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艺术家恒父
(2013-11-03 01:03:13)
作者 美国加州大学艺术系教授罗伯特.曼斯菲尔德
译文 美国纽约大学叶丹
恒父的作品本身就强有力地说明了自己的价值,当然,如果对所表达的内容用心感受,就能更容易的理解他的作品表达了什么。
在爱尔兰诗人“East Coker”这首诗里,作者用这样一句话开头和结尾“在我的结局里我看到了我的新生”。这位诗人他的这种生命自然轮回的概念可以被用来很好的表述恒父的作品特色。尽管它在精神与物质层面都是暂时的,却与延续了几千年的中国传统美学,哲学的脉络不谋而合。
在研读恒父的作品时,我有5个方面的建议,欣赏者可以从这5各方面来感受他的作品:
1.对自然的道的观点
2.中国传统山水审美文化的表现形式
3.中国美学与中国古诗词之间的象征关系
4.对视觉空间的正面理解
5.将摄影作为高雅艺术的表达媒介
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与影响, 是左右着艺术家选择什么样的艺术题材的基础。纵观中国历史,主要包括了道教,儒家,佛教和形而上学。在长达千年的时间里,观天之道,顺应自然规律已经成为了中国哲学艺术的公理。老、庄学派已经开始研究自然中的生命周转,并且发展出了一套独特的理论来解释自然规律如何在人性中得以体现。一个好的例子就是独有的实践:关于“道”的叙说。
对艺术家来说,道的理论给他们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同时也教会了他们怎样去“看”和怎样去“做”,也就是“道”和“艺术”的结合。公元6世纪,谢赫提出了“绘画六法”。其中第一条叫做“气韵生动”。对于深明“存在是流动的”这个道理的艺术家来说,他们所创作的充满着“流动着”的元素的作品,事实上是他们借来表达“气”这个概念的媒介。这一点,最典型地体现在宋、元的绘画大师身上,如米芾,马远,还有牧溪, 就像这些画家一样,恒父摄影作品的内蕴就潜藏在它的抽象,它的空虚,以及它的“气韵”的上面。
(下面是引用了老子一段话,省略翻译)
恒父1960年出生在中国开化县,钱塘江的源头。秀美山川的环境显著地影响了他的审美发展以及作品风格特点。他在早年即投身摄影并且很快意识到这是他所钟爱并且愿意付诸毕身的事业。在学习以及实践传统多年的暗房摄影之后,他转向了数字摄影。不同于电影摄影术,数字摄影使他在自然界的工作中,有了更多的选择空间与更强的表现力。
就像南宋的画家一样,恒父的很大一部分关注重点集中在了杭州这座城市上。杭州以西湖以及周边美丽的自然风光而闻名,在13世纪,马可波罗称其为地球上最美丽的都市。尽管恒父着力并表现杭州这座城市的美丽,但他却不同于国家地理杂志的摄影师,去单纯地记录某地的风貌,相反地,他通过这些自然风光及非具象的影像来表达他自己独特的审美感受和理解。
如今,恒父的摄影作品已经成为了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点线面的透视,一种对时间与空间的表达。在他的作品里,找不到地平线,找不到直觉,没有实的影像,没有刻意的明暗构图,没有起点,也没有结局。相反地,在丰富的光影效果下,欣赏者是不由自主地被吸引进入,而不是被指引着进入,他所构建的这个神秘的,无尽的时空,继承并融入了中国道家佛教以及中国传统审美元素。恒父的作品与他所拍摄的山水风光琴瑟和鸣,演奏了一曲虚无缥缈的,形而上的,冥想的乐章。
这是一种超越了时空界限的诗意的视觉表达。就像开头提到的这位诗人所说的那样,恒父的作品“生即灭,灭而又生”。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