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校长课程领导力的思考
(2009-09-03 11:27:35)
标签:
教育 |
分类: 励志阁 |
对校长课程领导力的思考
[摘
[关键词]
一、为什么选择这个题目
原因之一:2007年秋季,本人在上海市嘉定区南翔中学挂职学习期间有幸参加了“长三角地区高中名校长论坛”,其主题是“新课程实施中教学领导力建设”。聆听了陈玉琨、程红兵等专家们的精辟论述使我耳目一新,兴趣大增。之后时间里本人一直在关注这一课题的研究进展情况。
原因之二、自我们国家提倡素质教育和推行新课程改革以来,现代校长的能力发生着变化。其中三种能力变强了: 组织能力,社会交际能力, 沟通协调能力; 二种能力变弱了: 指导课程建设能力, 指导课堂教学能力。
原因之三:在新课改实施过程中, 校长课程领导力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课程领导意识淡薄、课程领导知识缺乏、课程领导能力不足与课程领导作为失当,对课程缺乏系统性思考,使用两套课表,课程特色、学科特色分不清楚。课堂的问题诊断能力不厚实,教学的后续跟进指导不及时。教学常规管理执行力不到位。(备课落实,试卷评讲,作业批改,差生辅导)等方面。
二、什么是校长课程领导力
校长课程领导力是校长专业发展的重要标志,是校长能力的核心所在。校长课程领导力是校长与追随者为实现共同的课程愿景而迸发的一种思想与行为的能力。具体是指校长运用领导的策略、方法和行为来达成课程发展的根本目的,用以提升课程品质、提高教学质量、发展教师专业水平、增进学生学业成绩,是校长领导教师团队创造性地决策、引领、组织课程实施的控制力和执行力。我个人认为,校长课程领导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要素:
(一)课程的具体规划能力。
课程的规划就是校长把自己的课程价值观转化为学校课程开设计划、构建学校课程开设体系的能力。校长对学校课程的规划以及学校课程体系的建设,既要充分考虑国家、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对课程开设的基本要求,又要从学校的办学传统、办学特色以及学校的课程开设能力出发,科学规划学校的课程开设计划,建立完善的学校课程体系。有的学校,非常注重校本课程的开发,在拓展型课程、探究型课程领域,开设了几十门甚至上百门课程,看上去课程的内容非常丰富,但如果和学校的办学目标、办学传统、办学特色等对照起来分析,就会发现合拍的不多,这样的课程建设,就是缺乏规划的。有的学校,国家课程计划中规定的周教学课时只有4~5节课,但学校实际却安排了6~7节课,为什么会安排这么多的课,讲不出道理来,这实际上是校长放弃对课程计划的领导。增加的课时,事实上是在鼓励教师偷懒,让教师感到时间充足,很多内容可以随意讲讲,降低的是教学的效率,增加的是学生的负担。
(二)课程建设的能力
校长的课程建设能力,主要是指校长领导广大教师着眼于国家要求和学校实际,开发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资源的能力。新课程改革在课程建设方面的最大变化就是为学校留下了课程开发的广阔空间。这既包括学校对国家课程的“校本化”的研究,更包括学校对拓展性课程、探究型课程的开发与建设。校长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发挥领导作用:其一,学校课程方案的研制。基础型课程、拓展性课程、探究性课程,每一种类型课程的实施方案,是在建设和开发课程的过程中,应该首先明晰的。这是学校传统、办学目标、办学特色在课程建设领域的纲领性文件。其二,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在课程建设的过程中,教师、家长、校外的合作伙伴以及在某一领域有一定专长的专家,都可能是课程建设潜在的人力资源。其三,传统和文化的再挖掘。学校的传统课程和学校多年的文化积淀都包含着大量的课程建设方面的经验,在建设课程的过程中,对传统课程和文化积淀的提炼也是非常重要的。
(三)课程实施的能力
一是开齐开足开好课程的能力。校长领导学校的课程,首先就要保证把国家课程计划中的所有规定课程开齐。这看上去好像应该不成问题,但实际上问题还是很多的。有的学校对一些传统意义上的“副科”,并不是非常的重视,遇到教师生病或者兼课任务比较重的时候,就会放弃个别学科的教学。其次是即不超课时开设课程,也不减少课时开设课程,按照国家规定的课时开足课程的能力。这个方面的问题就更为明显了。中考的科目,开的课时比较多,非中考的科目,就随意压缩课时,一些学校每天一小时的阳光体育锻练得不到保障,这些都反映了校长对课程的理解和领导水平。其三是开好课程的能力,即按照国家课程标准或校本课程标准,让学生通过学习达到课程标准规定的要求的能力。在当前,这方面的问题还是非常突出的。已经全面实施“新课改”了,很多教师仍然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生;学生的基础不好,很多基本的概念和规律还不清晰,教学的时候却按照资优学生的水平去教,而且评价也是搞一刀切,不能面向全体学生;教学过程中根本不关心学生的心里感受,总是按照教师自己的理解讲给学生听……
二是对学校课程的管理能力。课程的管理,是贯穿在课程建设到课程评价始终的。包括课程立项的管理、课程资源开发的管理、课程实施质量的管理,课程评价的管理,等等。其中,最为重要的课程管理就是课程实施的管理。设计出来的课程,能否让学生做大限度的收益,实施的环节非常重要。课程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根据学生的实际,及时调节课程实施的方案,让课程紧密贴近学生的实际,是管理能力的集中体现。
