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薛法根
薛法根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206,136
  • 关注人气:4,587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人生聪明识字始

(2012-09-28 19:59:29)
标签:

识字教学

主动识字

独立识字

习惯养成

教育

分类: 教学论文

——兼评查晓玲老师《识字8》的教学设计

薛法根

 

自古以来称不识字的人为“文盲”。 柳斌同志在“全国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交流会”上谈到:“真正意义上的教育,是从识字开始的。人生识字聪明始,成人识字率高的民族才可能是,也一定会是高素质的民族。”识字教学是启蒙教育的开始。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语言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期在4—9岁。由此可见,小学的第一学段(一二年级),是儿童学习书面语言文字的最佳期。实践证明,儿童掌握的识字量、词汇量越多,认识事物的能力就越强,思维发展就越迅速,表达形式就越丰富。因此,教学生识字的意义并不仅仅在于“扫盲”,而在于让学生变得越来越聪明。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学段目标与内容中就识字与写字作出了具体而明确的规定,出现频率最高的是这样三个关键词:主动识字、独立识字、书写习惯。在教学建议部分,又对识字与写字分别提出了具体而切实的建议:识字教学要注意儿童心理特点,将学生熟识的额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他们利用各种机会主动识字,力求识用结合。……练字的过程也是学生性情、态度、审美趣味养成的过程。……要在日常书写中增强练字意识,讲究练字效果。

众所周知,遵循规律的语文教学才是科学的教学,才能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才能促使学生变得聪明起来。而识字与写字教学,则需要遵循汉字的构造及识记规律,遵循儿童的识记规律,遵循识字与写字的教学规律。如此,才能创造出适合学生主动而充分发展的“聪明”课堂。在不久前举行的 “杏坛杯”苏派青年教师教学观摩活动中,查晓玲老师的一堂识字课打破了程式化的设计,体现了“因学而教”。她以识字教学中 “就字论字”、“就字教字”这两个问题为切入点,提出了“要把字教丰厚”、“引导学生自主识字”的教学主张。“丰厚”是看到了汉字背后的“故事”、“自主”是看到了汉字身后的“儿童”。眼中有“儿童”,心中有“故事”,识字教学便有了精彩的生活。

 

一、主动识字:兴趣始于识世

燕国材教授在《学习心理学》中提出学习的五个层次:愿学、好学、乐学、勤学、独立学习。愿学的心理基础是学习动机;好学的心理基础是学习兴趣;乐学的心理基础是学习情感;勤学的心理基础是学习意志;独立学习的心理基础是学习性格。课程标准第一学段提出要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写字的愿望”,第二学段提出“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意味着要让学生对汉字产生学习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从而产生持久的学习动力。然而,汉字的识记毕竟是一件复杂而艰苦的脑力劳动,外在的、一时的兴趣难以维持长期主动学习的内驱力。秘密就在于识字的兴趣其实始于“识世”。

1.字理“识世”。20世纪50年代,印度总理尼赫鲁曾对他女儿说:“世界上有一个伟大的国家,她的每一个字,都是一首优美的诗,一幅美丽的画,你要好好学习。我说的这个国家就是中国。”汉字起源于汉民族的劳动与生活,是表意文字,识字的同时也认识了与此汉字相关的历史事物、古代文化,也就是“识世”,识的是汉字起源时的那个“世界”。因此,查晓玲老师努力“引导学生回到古文字,从字的演变中初步接触构字规律”,这个构字规律就是字理。随着时代的变迁,汉字进行了演化和简化,部分汉字已难以按其字源义来解析其字理了,比如“仆”字,简化成了一个形声字,而繁体字中的“仆”则是一个会意字,像一个囚犯,头上插着茅草,尾上插着羽毛,双手端着簸箕在扬糠簸米。回到古文字,可以让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识字的过程就变得丰厚起来。而著名的语言学家殷焕先先生认为对汉字的字理解析应该与时俱进,“重新赋予汉字构形的理性,我们先民发扬过这种智慧。”斯霞老师在教“蚓”字时引导学生识记为:古人认为蚯蚓是一种昆虫,所以“蚓”字有一“虫”字旁;蚯蚓爬行时身子有时弯弯曲曲的像“弓”字形,有时又拉直了身子像“”字形。斯霞老师把形声字灵活地当作会意字解析,形象、生动,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是一种创造性的字理“识世”教学。学生借助识字不断认识生活的世界和曾经的世界,求知的欲望和学习的满足感油然而生,生生不息。就字识字,白白浪费了汉字积淀的丰富文化,也让识字变得索然寡味。

2.用字“应世”。识字不是为了“应试”,而是为了“应世”,即在生活中运用所学的汉字,体验识字带来的种种变化和益处,说到底,识字是为了更好地生活。比如《识字8》中的“请”字,教学时不能满足于用“请”组词或者造句,而应该从“请”字在生活中的意义着眼,让学生尝试着运用于具体的语境:迷路时怎么寻求别人的帮助?学生自然要说“请问……”。在这样的语境运用中,学生自然深切地感受到“请”字这个礼貌用语的重要意义,体会到“请”字带来的生活变化。于是,“请”字就有了生活的体温。这样的识字教学,又怎能不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与愿望呢?而识字一旦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就变成了一种记忆的负担。

 

