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五世不宁,乱由姜起”          话说卫宣姜

(2017-02-23 14:55:58)
标签:

春秋

宣姜

卫庄公

夷姜

齐襄公

分类: 鉴赏

 

 




“五世不宁,乱由姜起” <wbr> <wbr> <wbr> <wbr> <wbr> <wbr> <wbr> <wbr> <wbr> <wbr>话说卫宣姜

       

鹑之奔奔,鹊之彊彊①。

  

人之无良,我以为兄②。

鹊之彊彊,鹑之奔奔。

     

人之无良,我以为君③。

注释

  ①鹑:鸟名,即鹌鹑。奔奔:跳跃奔走。鹊:喜鹊。彊彊(音疆):翩翩飞翔。奔奔、彊彊,都是形容鹑鹊居有常匹,飞则相随的样子。

  ②无良:不善。我:“何”之借字,古音我、何相通。一说为人称代词。 

  ③君:指卫宣公。

译文

  鹌鹑双双共栖止,喜鹊对对齐飞翔。那人腐化又无耻,我竟尊他作兄长。

  喜鹊双双齐歌唱,鹌鹑对对共跳奔。那人腐化又无耻,我竟尊他为国君。​诗为“刺卫宣姜”之作。

 




一是从微信古文世界上看到这首诗,看起来倒是简单但又不好理解,有什么故事在里头呢。卫宣姜是谁呢?论语中孔子里不是也有卫灵公夫人南子的言语吗,与这个卫夫人又有什么关系?于是研究一番真有故事啊。仅记。




春秋时代,遍嫁列国的诸姜是一道靓丽而独特的风景线。她们以齐国公主独有的美丽、智慧和生死悲欢装点着沉闷的春秋大义。其中,嫁于卫国的卫宣姜是这些
中最苦涩辛辣的一块——我们知道,关于的她的既有评价是很差的,概括起来大致两个对女人来说最恶毒的字眼,一个是,另一个是,这要比后来升级为妖精的亡国祸水妲己和褒姒还糟糕。《列女传》把宣姜归于孽嬖一类,并且还顺水推舟地把卫国日后的悲惨命运也归因于她——“五世不宁,乱由姜起




卫宣姜从她生活的时代起就是一位热点人物,据考,《诗三百》中与她沾边的有二十九首之多,其中直接相关的也有十一首,像《邶风》中的《新台》《柏舟》《日月》《匏有苦叶》和《鄘风》中的《君子偕老》《墙有茨》《桑中》《鹑之奔奔》等等。在整个卫国地区的风歌中,将近三分之一的篇幅都在议论着她的故事。

  关于宣姜的生平大致有两条主线,《左传》中说得言简意赅:

  初,卫宣公烝于夷姜。生急子,属诸右公子。为之娶于齐,而美,公取之。生寿及朔,属寿于左公子。夷姜缢。

  

——鲁桓公十六年(前696

  初,惠公之即位也少,齐人使昭伯烝于宣姜,不可,强之。生齐子、戴公、文公、宋桓夫人、许穆夫人。

  

——鲁闵公二年(前660




话说卫庄公死后,他那后世名声极坏的儿子卫宣公收了自己的庶母夷姜为夫人,生下了公子伋,伋也被称为急子。当急子弱冠后,父亲为他聘了齐僖公的女儿,这位公主的家世相当显赫,也很具有国际影响力:她的大哥是昏聩暴虐、与妹妹乱伦、后来死于非命的齐襄公诸儿,另一位哥哥是著名的春秋首霸齐桓公小白,还有一个争位未遂而身死他乡的哥哥纠,再有一个很有名气的妹妹,就是嫁给了鲁桓公后却还同自己的亲生哥哥有染的文姜。总之,宣姜的家族成员中大都有着曲折而戏剧性的经历,不过这里不便赘述,这里的主角是宣姜。




