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唢呐吹奏岁月曲,古韵长调广陵散,

(2024-03-18 11:31:20)
分类: 心情留痕

     ———— 读郭平老师的长篇小说《广陵散》

 

很久不会沉浸在一部长篇小说中徐徐读来,快节奏的生活状态,网络世界的虚拟文脉已经将生活汇聚成了一锅五味杂陈的乱炖,快餐快闪快读,一切都在慌乱中接收着杂乱的信息。但是,打开郭平老师的长篇小说《广陵散》,一下子就被怔住了。

首先吸引我的是小说的名字《广陵散》,熟悉的字节组合,撬动了久藏于心底的那个悠然于旷野中的旋律,那个沉郁凝重而又超旷悲壮的嵇康飘然于脑海中,打开小说,竟然又发现了意外的收获,小说扉页的古琴曲赠送《龙塑操》《文王操》《忆故人》三段作者的琴曲,打开书,随着琴曲的声音走进小说中的岁月,从音乐中开启的长篇小说,通篇说的就是声音。这声音从艺术学院的青春打开。

小说的开篇词: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艺术学院是书山学海琴瑟唢呐堆积起来的艺术殿堂,是璀璨瑰丽的人生阶梯,作为能给世人带来感性愉悦的精神活动基地,小说从认琴拜师学琴说起拉开了跨越20年的生命履程。

在清幽的琴声中,周明,余韵,徐大可带着琴韵、筝调、唢呐响轰轰烈烈的相继出场,他们读书,学琴,吹唢呐,用作者的话来说,这部小说写的是生命的感觉,写的时候没有任何预设的概念,就是写出对人生微小存在的直接感觉。正是这种贴着人生轨迹的文字,让小说中环境和人物共生共长,呈现着物我合一的精神境界,达到了有声似无声的心中呓语,用有声的音乐写画着无声的心理内涵。

感觉的认知成为一段大学生活的初始,每个人带着各自的童年幻影走到一起,去认识理解应用于面临的社会:

对于周明来说,徐大可是个趣人。他常常想,他从徐大可那里学到的东西大概要超过从别人那里学到的总和。”
    
“周明很安静,喜欢一个人待在哪里,躺着,坐着,发发呆,想些什么。照徐大可说周明的,你把青春都想老了。事实上徐大可比周明更爱想事情,只是他想事情的时候并不闲着,一边做着各种事情一边想事情。他曾经对周明说:看上去你在思考,其实我敢断定,你的脑子只是在原地打转转而已,你的思想不仅没改变你的选择,就连思想本身也没有任何改变。不能改变生活选择的思想,那都不能叫作思想。

用平铺的语言把人放置于音乐之中,一面是那种大悲大喜、悲中带喜、喜中含悲的唢呐声响,一面是左手吟揉绰注,右手轻重疾徐古琴韵调,不同的声音交织成同一个时代的艺术人生的初始,周明和徐大可一起坐在在小山的半坡,背靠着学校图书馆,谈论着朱熹的“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从诗的题目《观书有感》谈论到,词中所说的并不是一个池塘,而是书,是方方正正的书,又像一面镜子那样的清澈,可是怎样才能一直清澈呢?要有源头活水,而源头活水是什么?是天光云影大千世界,是生活。人生的清澈,就会产生音乐的清澈,产生纯粹的艺术,这是周明最初的心声。

此时的音乐学院到处都是音乐声,各种乐器的声音,钢琴、小提琴、二胡、长笛、巴松、图号夹杂着人练美声的嗓音,在夜幕中萦回。周明看着陆近春老师家亮着灯的窗户,徐大可惦记着自己家中的猪槽子,旧榆木家具,老榆木门板……

绝然不同的生活轨迹以浓烈的时代背景和深邃的文化意味点开了两个年轻人从事艺术的初心,小说开篇就把艺术与人生,艺术与生活,用充满禅机的伏笔拉开了二十几年的生命画卷。在跌宕起伏的时代中,孤独坚守与叱咤风云,气定神闲与随波逐流,每一处场景的变幻都展现着当代人生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冲突与融合,叙述着艺术的清澈和艺术的狂热。

徐大可的唢呐就像狂风一样,可以吹散满天的乌云,会让悲伤奔流起来变成快乐。但是周明最喜欢的还是古诗和陶渊明,周明觉得自己每天的阅读和思考都如同一次次旅行,越走越辽阔的旅行。在图书馆阅览室,周明开始他的本科毕业论文,题目为《作为雅趣的琴与哲学的琴》,论文在周明毕业时获评全省优秀毕业论文,这也是音乐学院唯一获得此奖的论文。

在论文的小结中,周明有这样的文字结尾:“愔愔琴德,不可测兮。中国古琴文化的大致走向,拙文不揣浅陋地进行了整理和概括、忆往追昔,心生感动,又不免心生眺望。古琴,这一曾经陪伴、震动、辉映了几乎整个中国古代文化史、中华民族心灵史的存在,如何滋养今天的人们呢?