二、独立识字:能力源于方法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语文课程标准对于培养学生的独立识字能力提出了阶段性的要求:学习独立识字。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学会用音序检字法和不受检字法查字典(第一学段);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会运用音序检字法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词典(第二学段);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累积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左右,其中2500个会写(第三学段);能熟练地使用字典、词典独立识字,会用多种检字方法。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左右(第四学段)。独立识字就是学会独立学习,意味着学生具有自主学习的意识,发挥自身学习的能动性与创造性,逐渐摆脱对教师的依赖。事实上,追求独立与自由是人的天性使然,教学就是帮助学生获得独立与自由的能力,而能力的形成需要方法的支撑,缺乏有效的学习方法,就难以形成独立的学习能力。查晓玲老师的设计理念正是如此:我要通过自己的教学,为学生识字搭建必要的“支架”,再经由必要的引导,帮助学生自己学会认字,在探究、合作等一系列自主学习的活动中,认识本课的生字,感受到汉字的形体美……搭建识字的“支架”,就是教给学生识字的方法,授之以渔,而不是仅仅授之以鱼。

1.字源识字。无论什么识字方法,都要遵循汉字的认读规律。汉字具有集形象、声音和辞义三者于一体的特性。因此,就读音来说,可以借助汉语拼音正确认读;而字形的识记与字意的理解,都可以借助汉字的造字规律,实现“字源识记”。汉字有六大构字法: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学术界比较统一的说法是前四种是造字法,而后两种只是用字法。据《说文解字》记载,独体字在汉字中只占一小部分,只有393个,其中象形字264个,指事字129个,而形声字却要占到90%以上。可见,识字教学的基本策略是:先学一部分基本字(独体字),再借助基本字学习形声字。教学实践表明,独体字源于生活,借助事物及图像,便于识记,又具有强大的构字功能,而形声字的教学,重在学习偏旁部首与字意的“意合”。把握了这个识字的基本规律,纷繁的汉字就变得有序起来了,苏教版教材据此设计了“认一认(独体字)、词串识字、转盘识字、形声字归类识字、看图会意识字、随文识字”等识字形式,在教学的同时教给学生多种识字方法,逐步培养学生的独立识字能力。而查晓玲老师设计的教学活动“发现形声字、认识偏旁部首、自学生字、游戏反馈、诵读儿歌”,正是着眼于方法的传授与运用,着力“自主识字”。

2.生活识字。汉语是我们的母语,汉字在生活中随处可见,而学生的口语能力先于识字能力,能说不能识。如果能打通“说”与“识”,培养起生活识字的意识,识字能力会有快速的发展。教材编制的儿歌、韵文,实际上就是将汉字回置于生活语境中,通过诵读熟知、巩固。既如此,学生的生活中有无数的儿歌、熟语、故事,还有无数的店名、标牌、广告等,只要教师引导得当,创造适合学生的识字方法,比如“故事识字、猜谜识字、实物识字”等,学生自然能在生活中体验到识字的无限乐趣与独立识字的成长感觉。我在《识字8》的教学中设计了一个学生自制转盘的游戏活动,学生讲自己熟知或未知的基本字,添加偏旁,造出新字让别人游戏、识字,在交互式的互教互学中,形成了音形结合的识字能力,也是一种探索性的造字能力。方法唯有在生活中充分运用,才能化为自身的能力。

 

三、习惯养成:自觉出于模仿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用计算机来写作,打字速度成了只要的生活技能,而汉字书写,似乎成了书法爱好者的专利。然汉字的书写,不仅仅是生活的一项不可或缺的技能,其背后隐含的文化熏染更具深远的教育意义。一个民族如果连自身的文字都不能熟练书写,缺乏浓厚的情感,就从根子上枯竭了血脉传承。而科学研究也标明,汉字的识记与书写,可以促进人脑思维与想象能力的发展,甚至有医疗机构运用汉字恢复脑损伤的功能。因此,2011年版的语文课程标准,加强了识字与写字的教学,尤其是对于写字,在教学建议中特别作了如下表述:每个学段都要指导学生写好汉字。要求学生写字姿势正确,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提高书写质量。第一、二、三学段,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要在日常书写中增强练字意识,讲究练字效果。

当然,由于第一学段的学生手指肌腱处于生长期,脑神经与手指末端触感神经的连接尚在发育之中,握笔姿势时常会变形,因此不宜长时间练习写字,宜多识少写。而“提笔即是练字时”的书写习惯却要从每个字书写开始抓起,“认认真真写字,堂堂正正做人”,应成为学生的座右铭。然书写毕竟是一件用心费力的“苦差事”,要自觉非有毅力不可,而毅力又来自哪里?就我的书法学习经历而言,恒久的意志力出于对汉字书写“美”的追求和需要。引我入门的书法家陆修伯先生,常常让我静坐“读贴”,就那么端坐着,用心“读”悬挂在墙上的放大了数倍的字帖,反复地“读”,反复地“记”,直至将这些字的优美姿态刻印在脑海里,提笔时即能浮现。汉字书家的字体之美,常常令我赏心悦目,加上老师的指点,更觉美不胜收,常常流连忘返。于是,每天临帖练习,不觉是一件苦差,而成了一种享受,良好的书写习惯自然就悄悄养成了。

反观我们现时的写字教学,教师自身对汉字书写的独特之美缺乏审美的眼光,更缺乏书法的技艺,所作的指点几乎大而无用。与其强迫学生每天练字多少分钟,不如以身示范,凭教师自己一手漂亮的书法,启蒙学生书写的自觉追求。技能性的教学,往往需要示范性的引领,而不是指令性的说教。好习惯是“模仿”出来的。

 

遗憾的是,我至今尚未完整地任教过低年级段的语文课,对识字、写字教学没有足够的经验体会,所写的文字或有自以为是之处,敬请批判。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