故事一



新台有泚

  新台有泚,河水弥弥。燕婉之求,籧篨不鲜。

  新台有洒,河水浼浼。燕婉之求,蘧篨不殄。

  鱼网之设,鸿则离之。燕婉之求,得此戚施。

  

——《诗·邶风·新台》

  诸侯之间的婚姻嫁娶常要渡水翻山,男方亲迎也往往会在途中重要的水边。当年先周时代的文王为了表达对商王帝乙的敬慎和对来嫁少女的诚意,发明了横亘洽渭两岸的浮桥,创下了中国桥梁史上的里程碑;而眼下卫宣公为了表达对东方大国齐国的尊敬以及对这场婚姻的重视,则特地为素未谋面的儿媳在浩浩汤汤的黄河边修建了一座豪华的别墅,名曰新台。新台本是一座美好的婚姻殿堂,本是为了那位远嫁而来的新娘所建。然而这座寓意很好的建筑却成了名副其实的耻辱柱,并因此形成了一对流传千秋成语——“蔡人之疾,新台之耻

  如果先秦的新娘能像后世那样成亲时候蒙着盖头的话,如果齐国公室没有出产美女的传统的话,这段历史很可能就大不一样了。可惜的是,齐女那美貌的容颜照亮了黄昏,擦亮了卫宣公那双昏花的老眼。老家伙捷足先登,半路截留了已经许字于自己儿子的新娘——新台成了自己的新房,儿媳成了自己的新媳。那少女的命运从此改变,在日后史册中被正式称为宣姜”——“是本该成为自己公公的那个大叔的谥号。




一个是含苞待放的花季少女,一个是作风不良的老牌色鬼;一个是曼妙柔顺的青春新娘,一个是老态龙钟的丑陋老头,这样的罗列和对比很好地诠释了悲剧的起源。多年以后,《邶风
·新台》仍然流传,大致意译如下:

  新台鲜亮辉煌,黄河流水汤汤。求那燕婉少年,竟得老朽在旁。 

  新台高大崔巍,黄河流水喧豗。求那燕婉佳偶,竟得佝偻驼背。

  渔网轻轻撒下,网了一只蛤蟆。求那燕婉伴侣,竟跟罗锅回家。

  《毛诗序》解释道:刺卫宣公也。纳伋之妻,作新台于河上而要之,国人恶之,而作是诗也。这讽刺性的一幕却永远地写在了黄河水边,讽刺并惋惜着,字句间也传达了宣姜本人的失望和无奈。




故事二



二子乘舟

  二子乘舟,泛泛其景。愿言思子,中心养养。

  二子乘舟,泛泛其逝。愿言思子,不瑕有害

  

——《诗·邶风·二子乘舟》




岁月有着惊人的疗伤能力,十五年后,接受了现实的宣姜已经很好地适应了卫国君夫人的角色,同时她也已是两个孩子的母亲。有了孩子以后,当年的波澜似乎也已平息。宣姜和卫宣公的长子寿是个温和的孩子
——至少在史书中看不出任何是非的举动,而日后成了卫惠公的幼子朔却是个工于心计的早熟小孩,他可能更多地继承了他狡猾阴险的老爹,正如诗三百评价他的:乃如之人,德音无良。史书上记载,公子朔母子二人向卫宣公嚼舌头,说了一些公子伋的坏话(子伋母死,宣公正夫人与朔共谗恶太子伋。)倒霉的伋不得父亲的欢心已久,迟早就是被废的命,但觊觎太子之位的朔很没有耐心,且担心夜长梦多,他必须加速这场悲剧的发生。

  卫宣公做贼心虚,虽然这十几年来吃了亏的公子伋表现得十分孝顺和安分,但他仍然担心有朝一日太子会不利于自己。这次有了朔的火上浇油,老头终于决定除去这块心病。在此之前,伋的母亲夷姜已经被逼自缢,伋失去了最后一个可以依靠的亲人。已经陷于绝境的伋仍然没有反抗父亲的意思,实在是个典型的春秋君子




