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机的《文赋》赏析

标签:
陆机西晋《文赋》美学六朝 |
分类: 鉴赏 |
作者介绍
陆机的《文赋》
【原文】
余每观才士之所作,窃有以得其用心。夫放言遣辞,良多变矣,妍蚩好恶,可得而言。每自属文,尤见其情。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盖非知之难,能之难也。故作《文赋》,以述先士之盛藻,因论作文之利害所由,他日殆可谓曲尽其妙。至于操斧伐柯,虽取则不远,若夫随手之变,良难以辞逮。盖所能言者,具于此云尔。(1)才士,即文章之士。(2)作,作文。(3)窃,私意。(4)用心,构思。(5)放言,运用语言。(6)遣辞,修饰词语。(7)良,实在。(8)妍,好。(9)蚩,通“媸”,即丑。(10)好恶(hào
wù),喜好和厌恶,指兴趣。(11)属文,缀文。(12)意,构思之意。(13)称物,适合外物。(14)逮意,表达思想。(15)知,指通晓作文之理。(16)能,指个人实际写作。(17)盛藻,美文。(18)利害,关键。(19)殆,或者。(20)曲尽其妙,穷尽文章写作的奥妙。(21)操斧伐柯,指借鉴前人创作经验。(22)随手之变,指具体作文的灵活变化。(23)云尔,句尾助词。
【译文】
我每当看到文士的作品,私下领会了他们艺术构思的意图。他们运用语言表意修辞,变化确实够多的了;文章的美丑好坏,还是可以用语言来评述的。我每当自己作文,更加体会到作文的甘苦。常常害怕思想与所表现的客观事物不相吻合,文辞不能表达自己的思想。这不是“知”的困难,而是写作实践上的困难。所以我作这篇《文赋》,借以介绍古代作家的美文,论述作文成败的缘由,将来或者可以穷尽文章写作的奥妙。借鉴古代作家的写作经验,就象拿着斧子砍伐木头做斧柄一样,固然榜样就在眼前,至于笔下的千变万化,的确很难用言辞表达出来。我所要说的,完全在这篇文章里面了。
【原文】
伫中区以玄览,颐情志于典坟。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心懔懔以怀霜,志眇眇而临云。咏世德之骏烈,诵先人之清芬。游文章之林府,嘉丽藻之彬彬,慨投篇而援笔,聊宣之乎斯文。(24)伫,久立。(25)中区,天地间。(26)玄览,深刻的观察(27)颐,陶冶。(28)典坟,古典。(29)懔懔,危惧貌。(30)眇眇,高远貌。(31)怀霜、临云,言高洁也。(32)世德,世代相传的德行。(33)骏烈,丰功伟绩。(34)清,节操。(35)芬,芳名。(36)林府,林海,指众多的文章。(37)嘉,赞美。(38)丽藻,美丽的语言。(39)慨,有所感受。(40)投篇,进入写作。(41)宣,表达。
【译文】
(在创作前的准备阶段,)长久地伫立在天地间深刻观察,在古代典籍中任性情潜化。随着季节的变迁,他慨叹时光的流逝;看到万物纷呈又思绪纷发。深秋季节,因树叶零落而感到悲凉;
阳春三月看到枝条柔嫩又乐开了花。有时,心存敬畏,如冰霜在胸;有时,志趣高远,上及行云。咏唱先贤的丰功伟绩,歌颂古人德行的芳馨。在文艺的林海中遨游,赞美那优美诗篇的文质彬彬。有了感受,于是执笔进行写作,把感受在文章中加以敷陈。
【原文】
其始也,皆收视反听,耽思傍讯,精鹜八极,心游万仞。其致也,情瞳昽而弥鲜,物昭晰而互进;倾群言之沥液,漱六艺之芳润;浮天渊以安流,濯下泉而潜浸。于是沈辞怫悦,若游鱼衔钩而出重渊之深;浮藻联翩,若翰鸟缨缴而坠曾云之峻。收百世之阙文,采千载之遗韵;谢朝华于已披,启夕秀于未振;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
