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胃癌的二大因素
(2008-07-10 08:37:55)
标签:
健康 |
胃癌是指发生在胃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临床早期70%以上毫无症状,中晚期出现上腹部疼痛、消化道出血、穿孔、幽门梗阻、消瘦、乏力、代谢障碍以及癌肿扩散转移而引起的相应症状,任何年龄均可发生,以50-60岁居多,男女发病率之比为3.2-3.6:1。
胃癌具有起病隐匿,早期常因无明显症状而漏诊,易转移与复发,预后差等特点。
我国胃癌发病率高,其死亡率又占各种恶性肿瘤之首位,因此,胃癌是一个严重危害我国人民健康的常见病,应引起重视。
胃癌的发生有两大危险因素。
一为个体因素,也即体质因素;如:①血型因素中,A型血发病率高;②胃癌有家庭聚集性;③精神因素;④患有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胃息肉等疾病。
二是环境因素;如:①化学性因素中的微量元素缺乏或过高,水中高含SO4-2和/或Se硝酸盐类等;②微生物污染因素,如真菌、细菌等污染;③饮食因素,如经常食用新鲜蔬菜、水果及蛋白类食物有保护作用,而多食高淀粉、重盐、腌渍、熏炸食品及不良饮食行为。
我国胃癌TNM分期:全国胃癌协作组参照UICC倡导的TNM分期法,根据原发病灶的大小、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程度及有无远处转移等条件,于1978年初步制订了我国的胃癌TNM分期法。
(1)
原发肿瘤(T)分期:T1 不管肿瘤大小,癌灶局限于粘膜或粘膜下层的早期胃癌。T2
癌灶侵及肌层,病灶不超过1个分区的1/2。(分为3个区) T3
肿瘤侵及浆膜,或虽未侵及浆膜,然病灶已超过1个分区的1/2,但未超过1个分区。T4 肿瘤已穿透浆膜,或大小已超过1个分区。
(2)
淋巴结转移(N)分期:N0 无淋巴结转移。N1
为离癌灶最近,贴近于胃壁的第1站淋巴结有转移,包括贲门右、左,胃小弯、胃大弯,幽门上、幽门下以及脾门淋巴结。N2
远隔癌灶部位的第1站淋已结有转移(如胃窦癌有贲门旁或脾门淋巴结转移或贲门癌有幽门上下淋巴结转移)或有胃左动脉旁、肝总动脉干、脾动脉干及胰十二指肠后第2站淋巴结的转移。N3
有腹腔动脉旁、腹主动脉旁、肝十二指肠韧带、肠系膜根部及结肠中动脉周围的第3站淋巴结转移。
(3)远处转移(M)分期:M0
无远处转移。M1 远处转移。
(4)临床分期:I期
无淋巴结转移或仅有邻近第1站淋巴结转移的早期胃癌,即T1N0~1M0。Ⅱ期
癌肿侵及肌层或浆膜层,病变范围未超过1个分区,没有或仅有邻近第1站淋巴结转移,即T2~3N0~1M0。Ⅲ期
不论肿瘤大小,凡有远隔部位的第1站淋巴结转移,或邻近第2站淋巴结转移,或虽仅有邻近第1站淋巴结转移,甚或无淋巴结转移,但癌肿已超过1个分区且浸润已超越粘膜下层者,即T1~4N2M0和T4N0~1M0。Ⅳ期
不论肿瘤大小,凡有远处转移或有肝十二指肠韧带、腹主动脉旁、肠系膜根部、结肠中动脉周围等第3站淋巴结转移,即T1~4N0~3M1和T1~4N3M0。
胃的入口称为贲门,出口称为幽门,胃是连接食道及十二指肠的囊状脏器,胃癌可分为贲门癌、胃体部癌、幽门癌。
1. 贲门癌:初期症状出现的情况有两种,一是如果由下部食道发生,使本来已经很狭窄的贲门就会更狭窄,因此,容易出现和食道癌很类似的症状;二是如果发生于胃体部,或胃头部侧,则初期时大致上没有自觉症状。初期食物通过时有异样感或剧痛、轻微的心窝痛。以上症状,在吞咽时会感觉到,而吞较硬的食物时,觉得好像直接掉进胃里,尤其是饮用热或冷的液体时更敏感,其中最初一口的感觉最明显。如果患了癌症,上述症状一旦出现,就一直存在。症状相似的非癌症患者,这些症状就会忽隐忽现,无经常性,症状的轻重也不相同。恶化时的症状,咽下障碍、腹部有沉重感、胃部痛、恶心、呕吐、逐渐消瘦。
2. 胃体部癌:初期症状基本没有自觉症状,发展时期的症状有胃部疼痛、胃部饱满感、食欲不振、胸口灼热、打嗝有口臭、胃部有重压感、恶心和呕吐。恶化时期的症状有逐渐消瘦,气色不好、食欲减退、食欲不振、排出黑色便或吐血、上腹部或背部疼痛。
3. 幽门癌:初期症状不明显,恶化时期的症状有胃部有疼痛感、胸口灼热、打嗝、胃部有重压感、食欲不振、恶心、呕吐。
(一)实验室检查
早期可疑胃癌,游离胃酸低度或缺,如红血球压积、血红蛋白、红细
胞下降,大便潜血(+)。血红蛋白总数低,白/球倒置等。水电解质紊乱,酸碱平衡失调等化验异常。