这时齐国约卫国共同出兵伐纪,宣公借此令伋出使齐国商议,同时暗中派刺客伪装盗贼,埋伏在伋的必经之路莘野。

  如果说宣姜与公子伋之间还有什么恩怨的话,那也是她欠他的。也许当年,她对他曾充满了柔情的期待,但眼下她更多考虑的可能会是老迈的卫宣公咽气以后自己两个儿子的生活和安全,所以这次诟病不管她究竟是主谋还是帮凶,基本都是出于对自己孩子的保护和偏袒。不过,分析来看应该不是前者。宣姜还是不愿意看到前未婚夫被杀的,所以,伋出发那天,前脚刚走,公子寿就紧跟着追了出去——公子寿能够得到机密消息并在第一时间赶去阻止,最大的可能是因为那消息来自他的母亲宣姜。

  ——大哥,不要去!当你手中的白旄出现在齐界的时候,就会有一群刺客以此为信号来杀你。你快逃吧!

  公子寿很庆幸自己的马够快,他大声向对面车上的哥哥大喊。

  ——违背父亲的命令,还要儿子做什么?如果世上有这样规矩的国家,那我就可以逃去那里安身了。

  伋在车上波澜不惊。

  ——大哥,你说什么?你就愿意白白送死吗?

  寿大惊失色。

  ——生又何欢?死又何惧?生则我幸,死则我命。 

  面对苦苦哀求自己的弟弟寿,公子伋凄凉一笑。

  伋的性格太像自己那媵妾出身的母亲夷姜,他这个太子当真得够憋屈。

  伋虽然是寿的大哥,但他的年纪足能当寿的父亲——何况他曾有机会成为那样的角色;对公子寿来说,自己亲生父亲那般龌龊不堪,倒是眼前这个温和仁厚的大哥才更有父亲的温暖感觉。




然而寿的苦苦哀求没能策转伋的马头,无奈之下,伤心的寿与大哥痛饮诀别。酒宴中,他将伋灌醉,自己盗取了白旄,然后毅然踏上了不归路。寿的车驾抢先一步赶到了齐卫边境。那装饰在车上的美丽白旄在晨曦中悠悠飘扬。

  等到公子伋酒醒,发现不见了弟弟和白旄,他一切都明白了。

  伋呆呆地看着血泊中的弟弟,久久地抚摸着他那失去血色却安详的脸。

  ——什么人?竟敢大胆如斯!

  伋缓缓起身,对那伙完成任务的匪徒挤出一丝冷笑。

  ——无能鼠辈,这点小事都办不妥!

  ——你是谁?凭什么指责我等?

  ——就凭你们该杀的人还没有杀掉!

  他仰天长笑。

  ……

  最终,胜利完成任务的刺客们捧着两颗头颅回了朝歌复命。




滚滚大河滔滔东逝,河边的新台已经蒙上了厚厚的尘埃。

  宣姜有时也和宫人闲话几句:

  ——都说男子类舅,我看我的阿寿极似我那兄弟小白;哎,可不是吗?小白之母不也是卫姬么?

  ——君夫人所言极是,卫齐通婚日久,公子们也越长越像呢。公子小白之母是卫人,正好我们公子伋之母是齐人,怕是和公子及也有几分相似吧?

   寿倒是没有多少机会见自己那日后成为春秋首霸的著名舅舅(齐桓公),但他似乎很喜欢自己的大哥伋,从小就喜欢粘着他。伋也很喜欢他,常带着弟弟玩耍或教他修习诗书礼乐。这时候,他们的母亲宣姜会在一边静静地看。宫人们见了纷纷夸兄弟情深。她报以会心的微笑,但心里常常生出一种难以启齿的错觉……

  河水滔滔,寿和伋说话的声音飘到她耳边,她浑身一震,沿着那声音的方向奔过去。

  河雾弥漫,一片茫茫。她四处眺望却不见人影,突然,隐隐看到一叶扁舟若隐若现,悠悠地向河心划去。

  瞻望弗及,泣涕零雨。


现在多认为《邶风
·二子乘舟》与卫宣姜两个争相为对方而死的儿子有关——一个是她的亲生儿子,另一个是她名义上的长子,也是她曾经的未婚夫。

  二子乘舟,泛泛其景。愿言思子,中心养养。

  二子乘舟,泛泛其逝。愿言思子,不瑕有害?