【译文】
(进人写作过程以后)开始的时候,不看不听,沉思默想,多方探讯;让思想向八方驰骋,想象在九霄飞腾。待到文思酝酿成熟,眼前的情景,象初出的朝阳愈见鲜明;描写的物象,也愈见清晰不断涌现。群书中的精华象醇厚甜美的酒滴信笔倾吐,《诗》,《书》象滋润的雨露任凭吮嗽。艺术的想象,一会儿浮上天渊平静地流动,一会儿沉到地泉尽情地洗浸。于是锤拣难熟的语辞,象衔钩的游鱼从深水中引出;辞藻联绵,象中箭的飞鸟迅速从云层坠殒。吸取历代古籍中脱失的文字,采辑千百年亡佚的诗篇;抛弃古人用过的陈旧辞句,启用前人还没用过的清新语言,片刻间洞察古今的历史,眨眼的工夫驾驭着天下的事变。42)其始,构思开始。(43)收视反听,不视不听。(44)耽思傍讯,深思博采。(45)精,精神。(46)骛,奔驰。(47)八极,喻远,万仞,喻高。(48)其致,文思到来。(49)曈昽,天蒙蒙亮。(50)昭晣,明显。(51)互进,纷至沓来。(52)倾,倾注。(53)群言,众说。(54)沥液、芳润,指精华。(55)漱,咀嚼。(56)天渊,星名。(57)安流,平静流动。(58)濯,洗涤。(59)潜浸,沉浸。(60)沉辞怫悦,吐辞艰涩。(61)联翩,联绵不断。(62)翰鸟,即山鸡。(63)缨,中箭。(64)缴,生丝缕。(65)曾,通层。(66)阙文,古籍脱文。(67)遗韵,佚诗之类。(68)谢,弃去。(69)华,通花。(70)披,指开过。(71)秀,以喻文。(72)振,发生。(73)抚,引申为搜索。
【原文】
然后选义按部,考辞就班;抱景者咸叩,怀响者毕弹。或因枝以振叶,或沿波而讨源;或本隐以之显,或求易而得难;或虎变而兽扰,或龙见而鸟澜;或妥帖而易施,或龃龉而不安。罄澄心以凝思,眇众虑而为言;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始踯躅于燥吻,终流离于濡翰。理扶质以立干,文垂条而结繁。信情貌之不差,故每变而在颜;思涉乐其必笑,方言哀而已叹。或操斛以率尔,或含毫而邈然。伊兹事之可乐,固圣贤之所钦;课虚无以责有,叩寂寞而求音;函緜邈于尺素,吐滂沛乎寸心。言恢之而弥广,思按之而逾深;播芳蕤之馥馥,发青条之森森;粲风飞而猋竖,郁云起乎翰林。((74)选义,按照内容。(75)按部、就班,安排位置。(76)考辞,提炼语言。(77)或本隐以之显,或求易而得难,言或本之于隐而遂之显,或求之于易而便得难。(78)虎变,虎毛色更新,斑斓生色。(79)扰,驯服。(80)见,通现。(81)澜,散。(82)妥帖,恰当。(83)岨峿,不相合。(84)罄,尽。(85)澄心,潜心。(86)眇,精。两句言细致思索,深思熟虑。(87)笼,囊括。(88)形内,胸中。(89)挫,折服。(90)踯躅,徘徊不前。(91)流离,转徙。(92)濡(rú),渍。(93)理,文义。(94)立干,树立根本。(95)信,真。(96)情貌之不差,指辞与义相合。(97)觚(gū),方形的木简。(98)率尔,不经意。(99)藐然,渺茫。(100)伊,发语辞。(101)兹事,谓文。(102)钦,敬佩。(103)函,含也。(104)绵邈,长久不绝。(105)尺素,径尺的生绢。(106)滂沛,盛大。(107)恢,扩大。(108)按,抑按。(109)言思虑一发,愈深恢大。(110)蕤(ruí),草木华垂貌。(111)馥馥,芳香。(112)森森,树木茂盛。(113)粲,鲜明。(114)猋(biāo),暴风。(115)郁云,浓云。(116)翰林,文士荟萃之处。
【译文】