(二)X线表现气钡双重造影可清楚显示胃轮廓、蠕动情况、粘膜形态、排空时间,有无充盈缺损、龛影等。检查准确率近80%。
(三)纤维内窥镜检查
是诊断胃癌最直接准确有效的诊断方法。
(四)脱落细胞学检查
有的学者主张临床和x线检查可疑胃癌时行此检查。
(五)B超
可了解周围实质性脏器有无转移。
(六)CT检查
了解胃肿瘤侵犯情况,与周围脏器关系,有无切除可能。
(七)免疫学CEA、FSA、GCA、YM球蛋白等检查。
胃镜诊断:是诊断各期胃癌的最准确和可信的办法,由于可以直接取活检作病理检查,所以现已是诊断胃癌的金标准。在早期胃癌的诊断方面具有不可比拟的价值。由于做胃镜较其它检查方法痛苦,所以依从性受一定的影响,但最近我院推出了无痛胃肠技术,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它将传统胃镜结合最新无痛技术,让患者在真正舒适的状态下轻松接受检查,全无恶心、呕吐的感觉。
X线诊断:
(1)早期胃癌的X线诊断:早期胃癌系指肿瘤局限于粘膜或粘膜下层,而不论其范围大小或有无淋巴结转移。胃低张力双重对比造影的调线检查结合纤维胃镜检查对发现早期胃癌具有很大的价值。
(2)进展期胃癌的X线诊断:进展期胃癌的调线表现与大体病理分型有密切关系。不同部位胃癌与胃溃疡癌变的特殊X线表现。
胃双重对比造影:1923年Renduch首先应用胃双重对比造影调线检查,但由于当时钡剂颗粒粗,涂布不满意,未能得到推广。1937年Hampton应用稀钡(40%~80%,w/V),不加低张的胃双重对比法,使影象质量明显改善。至今还在应用。
1950年白壁彦夫进一步完善和推广双重对比造影,并检出了Ⅱc型早期胃癌。
1975年Laufer出版了胃双重对比造影专著,系统论述了其成象原理。
CT检查:
CT检查可显示胃癌累及胃壁向腔内和腔外生长的范围卢下近的解剖关系以及有天转移等。胃癌通过血道转移均可在CT上清楚地显示。
内镜超声:
内镜超声是一种比较新的技术,检查者可以直接地看到胃壁的各层,了解肿瘤的全貌,有助于胃癌的诊断和TNM分期。内镜超声在美国的许多中心应用较广,现在已经能够经普通内镜活检通道插入超声探头,用于临床检查。
胃癌具有起病隐匿,早期常因无明显症状而漏诊,易转移与复发,预后差等特点。
我国胃癌发病率高,其死亡率又占各种恶性肿瘤之首位,因此,胃癌是一个严重危害我国人民健康的常见病,应引起重视。
一为个体因素,也即体质因素;如:①血型因素中,A型血发病率高;②胃癌有家庭聚集性;③精神因素;④患有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胃息肉等疾病。
二是环境因素;如:①化学性因素中的微量元素缺乏或过高,水中高含SO4-2和/或Se硝酸盐类等;②微生物污染因素,如真菌、细菌等污染;③饮食因素,如经常食用新鲜蔬菜、水果及蛋白类食物有保护作用,而多食高淀粉、重盐、腌渍、熏炸食品及不良饮食行为。
我国胃癌TNM分期:全国胃癌协作组参照UICC倡导的TNM分期法,根据原发病灶的大小、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程度及有无远处转移等条件,于1978年初步制订了我国的胃癌TNM分期法。
胃的入口称为贲门,出口称为幽门,胃是连接食道及十二指肠的囊状脏器,胃癌可分为贲门癌、胃体部癌、幽门癌。
1. 贲门癌:初期症状出现的情况有两种,一是如果由下部食道发生,使本来已经很狭窄的贲门就会更狭窄,因此,容易出现和食道癌很类似的症状;二是如果发生于胃体部,或胃头部侧,则初期时大致上没有自觉症状。初期食物通过时有异样感或剧痛、轻微的心窝痛。以上症状,在吞咽时会感觉到,而吞较硬的食物时,觉得好像直接掉进胃里,尤其是饮用热或冷的液体时更敏感,其中最初一口的感觉最明显。如果患了癌症,上述症状一旦出现,就一直存在。症状相似的非癌症患者,这些症状就会忽隐忽现,无经常性,症状的轻重也不相同。恶化时的症状,咽下障碍、腹部有沉重感、胃部痛、恶心、呕吐、逐渐消瘦。
2. 胃体部癌:初期症状基本没有自觉症状,发展时期的症状有胃部疼痛、胃部饱满感、食欲不振、胸口灼热、打嗝有口臭、胃部有重压感、恶心和呕吐。恶化时期的症状有逐渐消瘦,气色不好、食欲减退、食欲不振、排出黑色便或吐血、上腹部或背部疼痛。
3. 幽门癌:初期症状不明显,恶化时期的症状有胃部有疼痛感、胸口灼热、打嗝、胃部有重压感、食欲不振、恶心、呕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