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阴瘙痒是什么病症
(2009-04-26 09:40:37)
标签:
健康 |
病是由阴道毛滴虫引起,主要侵犯女性,极少数男性也可累及。男女间可通过性交传播,故也为性病的一种,属于中医的“阴痒、阴蚀”范畴。
一、病原体:本病的病原体是阴道毛滴虫。毛滴虫是一种寄生虫,但是肉眼看不见,这种毛滴虫呈梨形,长为10~30μm,头部有4根与虫体等长的鞭毛,在显微镜下可以清楚地看到这种毛滴虫。毛滴虫对不同的环境适应力很强,能在25℃~42℃条件下生长繁殖,3℃~5℃的低温可生存 21天,在46℃时仍能生存20~60分钟,脱离人体后在半干燥的条件下也可生存数小时。毛滴虫不但寄生于缺氧的阴道内,并可侵入尿道和尿道旁腺,甚至于上行至输尿管及肾盂。最适宜于毛滴虫生长的pH值是5.5~6,如pH为5以下或7.5以上则毛滴虫的生长会受到抑制。
二、传染途径:主要通过性交传播,也可以通过被污染的便盆、衣服、浴池、游泳池、浴巾、手、污染的器械、坐式马桶等传染阴道,引起阴道毛滴虫病,再经过性交传染给男性。
三、临床表现:约25%左右感染后无症状,有症状者表现为白带增多,呈泡沫性、恶臭味的脓性绿色分泌物。75%患者有阴道红斑,90%患者在阴道窥镜时可见毛细血管出血或点状出血所致的“草莓状”宫颈。外阴有烧灼感和奇痒,犹如虫子爬,并可引起性交疼痛。
四、诊断依据:根据病史,症状,典型的泡沫状白带可初步诊断,但必须结合实验室检查在分泌物中找到阴道毛滴虫才能确诊。
五、鉴别诊断:主要是与念珠菌性阴道炎鉴别。念珠菌性阴道炎主要症状也是白带增多,外阴瘙痒,但是,念珠菌性阴道炎白带增多为水样或脓样,夹杂着乳酪样或豆腐渣样物。直接镜检可作出明确的诊断。
六、治疗:
1、西医治疗:生殖器毛滴虫病,特别是毛滴虫性阴道炎,常伴有泌尿系统和肠道内的毛滴虫感染,而且毛滴虫不仅寄生于阴道及阴道粘膜的皱褶内,还可以深藏于子宫颈腺体中以及泌尿道下段,单纯局部用药不能彻底消灭病菌,应结合全身用药才能彻底治愈。灭滴灵是高效口服杀滴虫药,毒性小,疗效高,男女双方,结婚与否都可服用。口服每次 200mg,每日3次,共7天。治疗检查毛滴虫阴性后,在下一次月经后再服用一疗程,以巩固疗效。近年来,有人主张大剂量顿服法,认为较7日服法方便、有效和价廉,即1次服用2g。
2、中医治疗:湿热生虫是本病的主要病机,故中医治疗主要针对湿热生虫证治疗,但是湿热伤人日久,可以损伤人体肝肾之阴,所以在后期的治疗中,要特别注意滋补肝肾,兼以清热除湿。中医把本病分为两型辨证施治,即湿热生虫证和肝肾不足证。
(1)湿热生虫:主要的临床表现为外阴或阴中瘙痒或奇痒难忍,白带量多,呈灰黄色或脓样,有腥臭味,可伴有尿频、尿急、尿道灼痛。在医院作妇科检查发现阴道或子宫颈粘膜有充血或散在出血点。这是由于湿热生虫,化腐化毒,与人体气血相搏出现的。治疗宜清热除湿,杀虫止痒。常用药物为龙胆泻肝汤加减:
方药:龙胆草10g 黄芩10g 山栀子10g 泽泻10g 木通10g 车前子10g 当归10g 柴胡10g 生地10g 白鲜皮30g 贯众15g 川楝子10g 鹤虱10g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连服20天为1疗程。