(作者进入具体写作阶段)然后按照内容,构思布局,提炼语言,恰当安排;有形的物象,用有光泽的语辞加以显现,发声的物体,用有音响语言,使余意尽弹。有时因枝添叶,繁衍成文;有时考究辞义,探讨辞源。辞义隐晦的,使它明白晓畅;辞义简易的,做到从易到难。有的语辞象猛虎斑斓生色,使百兽丧胆;有的语辞象龙鳞显现,使群鸟飞散。有时语辞运用一下子便得当,有时语辞艰涩前后难以通畅。(作者要)竭尽心力,刻苦钻研,精心构思,然后下笔成篇。把广阔的天地都囊括在作者的胸中,把众多的万物都熔铸在作者的笔尖。开始时口吻枯涩,吐辞不当,到末了文辞就会酣畅华艳。(作文章)“理”是一篇文章的主旨,主旨好比树干,文辞象枝条上的花果,斑斑斓斓。真正做到辞义一致,尽管变化多端,都在外表有所显现。(作者的)文思触及乐事,必然表现为欢快;嘴上正说着哀伤,一定先来一声长叹。有时候不在意就进人了写作,有时候拿起笔来又感到茫然。写作是一大乐事,历来的文士很向往。抽象的赋予具体形态,无声的给它以声响。把久远的事物写在尺幅之上,充沛的情思倾吐自内心。扩大语言的范围和容量,构思定能愈来愈深。(写作好比)传播草木的芳香,又好象繁密的枝条发育茁壮。文思汹涌象暴风浓云,升腾自文章的林海之滨。
【原文】
体有万殊,物无一量,纷纭挥霍,形难为状。辞程才以效伎,意司契而为匠,在有无而黾俛,当浅深而不让。虽离方而遯员,期穷形而尽相。故夫夸目者尚奢,惬意者贵当,言穷者无隘,论达者唯旷。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碑披文以相质,诔缠緜而凄怆;铭博约而温润,箴顿挫而清壮;颂优游以彬蔚,论精微而朗畅;奏平彻以闲雅,说炜晔而谲诳。虽区分之在兹,亦禁邪而制放;要辞达而理举,故无取乎冗长。(117)体有万殊,物无一量,文章之体,有万变之殊;(118)形难为状,众物之形,无一定之量也。(119)纷纭,杂乱。(120)挥霍,疾速。(121)程,展示。(122)效伎,表现技巧。(123)司,主。契,指意思相合。(124)夸目,炫耀。(125)奢,浮夸。(126)惬,快意。(127)当,恰到好处。(128)缘情,因情。(129)绮靡,艳丽。(130)体物,状物。(131)浏亮,清明。(132)博约,事博文约。铭以题勒示后,故博约温润;箴以讥刺得失,故顿挫清壮。(133)禁邪,禁止邪说。(134)制放,制止荒诞。(135)辞达,语言通畅。(136)理举,理合。
【译文】
文章的体裁多种多样,事物繁杂没有固定的尺度可以衡量;它们纷然杂呈,瞬息万状,很难描绘那具体的形象。驾驭语言的才能展示着作者的技巧,辞意吻合才是艺术的巧匠。无论是抽象的或是其体的语辞,都努力追求,是浅是深都不要抛掉。虽然脱离了一定规矩,为着能写尽事物的形貌。所以,喜欢炫耀词藻的人崇尚浮夸,重视文章内容的人看重内容表现是否得当;描写事物喜欢穷形尽相的人,不受表达形式的阻隘;追求文章通达的人,主张文章思想内容开朗。诗因情而生,要求文辞优美,赋描写物象,要求语言清楚明畅;碑文记叙事迹要合乎实际,诔萦回着对死者的哀伤;铭语言简洁淳厚,箴清新刚健,语音抑扬;颂闲适而又华美,论说理透辟,语言流畅;奏章稳重而又典雅,说语言明快,浩瀚汪洋。(文章的体裁)虽是各有区分,都必须禁止邪曲虚妄。只要文辞能够表达文章的主旨,不一定要写得冗长。
【原文】
