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经》|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分类: 鉴赏 |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先后相随。
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也,成功而弗居也。
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人们都知道美的具体标准而去人为的制造“美”,那就是丑恶了;都知道怎样做能被称为善良,那么其中就已经存在不善良的因素了。所以说有和无、难和易、长和短、高和低、音乐和噪声、前和后都是互相比较、互相衬托而成的,本质是浑然一体的。所以圣人顺应自然不妄为生事,发扬的是不依赖文字语言的教化。听凭万事万物自然发展而不去人为干预,生成了不去占有,作育了不去把持,大功告成而不居功德。正由于不居功德,所以永远也不会失去功德。
“美”是什么? “美” 的外在表现其实就是能给人身心带来愉悦感受的东西。比如说“美”味、“美”景、“美”女、“美”德等等。美是很唯心的,只要你觉得那是美那就是美了。汉代美女的典型是赵飞燕的“瘦”——苗条,而唐代美女的典型是杨玉环的“胖”——丰盈。古今中外,美的标准千奇百怪,可以说是“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哪个具体时空里都有一套各自认为的“美”的标准。但是“美”不好说有什么具体的标准的,如果一定要说,只能是一个笼统的标准,那就是真正的美来自自然,是天然不加雕饰的——“施朱太赤、施粉太白”、“却嫌脂粉污颜色”——那才是真正的“绝色美”。而这个自然、天然就是“内外合一”的境界。女以阴柔为美——“坤德”、“柔德”——厚德载物,男以阳刚为美——“乾德”“刚德”——自强不息。女子以善良温柔为美,男子以坚毅奋进为美,这都是“本色美”——“有诸内而形诸外”,是内外一致的和谐美,这就是一种“天人合一”——宇宙规律与具体个人的和谐统一。因此,最美的女人一定有温柔善良的特质,最美的男人一定有坚毅奋进的特质。但是“美”又是个评判的标准,和“善”一样,是一种人为的准则。它又是不能一概而论的,每个具体的个体总有他(她)最合适的展现自己的美的方式,强求一致就会造成很多的不“美”。比如说现代社会普遍流行的“美”女的外型标准:皮肤白嫩、脸色红润、个头高挑、身材窈窕等等,其实任何一条都不能去细化和量化的,说身高吧,一米六六够了吗?一米六五和一米六七那个更好?欧美人是不是应该高一点?日本人是不是应该低一点?即使在现代,不同的国家、民族、阶层、职业也都有不同的标准,如果一定要去满足所有“美”的标准,是会让人无所适从的。如果不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盲目地去追逐某个具体的“美”的标准——隆胸、整形,成为“人造美女”,本身就是一种丑恶——“斯恶已”。真正的美是自然美,是符合天性的美,是属于自己的美,不是模仿来的美,也不是流行的、时髦的美。“善”也是一样,世间绝大多数的人为制造出来的“善恶”都不是真正符合宇宙规律的“善恶”。比如说美国以“反恐”名义发动的对伊战争。也许布什政府会认为这是“善”——反对恐怖主义,但正是在这貌似堂皇公正的“反恐”的大旗下,伊拉克人民被卷入了深深的战争恐怖之中,而且至今仍未能从这种恐怖中完全走出来。对于那些无辜在战争中受害的伊拉克人民和他们的亲属来说,美军就是恐怖主义,布什政府就是恐怖主义的邪恶中心,美国就是个“无赖”国家,只不过他们没有“国际话语权”罢了。那种自以为是的“善”难道不是在行“恶”吗? 所以说,“善”是一个时空性的范畴,任何一种具体的“善”都有实实在在受益的群体——至少对某个个体有益。作用的范围越小,它就是越小的“善”,作用的范围越大,就是越大的“善”。这是讲空间范围。在时间范围上,“善”是在一段整体时间上受益最大化的行为。因此,杀鸡取卵、涸泽而渔就不是“善”,因为只有短期效益,而没有长期效益。而且因为短期效益断送了长期效益,这其实是“恶”。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那么哪些才是真正长期和大范围的“善”呢?这里先借用佛经的说法:真正的大“善”是不仅对自己而且对他人和环境长期乃至永久有益的事。《十善业道经》中列出了“十恶”:杀生、偷盗、邪淫、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贪欲、嗔忿、邪见。以上十种行为不但害人而且更深地是害自己,是世间一切灾难动乱的来源。