三是对教师的管理能力。在课程建设的整个过程中,教师事关重大。校长要引领教师从“备课、上课、作业、辅导、评价”这五个环节的精心研究入手,提升课程实施的有效性;要加强学校教研组的建设,通过项目引领、课题引领等方式,让教师围绕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一些具体问题,开展课题研究,分析提升质量的途径;要加强骨干教师梯队的建设,形成一支能战斗、干劲足的教师全体,通过集体的力量,确保课程的顺利实施。
(四)课程评价的能力
一门课程,在实施的过程中,如何判断它是高质量的?在课程结束的时候,如何知道它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标,这些问题都需要通过评价来说明。现在的很多课程,都是在课程结束的时候,用考试的方式给学生一个分数,这是一种评价,但有几个问题没有说清楚:学生的成绩与课程预期的目标之间是否有对应的关系,用纸笔测试的方式能否检测到课程想要得到的目标?学生的成绩与对课程的评价是否是一回事,如果不是,如何来评价这门课程?学生的分数能否反映出教师的教学水平,通过什么数据加以反映,这样的判断是否确切?学生的成绩高低是否反映了他在这门学科中学习水平的高低,有什么样的证据能说明这一点?……有的学校,在课程建设方面比较重视,但不大重视对课程评价的研究。这样的问题如果不解决,课程领导力必然就是“跟着感觉走,错误总拉着你的手。
三、提升校长课程领导力的基本策略
校长课程领导力的指向是引领学校教育质量持续提升;课程领导的关键是把握教学本质,指引教师的教学理念,建设共同学习的团队,并善于在实践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不断实现教学质量和教师整体专业能力的提高和升华。作为一校之魂的校长,其思想观念、角色行为、作用发挥对学校的课改无不产生巨大的影响,按照全面质量大师克劳士比的“质量就是满足需求”的理念,我认为提升校长课程领导力应该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增强校长课程领导力的意识
与传统狭隘的课程管理意识不同,新形式下的课程领导意识首先需要校长具备课程开发的开放意识、课程设置的自主意识、课程资源的优化意识以及课程文化的创新意识等。其次是课程领导角色意识,即校长应变传统课程管理者、执行者和控制者为课程领导的协作者、课程文化的构建者、课堂实施的调控者以及课程实践的反思者。
(二)提高校长对课程领导的技能
(四)校长要不断提升教学指导能力。
校长对教学的指导能力,是校长课程领导力的一个重要部分。校长应经常走进课堂,了解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情况,从中及时掌握信息,发现问题,并针对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的整改措施,从而进一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校长走进课堂不仅是对教师“教”的情况的了解,也需要了解学生“学”的情况,更应该关注学科课程实施的过程。因此,校长要学会通识性听课方法,即脱离学科本身,从普遍角度判断课的整体状态和教师的教学境界,关注课堂教与学方式和教学效果。在确立学校新课程观的同时,校长还应该在日常教学实践和管理中影响教师,使教师具备明确的课程意识,自觉地确定目标,自主地拟订教学计划,创造性地开展基于资源的教学,关注学生的实际成长。
(六)校长要建设一支强有力的学校教研团队
加强课程领导力就要加强对校本教研的领导。校长要为教师参与课程领导提供民主、开放、协力、合作的氛围,共同探究课程问题,为每一位教师创设发展的机会、条件和空间。组建强有力的教师团队。要健全并完善各科教研组织,制定符合本校实际的校本教研制度和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实现研训一体化,形成以“研”促教,以教促“研”的教研氛围。校长应该关注教研组教研文化建设,促进教研组真正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学习共同体。最后,校长应该为教研组的活动时间、经费、制度执行情况等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并建立相关评价制度进行激励导向。校长的工作目标,就是促进教研组发展成为一个学习共同体,教师可以在其中获得丰富的信息和资源,可以对自己的专业知识进行不断更新。通过同伴之间的互助,引发自己对教育教学的反思,教师因此可以获得更宽泛、更完整意义上的成长。
实际教学中,经常会出现因教师不能准确解读课程标准而拔高教学要求、在把握教材中出现偏差等现象,因此,校长要积极创造条件,建立帮助教师止确解读课程标准的相关管理制度,如学习制度、研究制度、检查反馈制度,从而引导教师正确解读国家课程标准,透彻分析学生的基础、需要、特点,掌握课堂教学的操作策略、提升课程意识和教学智慧。
陶行知先生曾说:“国家把整个的学校交给你,要你用整个的心去做整个的校长。”作为一名基层的教育工作者,要在专业发展之路上不断探索,努力提高课程领导力,不断实现教学质量和教师团队专业能力的提高和升华,办让家长和社会满意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