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欣闻心界影社成立,由衷支持并致贺!
五百年前,也是一位浙江人,对着竹子发呆了整七天,本以为可以“格物致知”,却
什么也没得到,我们知道这是王阳明“心学”初萌,后来才有了“心外无理,心外无物”论,
心即理也。
现代人看待王阳明“心学”,往往扣上“主观唯心主义”的大帽子,打开网页,百度
的词条也是这么标注的,与中学课本教给我们的判断能力一样。
西方传统的哲学,包括唯物主义哲学,是在人与客观世界的二元对立中,解剖式地科
学考察实体世界是为何物是为何理,与朱子“格物致知”何其相象(仅为相象),科学精神
使得社会有了现在的发展和繁荣,我们称之为“现代主义”的各种文化现象艺术现象也因此
发生。
有一得,必有一失。科学带给人类别样的充实,同时也带给我们生命的危机,我们已经
看到过度发展的种种弊病,人性的扭曲、文化的缺失、严重的污染问题等等,触目惊心。
肯定是哪儿出了问题,我们手中的科学利器并没有带来一个完美的世界。在西方早有仁
人志士指出,人之与世界的关系,不应是这种我们自以为是科学的理性方式,我们建造的高
楼大厦,并不是我们真正的家园。真正的家园,是我们心的栖居地。人与世界的关系,是以
审美并应以审美的方式存在。
现代主义之后的文化发思,让现象学、结构主义符号学等哲学美学大师们的眼光同时投
向了东方。东方先哲的智慧,早在数千年前就已洞见世界的真实。
在东方,也有和谐,与古希腊及文艺复兴对客体理性提取式的和谐观不同,东方的和谐
是生命时空宏观理性把握的和谐观,是天人合一,是超越物和超越我的物我合一。
在东方,也有审美,与西方美学将审美作为一个对象考察的审美观不同的是,东方的审
美更大程度上就是生命体验,就是生活本身,既境之美。
在东方,人们具有诗性的直觉几乎本能,“我来问道无余说,云在青天水在瓶”式地准
确把握着宏观的生命态度。“视忽冥冥,听忽无声,冥冥之中,独见晓焉,无声之中,独闻
和焉”,超验的形式,仍又体现在感性之中,在视听的声光之中。这截然有别于西方手术刀
式思维,是一个完整的艺术化宏观理性认知系统。可以这么说,科学化的认知更能在心理学物
理学等实用领域微观透析和把握世界,而艺术化的宏观理性认知更能在哲学和美学层面获得
更准确的生命把握。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李泽厚为代表美学家们用几乎实证的方法,详细反复纵向描述过数
千年东方美学思想的演进。而近二十年的美学研究中,中国美学家们将目光从美学史转向美
学自身,并借助比较美学的研究,逐渐形成东方美学价值层面的准确定位,即东方美学是生
命的美学,是有关“人心”终极“体验”的艺术哲学。
由此看来,“心界”影社竟是应声而出的必然。于是在江南,在阳明“心学”五百年后,
在浙西的竹林中,魏晋风光又现,七位摄影文士举杯畅怀,共话“心界”影社摄影之精神。
他们有充分的理由说:我们都是中国人,我们不会“抛却自家无尽藏,沿门乞讨效贫儿”。
他们有着充分的自信舆自豪!
草几行,不尽吾思,谨表敬意!
2011、02、14
心界影社顾问 飞 白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