因此,“十善”就是“永离”这“十恶”。不但要有决心去“离”——坚决不做,而且还要“永”——长久坚持。想行善必从断恶开始!由于缺乏足够高层次的智慧(“般若”或者说是“明”)而看不清长期和大范围因果关系的人,又怎么能分辨得出什么是真正的“善”呢?世上的绝大多数人都是这样不“明” 的人,因此他们往往都是为了短期利益和小集团利益在行其所谓的“善”,那当然不是彻底的“善”,而且很有可能是真正的“恶”。所以说“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美”和“善”这两个大问题解决了,别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有和无、难和易、长和短、高和低、音乐和噪声、前和后说到头都是时间、空间、数量、程度上的略有不同罢了,都是相比较而言的,本质是浑然一体的。针对这种本质上浑然一体的世界,具体事物的差别其实也就是“五十步”与“百步”的关系,能看穿这一切,不去生出“分别妄见”,认识到这其实就是一个“大同”世界,那么采取“无为”的态度去对待世界,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无为”是《道德经》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理念,而且经中多次提到“无为”,如果不能正确理解“无为”这个理念,对解读《道德经》会产生很大的误解和偏见。“无为”不是“不为”,而是高层次的“为”,它和“有为”最大的区别在于“为”的基础。“无为”是建立在“无”基础上的“为”,而“有为”是建立在“有”基础上的“为”。前面我们已经说过,“无”和“有”都是“道”的有机组成部分,“无”是根本,“有”是枝叶。老子提倡“无为”,轻视“有为”,是因为“无为”才是“道”的“深根固柢”,而“有为”不过是“道之华而愚之始”,至于“妄为”,那是根本上违反“道”的,结果必然是“凶”的,是他所反对的。建立在“无”这个宇宙终极特性上的“为”应该是怎样的呢?那就是顺其自然,就是敬天知命,就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就是取法于宇宙天地的运行规则。顺其自然也是一种认识自然和利用自然的方法,它是与那种人为的炸山填湖式的所谓“改造自然”相对的。它是和平地、和谐地、可持续的、可增值地利用自然。而这里的“自然”指的不仅有我们通常所说的“自然界”,也包括“人类社会”。顺其自然就是尊重“道”、服从“道”、维护“道”,因为“道”是宇宙大规律,而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就是建立在宇宙大规律的基础上的。因此,基于“无为”这个理念的教化方式也是顺其自然的,那就是“不言之教”。
处无为之事,是为还是不为?“道”为万物所做,则回答了这个问题。“天之道”为天下万物:“作、生、为、成功”。但是对自己却:“弗始、弗有、弗恃、弗居”。该章阐发《道德经》主旨:依照“天之道”来订“圣人之道”。按“天之道”:“为”是对众生,“无为”是对领导者、统治者自己。“无为”是教人们放下欲望去做事,低调做事,而不是什么都不做。领导者不要为自己的名利去做事,放下对形名的执着,为众生去做事,就是“无为”。领导者要为自己的老百姓负责,顺应人心,发出善念,先不要计较回报,少些算计,结果您反而会更幸福。老子并不是消极避世之人。如果我们能将《道德经》运用于生活和工作中,我们的生活会更美好。
“不言之教”是什么呢?“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这说的就是“不言之教”,哪里需要强行的政令呢?日升月落、星移斗转、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瓜熟蒂落、水到渠成,一切都是那样的自然流畅。在这个自然流畅的大格局里,万物自由自在地以自己最适合的方式生长、壮大、开花、结果、衰亡。有必要对这个过程去干预吗?生成了非得去占有吗?非得去把持吗?非得去认为自己是“救世主”吗?就算有天大的功劳也没有必要去自居功德,自居功德是“道”所厌弃的一种恶习,是“余食赘形”,是自损功德的;而且功德的“业”一旦形成,就会在漫长的生命长河里起作用,而且会“辗转增胜”,所以不居功德,就永远也不会失去功德。所以上古圣人,悟到此理,便效法自然法则,用来处理人事,“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是为上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