其为物也多姿,其为体也屡迁;其会意也尚巧,其遣言也贵妍。暨音声之迭代,若五色之相宣;虽逝止之无常,固崎锜而难便;苟达变而识次,犹开流以纳泉。如失机而后会,恒操末以续颠,谬玄黄之秩叙,故淟涊而不鲜。(137)多姿,万物万形,故曰多姿。(138)会意,立意。(139)遣言,运用语言。(140)音声迭代,指文辞更替,而成文章,若五色相宣而为绣。(141)逝止,去留,指语辞取舍。(142)无常,无穷。(143)崎锜,艰险不安。(144)难便,不适合。(145)达变,通晓变化之理。(146)识次,识别事物的次第。(147)纳泉,容纳。(148)失机,失去机会。(149)操末以续颠,指始末颠倒。(150)秩叙,次序。(151)淟涊(niǎn),垢浊。
【译文】
事物的形体千姿百态,文章的体裁屡次变迁。表达思想离不开艺术技巧,修辞造句要用优美的语言。有音响有节奏的语辞交替使用,好比五色交错,才能音韵和谐。语辞的取舍虽然变化无穷,有时候也难免艰涩而不相安;如能掌握文体变化的规律,就象开凿水渠,接纳流泉。如果始末颠倒,失去常态,就象彩绣着色,颠倒了玄黄的次序,色调污浊,不能鲜艳。
【原文】
或仰逼于先条,或俯侵于后章;或辞害而理比,或言顺而义妨。离之则双美,合之则两伤。考殿最于锱铢,定去留于毫芒。苟铨衡之所裁,固应绳其必当。或文繁理富,而意不指适;极无两致,尽不可益。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虽众辞之有条,必待兹而效绩。亮功多而累寡,故取足而不易。或藻思绮合,清丽芊眠;炳若缛繍,凄若繁弦。必所拟之不殊,乃暗合乎曩篇。虽杼轴于予怀,怵他人之我先。苟伤廉而愆义,亦虽爱而必捐。或若发颖竖,离众绝致;形不可逐,响难为系。块孤立而特峙,非常音之所纬;心牢落而无偶,意徘徊而不能揥。石韫玉而山辉,水怀珠而川媚;彼榛苦之勿剪,亦蒙荣于集翠。缀《下里》于《白雪》,吾亦济夫所伟。(152)殿最,次第的等级,上者为最,下者为最。(153)指适,恰当。(154)藻思,文情。(155)绮合,文彩合于情思。(156)千眠,光色盛貌。(157)缛绣,彩色缤纷。(158)繁弦,曲调复杂。(159)杼轴,以织喻。虽出自己情,惧佗人先己也。(160)苕(tiáo),草苕。(161)颖,禾穗。言作文利害,理难俱美,或有一句同乎苕发颖竖,离于众辞,绝于致思。(162)牢落,犹辽落。(163)言思心牢落,而无偶揥之意,徘徊而未能也。(164)揥,去。(165)榛(zhēn),小栗。(166)楛(kǔ),作箭之木。(167)榛楛,庸音。珠玉既存,榛楛亦美。
【译文】
(写作中),有时候干扰了前段,有时候,又侵犯了后面的篇章;有时候文辞芜杂,文章的主旨还得当;有时候语言流利,而内容却走了样。(如果辞、义不能互相一致)彼此分开就两全其美,合在一起就两败俱伤。在细微的差别中品评辞、义的优劣,在毫芒之间决定辞、义的取舍。如果经过铨衡,须要裁定,就应以恰当与否作为准绳。有时候文章的文辞饱满、义理瞻丰,文意表达却和客观事物不尽相融。事理表达没有两个顶点,文章好到了极点,就不能再添增。把几句话放在显要地方,这是全篇的警句。千言万语,虽然条理清晰,要等有了警句才显出成绩。(文章中有警句〕的确利多弊少,所以,(写作时)取够了,就不要再改易。(文章的写作)有时候文情并茂,光洁鲜明,象锦绣一般彩色缤纷,象琴弦那样凄切动人。要描写得不差分毫,才合乎古典诗篇的艺术匠心。构思虽是出自我心,却恐怕别人先我成文。如果因剽窃而有违义理,我虽然喜欢,也要舍弃不问。文章的佳句有时候锋芒毕露、超群出众;佳句难得,就象人的形影不可追逐、音响难以留住。它们象孤峰突起,孑然屹立,和一般平庸的词句交织在一起,很不相宜。精心的构思虽然孤单没有匹配,作者却反复斟酌不能抛弃。
(美的文辞象)石中藏着美玉使得山峦生色,水中含着明珠使得江河秀丽。好比丛生恶木勿须剪去,由于群鸟集聚也会显出生气。又好象《阳春白雪》中杂缀一些《下里》俚曲,更显出它的高雅和神奇。
