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揭秘高盛大小摩Analyst Class最青睐的美国大学

(2017-03-01 22:29:14)
标签:

高盛大小摩

analystclass

最青睐的美国大学

分类: 商学院

   投行IBD录取,80%的人来自本科生,其余来自MBA和其他。博主在前面发的博客中,屡次提及纽约大学斯特恩商学院在华尔街的优势;NYU虽然在2016年没有进入Goldman Sachs Top 10 School,但在JP Morgan 和Morgan Stanley 的Analyst Class 中,分别排名第一和第二,足见Stern的实力,听说香港大摩今年暑假录取了12个实习生,其中5人来自Stern商学院。另外也在纽约、同时非Ivy League 的Baruch 也是Morgan Stanley 和JP Morgan 的Target School。这个纽约市立大学的商学院在曼哈顿的东24街,比邻纽约瑞信办公楼,君无戏言暑假游历纽约时恰好住在边上;博主特此说明。

      投行招聘从来只见Target School笑,

  哪看Non-target School只能哭着跑开?

  谈到顶级投行(Bulge Bracket)的招聘喜好,好像永远也离不开“Target School”二字。不过尽管你是Target School的学生,也要跟校内顶尖高材生拼得你死我活,过3关斩6将后才能一脚踩过独木桥,最终成为拿下投行的Dream Offer那0.1%的幸运儿!

  对于Target School的“偏心”,想必大家已经在16年的秋招深有体会,今朝春招再战,Non-target School的同学,说多了都是一把辛酸泪。

  不管是秋招还是春招,通过每个学校招聘现象对比,主页君发现类似于高盛,大小摩这些顶尖投行没到招聘季,都会关注特定几所以往会招聘过的Target School。

  不过也有投行界的一股清流——JP Morgan。其Target School的名单上除了部分藤校,WUSL,WFU 这些学校也都在列。

  所以Non-target School的同学们,你们的机会还是大大的有。除了学校背景以外,自己的背景提升,软硬实力的提升,求职文书的提升一环扣一环,都是求职成功的关键所在。

  不过对于Goldman Sachs, Morgan Stanley, JP Morgan等顶级投行究竟更为青睐哪些学校的学生?我们通过整理分析了,近两年入职这些投行Analyst Class的资料,得到了以下数据(以高盛、大小摩为例):

  1

  Goldman Sachs

  Goldman Sachs 2016年的 Analyst Class 招收的学校中,可以看出几乎很多学校都不是来自藤校。

  http://img.mp.itc.cn/upload/20170223/4d0815da251c4414a072d41934975f0e_th.pngClass最青睐的美国大学" TITLE="揭秘高盛大小摩Analyst Class最青睐的美国大学" />

  2

  J.P. Morgan

JP Morgan好像并没有很严重的藤校情结,WUSL,WFU 等学校均是其Target School。

  http://img.mp.itc.cn/upload/20170223/fc42f985a454499d8dd361207779407b_th.pngClass最青睐的美国大学" TITLE="揭秘高盛大小摩Analyst Class最青睐的美国大学" />

  3

  Morgan Stanley

NYU虽然在2016年没有进入Goldman Sachs Top 10 School,但在JP Morgan 和Morgan Stanley 的Analyst Class 中,分别排名第一和第二。同时非Ivy League 的Baruch 也是Morgan Stanley 和JP Morgan 的Target School。

  http://img.mp.itc.cn/upload/20170223/e3acb40b06f441f3a73c094e5bbce9eb_th.pngClass最青睐的美国大学" TITLE="揭秘高盛大小摩Analyst Class最青睐的美国大学" />

    Ivy League常常作为各大投行的目标

  1

  Goldman Sachs

  搜索结果显示:全美藤校共有100人将在今年夏天进入Goldman Sachs工作。

  http://img.mp.itc.cn/upload/20170223/30b3bfd9440f43fba5104c294e4b75dd_th.jpegClass最青睐的美国大学" TITLE="揭秘高盛大小摩Analyst Class最青睐的美国大学" />

