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律诗中孤平与拗句
(2009-08-20 20:24:46)
标签:
文化 |
分类: 诗评诗论 |
格律诗中孤平与拗句
格律诗(包括五言或七言长律、律诗和绝句)有四种标准句型:
五言律诗标准句型 |
|
第一种 |
仄仄平平仄 |
第二种 |
平平仄仄平 |
第三种 |
平平平仄仄 |
第四种 |
仄仄仄平平 |
七言律诗标准句型 |
|
第一种 |
平平仄仄平平仄 |
第二种 |
仄仄平平仄仄平 |
第三种 |
仄仄平平平仄仄 |
第四种 |
平平仄仄仄平平 |
相传有这样一个口诀:“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意思是说,律诗句子第一、第三、第五字的平仄可以不拘,第二、第四、第六字的平仄必须严格区别清楚。在上面的标准句型中,凡可平可仄的字,我们都加了平或仄,可见这个口诀,不是定理,很不完全,只能有条件地使用。本文谈两种非标准句型,即孤平和拗句。现分别讨论如下。
一
孤平只有在上面第二种句型中出现,这种句型是:
五言:平平仄仄平;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
如果我们把五言句型的第一个字或七言句型的第三个字换成“仄”,那么,整个句子除了韵脚为平声字外,就只有一个平声字了。这就叫做孤平。
如果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必须用仄声字,则有一种补救办法,就是把五言第三、七言第五字处的仄声字改为平声字,这就补救了孤平。上面的句型就成了:
五言:仄平平仄平;七言:仄仄仄平平仄平。
这就是孤平的补救办法,也是孤平的唯一的补救办法。请注意,我们这里说的是补救,后面我们还要提到“拗救”。拗救是针对“拗句”而言的。孤平不是拗句,而是病句。所以是必须补救的。下面举两个例子:
夜宿山寺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末句“恐惊天上人”的句型应是:平平仄仄平。但“恐”字是仄声,所以第三字用了平声“天”字。
回乡偶书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末句“笑问客从何处来”的句型应是:仄仄平平仄仄平。但“客”字是仄声,所以第五字用了平声“何”字。
二
在律诗中,不符合上述第一和第三标准句型的句子叫“拗句”。出现拗句,须要补救时,叫做“拗救”。拗救必须在本句或本联的对句中进行。拗句也是有限的,有规范的,不是任意不符合上述标准句型的句子形式都叫拗句。有下面几种:
1.
赋得古原草送别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第三句“不”字仄声拗,第四句“吹”字平声救。
2.
咸阳城东楼
一上高楼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第三句“日”字拗,第四句“欲”字拗,“风”字既救了本句“欲”字,又救了出句“日”字。
3.
夜泊水村
腰间羽箭久凋零,太息燕然未勒铭。
老子犹堪绝大漠,诸君何至泣新亭?
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
记取江湖泊船处,卧闻新雁落寒汀。
第五句“有万”两个仄声字都拗,第六句平声“无”字既救了本句因仄声“向”所形成的孤平,又救了对句的两个仄声字。第七句采用了仄仄平平仄平仄的句型,而没有作任何补救(详见下节)。
简单的说,第一种句型的第三、四平声字处出现一个或两个仄声字而形成的拗句,其拗救的方法是相同的。这种拗救的作法,以唐诗为较常见。宋代以后,讲究音律的诗人如苏轼、陆游等仍旧精于此道。我们今天当然不必刻意模仿。但是,知道了拗救的道理,对于唐宋律诗的了解,对于有时使用实在无法回避的现代词汇,是有帮助的。
4.
夫因兵死守蓬茅,麻苎衣衫鬓发焦。
桑柘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尽尚征苗。
时挑野菜和根煮,旋斫生柴带叶烧。
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
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但杜甫的《月夜》第三句和第七句都用了这种格式:
月夜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三
有些人,甚至有些很权威的书籍中,把孤平列为拗句的范畴。我们在这里,把孤平和拗句分别加以论述,自认为更有利于诗词的欣赏和创作。这一论点,基于如下理由:
1.
2.
3.
总之,我们要坚决避免孤平,而学会正确使用拗句,就是本文的宗旨。读者若能从中受益,作者为之欢欣荣幸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