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写意四问

(2011-03-05 11:13:30)
标签:

探讨

杂谈

恒父近作之新文人摄影意蓄

作者:飞白

作品42号

写意四问

作品79号

写意四问

作品147号

写意四问

尤其作品123号

写意四问

 

     实象几近全然隐去,如贝贝君言:须有恒父点睛之“名”,醍醐灌顶的点题,读者方能展开想

 象的翅膀......。不妨换一个角度,看来莫衷一是,个中真味,仍是见仁见智,见心见性。

         尝问恒父,答言“近来就是这个状态”。“这个状态”,值得深深思考。

         意境,生命的自由,在“无形君有形”的“无形”即“境”中体味。而无形经写意呈现,既要

 求“状难写之景如在眼前”,又要求“含不尽之意于言外”,很显然,写意的“意”,为言外之意,

 且不深论。而如何写?为什么不是描不是画?如在眼前呈现的是什么面貌?而这一切之于摄影又是

 什么涵义?四个问号或可令人释怀。


         “如在眼前”呈现的是什么面貌?

         可以是实景的自在现成,明月松见照,清泉石上流。果然如在眼前却又意在象外。
         可以似与不似之间,虚实相生气韵生动之象,如国画的意到笔不到的水墨。
         可以若书法的线条,意象分离的纯笔墨体验,即便同一首诗,不同的书法家写来却是不同的意味。
         多种选择,这也是艺术家个人的选择,自我的自在。
        (如我本人,初学摄影,选择实景的自在,偶尔玩耍虚实。)


         为什么不是描不是画?

         描,画,规范的状物动作,匠为之。而“写”却是艺术家个人的语言,贯注着艺术家生命的自

 由。当然这是国画的精粹,之于摄影语言,个人认为,照景喀擦一声的拍实了的摄影,因为取景是

 贯注了摄影家生命体验的活动,因学养不同取景眼力不同,是写是描,看片立断。而更多镜头体验

 更多应心的操作,如恒父常用的慢门、动态物象等,无疑属于“写”的范畴。


          如何写?

          仅仅上一个问号的思考,说不尽“写”的意义。可以说“写”是艺术家“心游万仞,虚入无

  穷”腑仰自得的生命自在。而如何写,近二十年在美术界成为学辨焦点。
          国画离不开笔墨,对笔墨的思辨,学界著名的“吴张”大讨论,吴冠中大师提出“脱离了具

  体画面的笔墨,其价值等于零”,张仃老人应之:“笔墨是中国画的底线”。大讨论在美术界引

  发的思考,影响深远,使我们明白笔墨到底是什么,看一看黄宾虹大师的山水画就会明白,笔的

  线条,线的轻重缓急,线的张力,线的天真,是功力是修养是感情是积淀,是画家生命的节奏,

  意在笔先,落笔为境,是元明清以降中国文人画的最高境界。诚然,大讨论没有结论,也不应有结

  论,画家于笔之间,人笔合一是迟早的事,而是否因技而失去体察象及象外之象的天真,还是由学

  养决定。浙江,因有黄宾虹,学人无不敬仰,更有江南文人画的传统熏染,苏杭,笔墨情趣的天

  堂,画众之品,逸远矣。北国,齐白石,有时是纤毫毕现小虫儿的真趣,有时是似与不似的天真,

  宛若婴孩,大俗大雅,臻境。
          术精神是共通的,引而推之,立足于摄影的本体语言,写意的摄影如何写?肯定不只是拍实了

  一条路,也不是虚化的物象一条道,摄影人的镜头体验,有同于国画家的笔墨,那一根千锤百炼

  的线条。解读恒父“近来的这个状态”,写什么无所谓,画面虚成怎样无所谓,而“如何写”,这

  个历时过程超越了物象,超越了画面感,在个人的镜头历练中,走向黄宾虹(不是指模仿黄宾虹画

  意的摄影样式),走向了江南新文人摄影的必然情结,也为心界影社摄影树立了新的标杆。


           而这一切之于摄影又是什么意义?

           涉及摄影本体语言的思考,即一般地说,摄影长于写实,就是拍下实景的物象,相机作为工

   具而优于绘画的映像功能被无限追求,“决定性瞬间”成为一时的口号,其实,即便是古典希腊

   雕塑所刻画的状态也是某个最动人的瞬间,莱辛《拉奥孔》中便有如何才是这决定性瞬间的论述,

   认为艺术家应该表现故事即将实现前的那个最动人的一刻,表现锤子高举的状态而不是表现锤子

   落下的尘埃落定。在当代艺术(现代主义之后)关于艺术的表达超越客体表现时,图像所呈现的

   必须以“有意味的形式”为前提,建立在通感知觉系统心性转换中的诸多表达,无疑这已经不是

   某个瞬间能涵括的范围。我们涵须扩展摄影的诸多镜头体验,如摄影语言中不可或缺的慢门历时

   性体验,镜头的多样化处理模式,动态机位或动态物象的拍摄等等,这些虽有前人实践过,但并

   未引而成为新的人机关系,而恒父的努力,在历练新的摄影语言的同时,不自不觉,将摄影的本

   体语言推向新的境界,经由拍摄方法多样化的表达,告诉我们,对“如何拍”的追问,一定会纳

  入摄影的本体语言。
          告诉我们,“如何拍”超越“拍什么”,是心界影社新文人摄影的追求。


          以“如何拍”而不是“拍什么”的角度,无需片名无需想象,直觉恒父近作,简、雅、拙、

  淡......是为心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妄春
后一篇:素水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