  2

  J.P. Morgan

  搜索结果显示:全美藤校共有60人将在今年夏天进入J.P. Morgan工作。

  http://img.mp.itc.cn/upload/20170223/f2879813595548ad9cb5affc319c8f62_th.jpegClass最青睐的美国大学" TITLE="揭秘高盛大小摩Analyst Class最青睐的美国大学" />

  3

  Morgan Stanley

  搜索结果显示:全美藤校共有53人将在今年夏天进入Morgan Stanley工作。

  http://img.mp.itc.cn/upload/20170223/cab917fba9584b4294719b6630486c8b_th.jpegClass最青睐的美国大学" TITLE="揭秘高盛大小摩Analyst Class最青睐的美国大学" />

从以上的搜索结果来看,进入投行工作的学生藤校所占比例还不是特别大,例如Morgan Stanley 16年的summer intern也只从藤校招了50余人。而总的搜索结果在800+,其中很大一部分是来自Non-target School的学生。

不过话说回来,拥有Target School的背景,确实能为你的求职之路打下良好的基础,也拥有更多的机会,但是真正决定你能否得到面试官青睐的,是你的真实能力(包括软硬技能等),而这也是你职业生涯得以持续发展的基础所在。

  那么对于Non-target School的同学来说,求职投行,应该做好哪些准备才能弥补自己和Target School 同学之间的劣势差距呢?

主页君为大家整理了4条实用且操作性高的建议和意见:

  1

  尽可能多的进行Network

向你在投行业工作的朋友,朋友的朋友,同行业的校友,甚至是你叔叔的朋友或是通过任何方式结识的人,向他们寻求帮助或者建议。当你认识了这些工作在投行领域的人士并和他们取得了联系,他们通常会更愿意提供给你行业的内部消息。

  Network对于非target school并且想要进入投行的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这是因为投行很少会去招聘非target school的学生。所以最好的方式是通过network获得内推。

  2

  敲开投行的大门

  投行的人很喜欢激进的求职者。激进表现在主动性和对成功的渴望。如果你有投行的人的联系邮箱,发送给他一封cold email(主页君昨天给大家介绍了如何写一封高回复率的cold email,戳我可直接查看)。 尽管不能知道有多少人会回复,大多数投行的人至少会愿意提供建议。他们中的一些人甚至可能因为你的积极性而留下深刻印象,给你电话聊天的机会或者直接接受你的简历。

  3

  使用猎头

  通过猎头也是一种很好的将你的简历递交到投行的途径。通常猎头和银行里不同职位的人都有很好的交情。使用猎头的优势就是当银行从代表你的猎头那边收到你的简历时,他们都会过目。而难处在于猎头方会首先筛选一遍候选者。

  4

  直接申请

  很多公司将他们的招聘信息直接发布在公司网站。很多情况下,你可以直接从他们的网站递交你的简历。但我建议这也作为最后的策略来使用,因为你的简历最后将很可能被埋没在一堆简历里,然后你再也不会得到公司的回复。

上周efinancialcareer也发布了,对200名即将在2017年暑假进入投行(包括J.P. Morgan, Goldman Sachs and Morgan Stanley in London)的英国学生进行的分析。给出了这三家投行 UK 2017 Summer Intern Class 的 Top University名单。

但是总的来说,如果你在公司的Target School并且你很优秀,这将是好消息,面试过程是显而易见的。但是,如果你来自非Target School, 这个应聘过程会非常的不一样。

进入每一轮面试的人数完全取决于公司当年计划招聘分析员的数量。景气好的时候,华尔街的大型投行一般每年会招100来个分析师。经济不景气时,招聘数量会缩减到5到6个。投行招聘很有周期性,如果经济不景气时你没被录取,不用苛待自己。


FROM: DreambigCareer2017-02-23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