【原文】
或托言于短韵,对穷迹而孤兴;俯寂寞而无友,仰寥廓而莫承。譬偏弦之独张,含清唱而靡应。或寄辞于瘁音,言徒靡而弗华;混妍蚩而成体,累良质而为瑕。象下管之偏疾,故虽应而不和。或遗理以存异,徒寻虚而逐微;言寡情而鲜爱,辞浮漂而不归。犹弦么而徽急,故虽和而不悲。或奔放以谐合,务嘈囋而妖冶;徒悦目而偶俗,固声高而曲下。寤<防露>与<桑间>,又虽悲而不雅。或清虚以婉约,每除烦而去滥;阙大羹之遗味,同朱弦之清汜。虽—唱而三叹,固既雅而不艳。(168)短韵,小文,即诗。言文小而事寡,故曰穷迹;迹穷而无偶,故曰孤兴。(169)象,类。其音既瘁,其言徒靡,类乎下管,其声偏疾,升歌与之间奏,虽复相应而不和谐。(170)漂,犹流。不归,不归于实。(171)幺,小。鼓琴循弦谓之徽,悲雅俱有,所以成乐,直雅而无悲则不成。(172)嘈囋(zá),声貌,(173)防露,未详。(174)桑间濮(pú)上之音,亡国之音。
【译文】
有时候写成短小的诗篇,由于内容贫乏而兴味索然。看下文孤零零没有辞句相应,看上文空荡荡无佳句接承。好比孤弦独奏,音韵单调,没有和声。有时候寄美辞于庸音恶辞,语言浓艳却没有光泽。将美丑混为一体,美的言辞也受连累成了瑕疵。好比那堂下的下管乐曲,与堂上的舞蹈虽也相应,由于曲调急促却不协调。有时候抛弃文章的义理,保存文词的奇异,空自追求文字的虚浮和细致;文章缺乏真情实感和爱憎,文辞漂浮而不逼真。好比弦小而弹奏急骤,虽然曲调和谐,却不能感人。有时候文章写得汪洋恣肆,象放荡的乐曲,只追求声响杂乱、曲调轻佻;仅只为了随俗好看,纵然声音高亢,曲调也是不高。那《防露》与《桑间》的乐曲,虽然感人,却不是雅调。有时候文章写得清新而柔美,也摒弃了浮言碎语,却缺乏象不加五味的肉汁的余味。又象琴弦弹出单调的曲调,虽是一人歌唱,三人应和,典雅了,却不艳美。
【原文】
若夫丰约之裁,俯仰之形,因宜适变,曲有微情。或言拙而喻巧,或理朴而辞轻;或袭故而弥新,或沿浊而更清;或览之而必察,或研之而后精。譬犹舞者赴节以投袂,歌者应弦而遣声。是盖轮扁所不得言,
故亦非华说之所能精。普辞条与文律,良余膺之所服;练世情之常尤,识前修之所淑。虽溶发于巧心,或受吹于拙目。彼琼敷与玉藻,若中原之有菽;同橐龠之罔穷,与天地乎并育。虽纷蔼于此世,嗟不盈于
予掬。患挈瓶之屡空,病昌言之难属。故踸踔于短韵,放庸音以足曲;恒遗恨以终篇,岂怀盈而自足?俱蒙尘于叩缶,顾取笑乎鸣玉。(175)约,俭也。(176)适,之。(177)微,妙。(178)袭,因。(179)沿,因述。(180)袂,衣袖。(181)遣,发。(182)华说,巧言。(183)淑,善。(184)常尤,缠子,董无心曰,罕得事君子,不识世情尤非也。(185)受?,蚩欠,笑。(186)琼敷、玉藻,喻文。(187)菽,藿(huò)也。(188)橐(tuó),排橐,冶铸者用以吹火使炎炽。(189)钥,乐器。说文曰,橐,囊也。(190)嗟不盈于予掬,毛诗曰,终朝采绿,不盈一掬。毛苌曰,绿,王刍。两手曰掬。(191)挈瓶,喻小智之人,以注在上。(192)属,续。(193)踸踔(chuō),无常,谓脚长短。国语曰,有短垣,君不逾。(194)庸,常。(195)缶,瓦器而不鸣,更蒙之以尘,故取笑乎玉之鸣声。
【译文】