方解:方中以龙胆草、黄芩、山栀子、柴胡清泻肝胆;泽泻、车前子、木通清热除湿;白鲜皮、贯众、川楝子、鹤虱杀虫止痒;配合当归、生地则清热除湿而不伤正气。
(2)肝肾不足:肝肾不足证的生殖器滴虫病主要症状为外阴及阴道内瘙痒不堪,白带量少色白,外阴皮肤肥厚,色紫褐或灰白,常伴有心烦寐少,头昏眼花,月经紊乱,舌质红、舌苔少。这是由于湿热之邪日久伤及肝肾,致使肝肾不足,湿热内蕴,正虚邪恋,病情呈虚实夹杂之候。治疗宜滋补肝肾,清热除湿。常用方药为六味地黄汤加减。
方药:生熟地各10g 泽泻10g 丹皮10g 山药15g 山萸肉10g 知母10g 黄柏10g 白鲜皮25g 地肤子25g 鹤虱10g 乌梅10g
用法:本方水煎服,连服30天为1疗程。
方解:方中不但有滋补肝肾的生熟地、山药、山萸肉,而且有清热除湿、杀虫止痒的白鲜皮、地肤子、鹤虱、乌梅、黄柏、知母等。全方既照顾到肝肾之阴,又考虑到湿热内蕴的事实。
3、偏方验方:(1)溻痒方:鹤虱30g,苦参15g,威灵仙15g,当归尾15g,蛇床子15g,狼毒15g,水煎熏洗或坐浴。每日1次。(2)苦参汤: 苦参60g,蛇床子30g,金银花30g,菊花60g,黄柏15g,地肤子15g,石菖蒲10g 。水煎去渣,临用前加猪胆汁4~5滴,熏洗,每日1次。(3)银杏散:轻粉、雄黄、杏仁、苦参、水银(铅制)各3g,共研细末,调匀,每次1g以枣肉和为丸,以纱布包裹,外用长线扎紧,将药塞入阴道内,线头留在外边,每日换药1次。(4)冲洗方:蛇床子30g,地肤子15g,苦参30g,川椒9g,白矾30g,水煎后冲洗阴道,每日1 次。(5)蛇床子洗剂:蛇床子30g,贯众30g,秦皮30g,乌梅10g,明矾30g,水煎熏洗,每日1次。
本处方尽供参考
一、病原体:本病的病原体是阴道毛滴虫。毛滴虫是一种寄生虫,但是肉眼看不见,这种毛滴虫呈梨形,长为10~30μm,头部有4根与虫体等长的鞭毛,在显微镜下可以清楚地看到这种毛滴虫。毛滴虫对不同的环境适应力很强,能在25℃~42℃条件下生长繁殖,3℃~5℃的低温可生存 21天,在46℃时仍能生存20~60分钟,脱离人体后在半干燥的条件下也可生存数小时。毛滴虫不但寄生于缺氧的阴道内,并可侵入尿道和尿道旁腺,甚至于上行至输尿管及肾盂。最适宜于毛滴虫生长的pH值是5.5~6,如pH为5以下或7.5以上则毛滴虫的生长会受到抑制。
二、传染途径:主要通过性交传播,也可以通过被污染的便盆、衣服、浴池、游泳池、浴巾、手、污染的器械、坐式马桶等传染阴道,引起阴道毛滴虫病,再经过性交传染给男性。
三、临床表现:约25%左右感染后无症状,有症状者表现为白带增多,呈泡沫性、恶臭味的脓性绿色分泌物。75%患者有阴道红斑,90%患者在阴道窥镜时可见毛细血管出血或点状出血所致的“草莓状”宫颈。外阴有烧灼感和奇痒,犹如虫子爬,并可引起性交疼痛。
四、诊断依据:根据病史,症状,典型的泡沫状白带可初步诊断,但必须结合实验室检查在分泌物中找到阴道毛滴虫才能确诊。
五、鉴别诊断:主要是与念珠菌性阴道炎鉴别。念珠菌性阴道炎主要症状也是白带增多,外阴瘙痒,但是,念珠菌性阴道炎白带增多为水样或脓样,夹杂着乳酪样或豆腐渣样物。直接镜检可作出明确的诊断。
六、治疗:
1、西医治疗:生殖器毛滴虫病,特别是毛滴虫性阴道炎,常伴有泌尿系统和肠道内的毛滴虫感染,而且毛滴虫不仅寄生于阴道及阴道粘膜的皱褶内,还可以深藏于子宫颈腺体中以及泌尿道下段,单纯局部用药不能彻底消灭病菌,应结合全身用药才能彻底治愈。灭滴灵是高效口服杀滴虫药,毒性小,疗效高,男女双方,结婚与否都可服用。口服每次 200mg,每日3次,共7天。治疗检查毛滴虫阴性后,在下一次月经后再服用一疗程,以巩固疗效。近年来,有人主张大剂量顿服法,认为较7日服法方便、有效和价廉,即1次服用2g。
2、中医治疗:湿热生虫是本病的主要病机,故中医治疗主要针对湿热生虫证治疗,但是湿热伤人日久,可以损伤人体肝肾之阴,所以在后期的治疗中,要特别注意滋补肝肾,兼以清热除湿。中医把本病分为两型辨证施治,即湿热生虫证和肝肾不足证。
(1)湿热生虫:主要的临床表现为外阴或阴中瘙痒或奇痒难忍,白带量多,呈灰黄色或脓样,有腥臭味,可伴有尿频、尿急、尿道灼痛。在医院作妇科检查发现阴道或子宫颈粘膜有充血或散在出血点。这是由于湿热生虫,化腐化毒,与人体气血相搏出现的。治疗宜清热除湿,杀虫止痒。常用药物为龙胆泻肝汤加减:
方药:龙胆草10g 黄芩10g 山栀子10g 泽泻10g 木通10g 车前子10g 当归10g 柴胡10g 生地10g 白鲜皮30g 贯众15g 川楝子10g 鹤虱10g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连服20天为1疗程。
方解:方中以龙胆草、黄芩、山栀子、柴胡清泻肝胆;泽泻、车前子、木通清热除湿;白鲜皮、贯众、川楝子、鹤虱杀虫止痒;配合当归、生地则清热除湿而不伤正气。
(2)肝肾不足:肝肾不足证的生殖器滴虫病主要症状为外阴及阴道内瘙痒不堪,白带量少色白,外阴皮肤肥厚,色紫褐或灰白,常伴有心烦寐少,头昏眼花,月经紊乱,舌质红、舌苔少。这是由于湿热之邪日久伤及肝肾,致使肝肾不足,湿热内蕴,正虚邪恋,病情呈虚实夹杂之候。治疗宜滋补肝肾,清热除湿。常用方药为六味地黄汤加减。
方药:生熟地各10g 泽泻10g 丹皮10g 山药15g 山萸肉10g 知母10g 黄柏10g 白鲜皮25g 地肤子25g 鹤虱10g 乌梅10g
用法:本方水煎服,连服30天为1疗程。
方解:方中不但有滋补肝肾的生熟地、山药、山萸肉,而且有清热除湿、杀虫止痒的白鲜皮、地肤子、鹤虱、乌梅、黄柏、知母等。全方既照顾到肝肾之阴,又考虑到湿热内蕴的事实。
3、偏方验方:(1)溻痒方:鹤虱30g,苦参15g,威灵仙15g,当归尾15g,蛇床子15g,狼毒15g,水煎熏洗或坐浴。每日1次。(2)苦参汤: 苦参60g,蛇床子30g,金银花30g,菊花60g,黄柏15g,地肤子15g,石菖蒲10g 。水煎去渣,临用前加猪胆汁4~5滴,熏洗,每日1次。(3)银杏散:轻粉、雄黄、杏仁、苦参、水银(铅制)各3g,共研细末,调匀,每次1g以枣肉和为丸,以纱布包裹,外用长线扎紧,将药塞入阴道内,线头留在外边,每日换药1次。(4)冲洗方:蛇床子30g,地肤子15g,苦参30g,川椒9g,白矾30g,水煎后冲洗阴道,每日1 次。(5)蛇床子洗剂:蛇床子30g,贯众30g,秦皮30g,乌梅10g,明矾30g,水煎熏洗,每日1次。
本处方尽供参考
前一篇:慢性前列腺炎会传染给妻子
后一篇:中医治疗鼻炎、鼻窦炎有两大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