,由此可见,老师在平日教学中不要仅仅局限于题目怎么做,更重要的在于切实抓好基础知识和基础能力的教学、在于抓好方法的总结与升华.对基础知识、通性通法要强化训练.
(5)要加强对课本例题、习题的讲解和利用、重视对数学思想的渗透
(6)要注意审题能力的培养
(7)狠抓学生的运算,减少计算失误,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运算技巧
学生计算能力的提高,特别是运算技巧提高不是一朝一夕,而在于平日练习中老师有意识地渗透和训练.教学中要有充足的“示范算,一起算,多法算,近似算”,提高学生的符号运算.
(8)注重学生的抗挫折能力
(9) 实抓核心考点
要以考纲和考题为依据把握内容的深度与广度、热点与冷点,全国卷会非常“固执”的去重复的考查某一个内容或思想方法,几乎每年都考,而且考查的方式还差不多,即所谓的“高频考点”或数学思想方法,更要关注2020-2022年考了什么,没考什么,尤其是没考的更要关注,比如2021年没考“体积(4,8,19),球(8),二项式定理(13)”今年考了.
总之,通过研究今年的高考试题和参加高考阅卷,感触很多,也反思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和失误.最大的感触是高考的成败不仅仅在于高三的教学,而在于高中的每一节课、在于课本中的每一个知识点、每一个例题、习题;在于基础知识落实;在于通性通法的强化;在于计算能力的提高;在于平日里数学思想、数学方法的渗透.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中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