至于文章繁简的剪裁,上下文联系的局格,随时都应适应情况的变化,其中也有曲折微妙的差别。(语言的运用)有时语言粗糙而比喻巧妙,有时思想质朴而语辞轻佻。(辞的选择)有时因袭旧辞而显出新意,有时伴随浊音却更有清气。(义的表达)有的粗粗一看,便能明察底蕴,有的深入钻研才理解精细。(辞与义相一致)好比舞者合着节拍摆动衣袖,歌者和着琴弦放开歌喉。其中的奥妙轮扁不能用语言形容,华美文辞更不能说得精透。(作者)博于修辞与文章的规律,我心中确很佩服。要熟悉一般人写作中经常出现的缺点,认识先哲们文章的长处。文章纵然发自内心,十分精巧,或者要遭到钝眼的讥笑。那琼玉般的文辞,象豆粒撒满原野,不难采到。(丰富的文辞)同风箱鼓风一样没有穷尽、和天地同老。好的文辞在世上虽然纷纭繁多,可惜我所有的还不足一掬。我常怕才知小、才思钝,恨美言难于连缀成文。所以在小诗面前跛足跳不难采到。(丰富的文辞)同风箱鼓风一样没有穷尽、和天地同老。好的文辞在世上虽然纷纭繁多,可惜我所有的还不足一掬。我常伯才知小、才思钝,恨美言难于连缀成文。所以在小诗而前踱足跳跃,只好用平庸的声音来凑成曲调;写成文章常常带着遗恨,哪能怀着满足的心情而感到骄傲?我怕自己的作品象敲蒙上尘土的
瓦钵,反被悦耳的鸣玉取笑。
【原文】
若夫应感之会,通塞之纪,来不可遏,去不可止,藏若景灭,行犹响起。方天机之骏利,夫何纷而不理。思风发于胸臆,言泉流于唇齿。纷葳蕤以馺遝,唯毫素之所拟。文徽徽以溢目,音泠泠而盈耳。及其六情底滞,志往神留,兀若枯木,豁若涸流。揽营魂以探赜,顿精爽而自求。理翳翳而愈伏,思轧轧其若抽。是以或竭情而多悔,或率意而寡尤;虽兹物之在我,非余力之所勠。故时抚空怀而自惋,吾未识夫开塞之所由。(196)纪,纲纪也。(197)遏,止。(198)天机,自然。(199)天机,言万物转动,各有天性,任之自然,不知所由然。(200)威蕤,盛貌。(201)馺(sà)遝(tà),连续不断,引申为盛多貌。(202)毫,笔。(203)纂文曰,书缣曰素。(204)底,着也。(205)滞,废也。(206)枯木,取其寂漠无情。(207)涸,竭。(208)翳,奄。(209)乙,抽,难出之貌。(210)物,事也。(211)戮,并。(212)言文之不来,非予力之所并。(213)开,谓天机骏利。(214)塞,谓六情底滞
【译文】
(现在又要回到艺术思维问题)至于文思的到来的时候,它那通塞的妙处,来的时候不可遏止,去的时候抑制不住。隐藏的时候象是光亮熄灭,活动的时候象有声音在倾诉。正当文思敏捷的时候,多么纷乱的头绪,也能理出思路。文思疾风般的从胸中升起,文辞清泉似的从嘴里涌出。它们纷然杂呈,应接不暇,任慿用纸笔把它描述。(作者想象着)文彩的光辉充满了(他的)眼睛,悦耳的声韵洋溢在(他的)耳际。等到六情凝滞,神志停留,像一截枯树木然不动,像干涸的河床已经断流。把握住精神去探索文章的奥密,振奋文章的情思,再去追求。文章的主旨隐约地萌动,文思像抽丝一样,戛戛的往外抽。这就使得有的精心构思反多失误,有的随意写作倒少错谬。虽然文章由我写作,却不是我的力量所能强求。所以常扪心感到惋惜,我不知道思路通塞的缘由。
【原文】
伊兹文之为用,固众理之所因。恢万里而无阂,通亿载而为津。俯贻则于来叶,仰观象乎古人。济文武于将坠,宣风声于不泯。涂无远而不弥,理无微而弗纶。配霑润于云雨,象变化乎鬼神。被金石而德广,流管弦而日新。(215)兹文,泛指文章。(216)贻,传。(217)象,取法。(218)文武,文王、武王之道。(219)泯,灭。(220)涂,通途。(221)弥,不止,引申为到达。(222)纶,知。(223)配沾润于云雨,象变化乎鬼神,山大云多,沾润天下,喻文有云雨之智,似鬼神般变化多端。(224)被,覆盖。(225)金,锺鼎。(226)石,碑碣。(227)流,谱。(228)管弦,乐器。
【译文】
