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健康 |
临床上肺结核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结核菌初次感染而在肺内发生的病变,称为原发性肺结核,常见于小儿。此时,人体的反应性低,病灶局部反应轻微,结核菌常沿淋巴管达到淋巴结。继发性肺结核一般发生在普受过结核菌感染的成年人。此时人体对结核菌具有免疫和过敏反应。病灶多位于肺尖附近,细菌一般不播及局部淋巴结,也较少引进血行播散。但肺内局部组织炎症反应剧烈,容易发生干酪样坏死和形成空洞。这些都与原发性肺结核有所不同。
现将从感染结核菌到肺结核形成的演变过程,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几种常见临床类型分别阐述如下。应当指出,大多数病变可从病程发展的某个阶段吸收消散或硬结钙化,尤其在合理应用化学治疗后更易愈合。只有少数病人因抵抗力弱,治疗又不适当,病变方逐步进展加重。
一、原发型肺结核
原发型结核的肺部原发灶,特别是肺门淋巴结的结核菌常少量进入血循环,从而播散到身体各脏器,常因人体抵抗力旨,仅产生肺尖(或肺上部)、骨、脑、肝、泌尿生殖器官的孤立性病灶而逐渐愈合,但其中结核菌可存活数年之久,具有潜在复发的可能。
二、血行播散型肺结核
争性粟粒型肺结核是急性全身血行播散型结核病的一部分,起病急,有全身毒血症状,常可伴发结核性脑膜炎。X线显示肺内炳灶细小如粟粒、等大、均匀地播散于两肺。早期病灶在透视下不够明显,常不能及时诊断,而误诊为其他发热性疾病,如伤寒、败血症等。
当人体免疫力较高,少量结核菌分批经血行进入肺部时,则血行播散灶常大小不均匀、新旧不等,较对称地分布在两肺上中部,称为亚急性或慢性血行播散型肺结核,临床上可无明显中毒症状,病情发展也较缓慢,病人常不自觉,而于体格检查时才发现。此时病灶多较稳定或已硬结愈合。
三、浸润型肺结核
另外,与排菌病人密切接触,反复经呼吸道感染,亦可因再感染而发生浸润型肺结核,但较少见,亦不发生菌血症。继发型肺结核以浸润型最为常见,多为成年患者。临床症状根据病灶性质、范围有人体反应性而异病灶多在锁骨上下,X线显示为片状,絮状阴影,边缘模糊。当人本过敏性很高,大量结核菌进入肺部,病灶干酪样坏死、液化,缍形成空洞和病灶的支气管播散。浸润型肺结核伴大片干酪样坏死灶时,常呈争性进展,具有高度毒性症状,临床上称为干酪性肺炎。干酪档坏死灶部分消散后,周围形成纤维包膜;或空洞的引流支气管阻塞,空洞内干酷物不能排出,凝成球状病灶,称为“结核球”。
当病变处在炎症渗出、细胞浸润,甚至干酪样坏死阶段,经过适当的化学治疗可使炎症吸收消散。留下细小的干酪样病灶经过纤维包围,逐渐失水干燥,甚至钙化,成为残留的结节病灶,称为纤维硬结病灶或临床痊愈。有效的化学治疗能使空洞逐渐缩小,闭合,或者空洞的组织缺损依旧存在,但其中的结核菌已全部消灭,称为“空洞开放愈合”。
四、慢性纤维空洞型肺结核
综上所述,肺结核的演变过程就是人体与结核菌相互较量的后果的反映。当人体抵抗力强并接受合理化疗时,病变可吸收消散,或者硬结钙化而趋于痊愈,反之,当人体抵抗力薄弱而又未能得到合理治疗时,病变可干酷样坏死、液化、形成空洞而恶化发展,如果病情反复,恶化与修复交替发生,则新旧病灶同时存在,常合并肺气肿、肺原性心脏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