  泛泛”——漂浮之意;养养”——忧愁不安;不瑕”——不无,有疑问之意。愿言思子,中心养养”——那种怅然若失的意境大概有点类似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吧;愿言思子,不瑕有害”——他们的小舟离开视线后,思念他们,他们在风云变换的水路上不会再有什么灾难吧?

  这是一首典型的送别诗,但送别的意境有一种痛彻心扉的伤悲,让人隐隐觉得这一幕不是生离就是死别。在先秦诗文中的含义极其广泛,可男可女,可老可少,可敬称师长兄友,也可特指孩童儿女,所以关于那被送别的、共乘一舟的二子,历来有多种身份和年龄的蠡测和争议。二人共乘一舟,飘逝远去,很可能有着接近的身份、角色和命运。在送别之人心中,他们都一样让他(她)牵肠挂肚,所以这首诗也常被定位成一首母亲送别孩子的诗。这样解释很圆滑——既与传统观点不相冲突,又极有普适性。  实际上,发生两千多年的故事,谁也没法确切地体味到各中滋味。不过结合历史展开联想,可以体会到,对卫宣姜来说这两个孩子是何等珍贵。如今,他们都离她远去,小舟一去不归,唯一能做的,就是默默祈愿——愿他们兄弟一直同舟共济,患难与共,一路平安……




故事三



君子偕老

  君子偕老,副笄六珈。委委佗佗,如山如河。象服是宜。子之不淑,云如之何?

  ——《诗·鄘风·君子偕老》




寿和伋死去一年后,卫宣公也死了,意味着一段缘起新台的恩怨暂告一段落;失落和悲恸是留给活着的人的,历时长达十几年的新台事件之后,命运多舛的宣姜依然风华正茂。所以她的故事远没有结束。

  或许是报应,狠毒的卫宣公一手策划的谋杀尽管如愿以偿,但他也陪上了自己的亲生儿子。所以最终的受益者不是他本人,而是那个富有心计的坏小孩朔。卫宣公死后,朔即位,是为卫惠公。

  卫惠公之立名不正言不顺,难服人心。实际上,大家在内心深处都一直怀念着温和宽厚的前太子伋,而谁都知道伋的死与惠公有很大关系。朔在位第四年,卫宣公的两个弟弟、抚养伋和寿长大的左右二公子就起兵作乱,废黜了朔,另立伋的胞弟黔牟为新君。惠公被迫出奔,流亡去了母亲的娘家齐国。

  在遥远的齐国,从小就很能折腾的惠公并没有消停,他成功地说服了舅舅齐襄公给他撑腰。在卫国新君黔牟即位八年后,惠公带着舅舅的齐国大军打回老家。胡汉三又回来了,黔牟被迫投奔周王室。按理说,卫惠公在卫国的重新掌权对亲生母亲来说是一件好事,但事情进行得并不太顺利。卫宣姜的大哥齐襄公除了支持自己那无良的外甥即位外,还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要求自己的姊妹下嫁她名义上的儿子——宣公之子顽(卫宣公与夷姜之子:伯昭)。

  《左传》记载:齐人使昭伯烝于宣姜,不可,强之。昭伯就是公子顽,意为子娶继母的乱伦婚姻,不过在戎狄蛮夷中属于正常形态。比如西汉时王昭君和亲匈奴,先嫁呼韩邪单于,丈夫死后又被于呼韩邪之子复株累单于。《左传》这句话歧义不小,让人搞不清不可,强之指的是是昭伯,宣姜,还是二者皆有。尽管《左传》正义中认为被强迫的人是昭伯,但其公正性是颇让人怀疑的,因为在那本书里,宣姜已经被定论为淫妇,指明一切都是寡妇惹的祸;也许对齐国来说,此举是真正出于对宣姜日后生活的照顾,也是对自己能进一步干涉卫国内政的计划,但副作用就是——不管两人的结合是强迫还是自愿,都必定要留下千古丑闻。果不其然,有《鄘风·墙有茨》一首:

  墙有茨,不可埽也。中篝之言,不可道也。所可道也,言之丑也……”

  大意是宫闱中事,家丑不可外扬云云。毛诗序曰:卫人刺其上也。公子顽通乎君母,国人疾之而不可道也。




从《新台》的怜惜到《墙有茨》的讥讽,宣姜的身上折射出卫国国人爱恨交加的复杂心情。卫国宫闱历来是一个混乱、厚黑的是非之地,但除却那些叫人郁闷的污浊和杂质,也有一些可以永恒的美好。卫人不会忘记曾有那些与卫国命运相牵的齐国公主,不会忘记公主成为他们君夫人时盛装华服的雍容模样。历史对姜齐少女从来都不惜篇幅地铺陈,她们的姿容和行止如今还在诗三百中熠熠生辉。由于血缘上的相近,我们大可把《卫风
·硕人》中卫庄姜的美目盼兮,巧笑倩兮移植在她的侄女宣姜身上;除此外,还有专门属于宣姜的肖像诗《鄘风·君子偕老》:

  君子偕老,副笄六珈。委委佗佗,如山如河。象服是宜。子之不淑,云如之何?

  玼兮玼兮,其之翟也。鬒发如云,不屑髢也。玉之瑱也,象之揥也。扬且之晳也。胡然而天也!胡然而帝也!

  瑳兮瑳兮,其之襢也。蒙彼绉絺,是绁袢也。子之清扬,扬且之颜也。展如之人兮,邦之媛也!

  这首诗足可以想见当年齐国公主落落大方、顾盼生辉的模样。但子之不淑,云如之何一句,成为卫宣姜被抨击的把柄。不淑被认为是不端、不善的意思。所以诗文的大意常被渲染为:这个女子服饰雍容,姿容美丽,本应与夫君白头偕老,但竟然不淑不善,让人无话可说。

  仔细辨别,会发现这样的解释太过牵强。刚才还在《新台》中对她不得不嫁于戚施样的卫宣公表现出怜悯和愤慨,这会又怎么可能祝福她与君子白头偕老呢?刚才《新台》中还是一个弱小、可怜的牺牲品,这会又怎么可能子之不淑呢?(也有观点认为不淑的意思并非通常理解的不良不善,而是命运不幸的意思。)很明显,《君子偕老》中的君子很难让人看成是人之无良的卫宣公。若如此,那他又是谁呢?




于是有人提出这个
君子是后来烝母的公子顽(伯昭)。

  也许这样的说法才比较靠谱。史书再没有详述卫宣姜日后的生活,但可以肯定她在卫国生活了很久,因为她的血脉和命运已经深深地融入了这个命运坎坷的老牌诸侯国。她与她那名义上有母子关系的夫君共育有五个孩子,包括一位公子、两位国君和两位国君夫人,他们是公子齐子、卫戴公、卫文公、宋桓夫人和后来因《载驰》一诗而留名的许穆夫人。卫宣姜的孩子们个个都很出色,尤其是卫文公和许穆夫人,他们承担了祖国灭亡的灾难和复建的重任,在青史上留下了闪光的记录。

  尘埃已旧,斯人已逝,独留下优美的文字在暗夜中闪烁。隐约看见年轻的君夫人穿着深青色的翟衣款款而至。她身材修长,眉目如画,杂珮琳琅,副笄六珈……她在竹帘前安静地正坐,身后竹帘窸窣,半掩着玄衣纁裳的身影。这个命运坎坷的悲剧女子,但愿她在后半生里能够安宁,但愿她与他的夫君能够执手相随,君子偕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