那文章的功用,在于万物之理由它而明。空间大到万里,可使没有阻隔;时间经过亿载,它是沟通古今的桥梁。向下,为后世留下法则;向上,取法先哲、以示景仰。周代文、武之道将要沉沦,可以用文章挽救;好的教化加以宣扬,能使它不致消亡。道路无论多么遥远都能到达,理义无论怎样细微都可设想。文章像雨露般的润人心脾;似鬼神般的变幻无常。刻在金石上可以传播功德,谱之管弦可以与日俱新、百代流芳。
1.蕤: (ruí)2.觚:
(gū)3.僶:
(mǐn)4.淟:
(tiǎn)5.橐:
(tuó)6.踔:
(chuō)7.骛:
(wù)8.怫:
(fèi)9.罄:
(qìng)10.菽:(shū)11.阙:(quē)12.踯:(zhí)13.躅:(zhú)14.觚:(gu1)
《文赋》译文
久立天地之间,深入观察万物;博览三坟五典,以此陶冶性灵。随四季变化感叹光阴易逝,目睹万物盛衰引起思绪纷纷。临肃秋因草木凋零而伤悲,处芳春由杨柳依依而欢欣。心意肃然台胸怀霜雪,情志高远似上青云。歌颂前贤的丰功伟业,赞咏古圣的嘉行。漫步书林欣赏文质并茂的佳作,慨然有感有感投书提笔写成诗文。
开始创作,精心构思。潜心思索,旁搜博寻。神飞八极之外,心游万刃高空。文思到来,如日初升,开始朦胧,逐渐鲜明。此时物象,清晰互涌。子史精华,奔注如倾。六艺辞采,荟萃笔锋。驰骋想象,上下翻腾。忽而漂浮天池之上,忽而潜入地泉之中。有是吐辞艰涩,如衔钩之鱼从渊钓出;有时出语轻快,似中箭之鸟坠于高空。博取百代未述之意,广采千载不用之辞。前人已用辞意,如早晨绽开的花朵谢而去之;前人未用辞意,象傍晚含苞的蓓蕾启而开之。整个构思过程,想象贯穿始终。片刻之间通观古今,眨眼之时天下巡行。完成构思,布局谋篇。选辞精当,事理井然,有形之物尽绘其形,含声之物尽现其者。葳者层层阐述,由隐至显或者步步深入,从易
到难,有时纲举目张,如猛虎在山百兽驯伏,有时偶遇奇句,似蛟龙出水海鸟惊散。有时信手拈来辞意贴切,有时煞费苦心辞意不合,这时要排除杂念专心思考,整理思诉诸语言,将天地概括为形象,把万物融会于笔端,开始好像话在干唇难以出口,最后酣畅淋漓泻于文翰。事理如树木的主体,要突出使之成为骨干,文辞象树木析枝条,干壮才能叶茂校繁。情貌的确非常一致,情绪变化貌有表现。内心喜悦面露笑容,说到感伤不禁长。有时提笔一挥而就,有时握笔心理感到茫然。写作充满着乐取,一向为圣贤们推尊。它在虚无中搜求形象,在无声中寻找声音。有限篇幅容纳无限事理,宏大思想出自小小寸心。言中之意愈扩愈广,所含内容越挖越深像花朵芳香四溢,象柳条郁郁成荫。光灿灿如旋风拔地而起,沉甸甸如积支笔下生文。
文章体式千差万别,客观事物多种多样,事物繁多变化无穷,圆满此很难描摹形象。辞采如同争献技艺的能互,文意好比掌握蓝图的巧匠,文辞当不当用他要仔细斟酌文章或深或浅他都分豪不让。即或违反写作常规,也要极力描绘形象。因此喜欢渲染的人,崇沿华丽词藻;乐于达理的人,重视语言精当。言辞过于简约,文章格局不大论述充分畅达,文章气势旷放。诗用以抒发感情,要辞采华美感情细腻,赋用以铺陈事物。要条理清晰,语言清朗碑用以刻记功德,务必文质相当,诔用以哀悼死者,情调应该缠绵凄怆。铭用以记载功劳,要言简意深,温和顺畅。箴用以讽谏得失,抑杨顿挫,文理清壮。颂用以歌功倾德,从容舒缓,繁采华彰,论用以评述是非功过,精辟缜密,语言流畅。奏对上陈叙事,平和透彻,得体适当。说明以论辨说理,奇诡诱人,辞彩有光,文体区分大致如此,共同要求禁止邪放。辞义畅达说理全面,但要切记不能冗长。
客观事物千姿百态,文章体式也常变迁。为文立意崇尚冷气巧,运用文辞贵在华妍、音调高低错落有致,好像五色配合鲜艳。虽说取舍本无定律,文辞安排很难合适;但要通晓变化的规律、次序,就象开泉纳流吻自然。假如错过变化时机再去凑合,犹如以尾续首,颠倒混乱。如果颜色配搭不当,就会混浊不清色泽有艳。
