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火
标签:
秋杀崩盘杂谈 |

几,也许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有这样的体验,如果让你谈一谈对初相识某人之印象,并不是难事。因
为所知甚少,仅此而已。但要我对一个二十年相识,并常有来往的老朋友说一番精辟的话,我反觉
得难了。虽然今天我要说的主题是他的作品,但文如其人,艺如其人。不识此君之心,焉能明其作
品之精神所在?
其精妙,并与其他珍品多番比较,以酒会友时,言谈亦不离主旨;二是身体中每日对酒精的需求,
必定要满足一定的量,无有相伴时独酌亦是一日之中最快乐的时分;三是时时要邀请好友相聚餐桌
之上,此时酒是千杯方恨少,必喝成醉眼迷朦方算尽兴,恒父属第三种人。我们多年交往总是他邀
我喝酒,我想除了几次在我寓所,当然我做东之外,竞无在外我请他喝酒的记忆。这一是我只是忙,
二是我也不胜酒力,实在不敢约豪酒之人啊。印象最深的是在一山庄,初时是为几位初涉影路的学
生辈影友举办的小展造势祝庆,结果却演变成了狂饮之夜。当时并无禁酒令一说,我强撑着将车开
回家了,而恒父至今仍说不记得我何时回,他自己又是为何回家的了。为什么偏说喝酒的事呢,因
为他的作品是跟酒之境界有关系的,一会儿再说吧。
过他从来心气高傲,心中自无名师。在一个较长的时期为了恒到未来,为了能够长久的尽情豪饮,
在谋生的路上他仍笑着,但不轻松。这个时期作品少些,但他创建《中华收藏》网却挺立着。后来
邱建华几乎没人知道了,但“恒父”却一路知名度,人气在网上飙升的太多了。这是因为这几年他
新创作的风光作品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是一些不得要领的技术上的问题,如‘这照片是拍出来的吗?后期是怎么做的?’在很多年之前,
我还未去美院教书之时,业界不少人就称我为“学院派”,原因是我向来强调作品制作上的专业水
准。1995年,我的作品就曾应英国皇家摄影学会主席的要求,留在那儿作为会士考试的标准了。恒
父这类作品的初时制作,我也是参与了,因为制作的差迟可能会导致作者内心述求与观者实际感受
之间的偏颇。
容服务的,而内容或说内涵是否能找到合适的表现形式,是我们永远要探索要反复实践的最重要的
课题之一。为什么我总是对学生提问中的形式问题不深入回答呢?原因之一,在太多的学习摄影的
人中间,从一开始就没弄明白摄影是什么,摄影能干什么这个问题。当然,在中国,真正意义上的
摄影教育才开始了十年光景,教学理念和师资的成长都还很不成熟。并且至今尚有太多的误区存在,
在高校中许多时候不是在教人拍照和拍好照,而是教人在做出一张张用摄影元素在电脑上完成的所
谓摄影作品。在电脑时代,不用电脑的人比较少。这样的人要么是有些傻,要么是有个性。当然,
从艺术品的功能上来说,创作过程是一码事,而后期的艺术效果又是另一码事了。因此,在国外,
大致上有一个共识,将利用外来影像元素而在电脑上完成的作品称为“电脑艺术作品”,而这类创
作者则相应被称为“电脑艺术家”。这种界定其实没有厚此薄彼的意思,而是对于新生的创作手法
和由此派生出来的新艺术类型的较清醒的认识。在业余的摄影教育中,教授PS、“转移大法”和“移
花接木”术也是热门课程之一。是不是我们以后也可以将这类教育明明白白地归到电脑图形技术中
去呢?
影”之类的名词和作品解读权,似乎成了某些所谓的艺术理论家手中的专利了。以至于百姓们看不
懂,也不敢谈,而另一部分人却附庸风雅地去试图不着边际地大谈,并创作了一些并无观念的所为
观念作品,更有一些初涉世的学生,在形式逼迫下,去挖空心思的做一些自己都不知所云的“少年
不是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所谓“当代”和“观念”的摄影作品。
念,我认为举起照相机拍什么,怎么拍就是观念。什么是当代艺术,最简单的回答,“现在的人,
试图挣扎着做出一些跟眼前人不一样的艺术,就是当代艺术”。但是创作永远是当代的,而艺术的
价值评判永远在后世。
念”这类所谓的溢美之词来包装。对于艺术家个人来说,在长期创作生涯中,只要他始终有追求,
他就必定要经历蜕变重生,甚至凤凰涅磐般的心历阶段,直至找到将他内心对于人间对于自己,对
于一切生命的感悟最为切合的表达的艺术的手法为止。当然,这种表述永远会是一个螺旋型的变数。
然而对于某位艺术家来说,人们常用的一个词是“风格”。我想,对于理解建华今天的作品,用风
格这个词是较为有意思的。那么,如何来理解他作品的风格呢?我们在学习音乐,文学,绘画的过
程中,重要的可能是理解作者的个人历史背景,并在这个背景下,着手研究他的作品风格。而对于
任何一个出色的艺术家的作品而言,任何旁白式的解读与作品自身的深度和给予欣赏者内心深处的
感受相比,一定是乏力和不到位的。正如我们在摄影学习时反复强调的画面中视觉语言的感染力之
重要时,告诫学生不要做“图不够,文来补”的事一样,古人也早已有这方面的卓见了。《庄子•
外物》所云;“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在建华的作品中,表象的刻意清淡飘渺之际,实际
传达的必是心中之意,而言语的解释又能达几分呢?之前我曾说过,他平时笑嘻嘻地喝酒,其实内心
高傲的很。日日混迹于尘界浮世,但他就是一个心在开化(钱江源头)的纯净的山中人。他不是一
个西化的人,他不喝咖啡喝茶,不喝洋酒喝老酒,他的艺术感觉只能从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去寻根,
他看自己的作品是用老酒喝至七分时,醉眼迷蒙的目光去定位的。
境。当然,从“澄怀观道”“静照忘求”直到五柳先生的平实心境,都是建立在为了内心感悟而生存
的另一种生命样式之上的精神。
得“道”。这个道字其实读懂它的人从来不会多。所以它是虚而不见,但真的高高地是悬在形之上
了。回到摄影,我们常说“摄影是减法”,“画面要干净”要“惜色如金”之类的话。其实“形”
淡去的同时,“神”才可能出现。至于为什么说摄影的艺术创作非常忌讳“图不够文来补”呢?举
例来说,经常会看到一类照片,河边停泊着一条船,然后标题“野渡无人舟自横”,荷花尖上有一
蜻蜓,必是“小荷初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当然,这类图文的照片有一个最合适的去处,
就是教孩子看图说话。好的摄影艺术之作品不但创作时需要想象力,留给观赏者也应该有很大的象
空间。
在。我想摄影是门视觉艺术,是要用眼来看的,所以“大象无形”在恒父这里,兴许只是“形无常
形”罢了。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