有时下文对上文有损害,有时上文对下文影响。有时语言不顺而事理连贯,有时语言连贯而事有妨。把它分开两全齐美,合在一起互相损伤。所用辞意严格考较,去留取舍他细衡量。如用法度加以权衡,丝毫不差合乎词章。
有时辞藻繁多义理丰富,欲达之意却不清楚。文章主题只有一个,意思说尽不再赘述。关键地方简要几句,突出中心这是警语。尽管讲得条条有理,借助警句才更有力。文章果能利多弊少,就该满足不再改易。
有时组织词义如编彩绘,严密漂亮光泽鲜艳。辞采富丽象斑烂锦秀,情调凄婉如乐器和弦。果真自己没有独创,恐怕就要雷同前贤。虽出自个人锦心绣口,也怕别人用于我先。假如确能有伤品誉,虽然心爱一定削删。
有时个别句子出类拨萃,象芦苇开花禾苗秀稳。如声不可拴,影不可追,佳句孤零零超然独立,绝非庸言能够相配。心茫然很难再寻佳句,犹豫徘徊又不忍将客观存它舍弃。文有奇就象石中藏玉使山岭坐辉,又象水中含珠令河川秀媚。未经整枝的灌木踢然不美,招来翠鸟也会为它增加。
文章作用很大,许多道理借它传扬。道传万里畅通无阻,勾通亿载它是桥梁。往能挽救文武之道使之不至衰落,它能宏扬教化使其免于泯灭。人生道路多么广远它都能指明,世间哲理多么精微客观存在都能囊括。它的作用同雨露滋润万物本比,它的手法幽微简直与鬼神相似。文章刻于金石美德传遍天下,文章播于管弦更能日新月异。
《文赋》评价
陆机天才秀逸,辞采华丽,开创了诗性美好的先河。本篇正体现了其以华辞丽藻诗性表达美学思想的特点,彰显了陆机对谐美音律与排偶铺采的追求。
《文赋》是中国最早系统地探讨文学创作问题的论著。全文以赋的形式写成。作者是西晋著名文学家陆机。陆机在《文赋》中用他的文学实践的亲身体会,生动地描述和分析了创作的心理特征和过程,表达了他的美学美育思想。主要包括:
(1)“情因物感,文以情生”。《文赋》认为,情感是文学创作冲动的来由和起点。在艺术想象过程中,许多心理活动交织在一起,情、理、物象,文辞纷至沓来,所要创造的艺术形象也愈加清晰鲜明。在这过程中,作者的情感起着重要的作用,正所谓“思涉乐其必笑,方言哀而已叹”。
(2)“宠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笑端”。《文赋》充分肯定了艺术想象的作用,认为在构思阶段,则“收视反听,耽思傍讯,情骛八极,公游成仞”,“观古今于须臾,扶四海于一瞬”,“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表明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完全沉入艺术想象过程中。
(3)“应感之会,通塞之纪”。《文赋》强调灵感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指出艺术创作成就的取得同“应感之会,通塞之纪。即灵感问题有密切关系。认为灵感具有“来不可遏,去不可止”,“或竭情而多悔,或率意而寡尤”的特征。
(4)“其会意也尚巧,其遣言也贵奸”。《文赋》在艺术风格上,崇尚华丽之美,强调“丽辞”。这反映了六朝时期讲求形式美的新时尚。
(5)《文赋》将文体区分为十种,简明概述了各体的特征。可以说,《文赋》在一定程度上概括了整个艺术创作思维的规律。
《文赋》是我国古代研究文学创作特点的最早的一篇专论,在美学史上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