周明读嵇康,从 目送归鸿,手挥五弦这类漂亮的句子到细读全篇,明白弹琴的漂亮风采原来是在大的生活境况和仰观俯察深思之中出现的。嵇康有好几个维度,他的内心有一个阔大的坐标,琴仿佛是一面小小的镜子,映照着战争、生死、历史等等内容,对照着读嵇康的《琴赋》,周明觉得这篇字数远超息徒兰圃的美文显得小了、单薄了,另一方面又意识到这个,恰恰体现了嵇康在广大世界中究竟珍爱什么,他到底活在哪里。

徐大可习唢呐,周明操七弦琴,两人是同窗好友,虽然门类有别,但都是民族乐器,遭遇的窘境虽有差别却大同小异。徐大可最终的婚变、父母的结局、他为朋友两肋插刀的一眼失明、他对周明的热心肝胆与逐步疏离、投资理财的血本无归、身罹恶疾的来日无多,凡此种种,都在为一介草根不懈奋斗努力抗争却如此结局营造了悲壮苍凉的氛围。周明的书生意气,周明的清高自许,周明的辗转腾挪,周明的情感结局,也并非概念先行,而是事出有因,合乎逻辑,水到渠成。曾米诺的远走西班牙,余韵的最终归宿润城,季风的机关算尽身败名裂,长清古琴最终落入商人严重的掌心。这样的小说走向,这样的情节安排,写的是中国传统文化卓然不群的精神内涵,记录了厚重的时代信息。

小说写了学琴,访琴,问琴,寻琴。制琴,写了陆先生和顾先生,写了明琴“松泉”“鹤鸣”无论是“松泉”的甜润欢畅还是“梅间雪”的冷逸孤峭,每一段文字字组合成的画面,都随着琴韵清晰灵动的闪现,代入感异常强烈。

每天,周明坐在靠窗的一张大画案上读琴书,他把柔软的旧琴书翻开在画案上,有时长时间地看不下去。他照着钟先生弹奏的《离骚》弹此曲,在书库里,他会把钟先生打此谱的剧本《神奇秘谱》翻开于案上,一个谱字一个谱字地细看,在心里响动着每一个声音。”

眼前的《神奇秘谱》,依然洁净如新,白棉纸细致的条纹历历分明,没有留下钟先生的任何字迹。在周明看来,这仿佛是制请者大略地告诉了别的琴人,请子只是-座山,至于你登临此山看到什么、感受到什么,是万整松风,还是景谷幽深;是悲悯众生,还是逸情暗滋,取决于琴,也取决于人。同一首琴曲同一个版本,打谱的结果是人弹人殊的。

要走进古人的心里,或者说,以琴走进自己的心里,并非易事。诸如他发现陶渊明其实是个内心极为复杂的人,他的诗文中的深意,是不太容易领会的。而一旦稍有领悟,就会触摸到陶渊明内在的祈望和忧虑。陶渊明是个孤独的守望者,更是一个炽热的盼望者。

小说读到这里,看到了作者用细腻的音乐弹奏了一位古琴艺术的殉道者和传承人清幽的心理世界,这部以古琴为题材的长篇小说从构思到完成中间跨度了二十几年,作者从青春的眺望走过了事业的巅峰,回到不断失去的生命尾端,用二十几年的时间积淀成一部平淡中充满呼号的人生进行曲,这也是古琴从落寞到喧嚣的过程记录。更是一部古琴文化辗转的辉煌履程,一部当代古琴的传承发展史。通过琴声和唢呐把古代伯牙子期的知音故事写成今天的青春人文,蕴含着中国文人的精神世界。它既记录了文化的理想主义,也表现了文化的世俗主义。在这个环境之中形成一种生态,产生一种乐感,涌现着时代的气息和味道。

“雪下个不停。周明看了看窗外纷飞的雪,开始上弦。这张琴早在齐先生那里就已经被她卸去了琴弦,多年不弹了。严重拍下长清以后,把琴交给周明,让周明装上弦后先过两天瘾。周明装好了一弦,伸手勾弹-弦的散音,谁知长清竟发不出声音来,琴弦仿佛不是架在木头上而是在尘土上一般。周明大惊,他拿起琴来,从龙池凤沼孔往里看,除去古朽沉穆的木质,并未看出有什么异样。周明急急地将其余六根弦全都装好,用力地弹各弦散音按音和泛音,无论他怎么弹,得到的都是喑哑之声。
长清哑了……
   
这张历经一千多年传承的唐代古琴,终于越过了它最美的顶峰、在这个大雪封山的冬日终结了它的振动。它像片飘落的花瓣,尽管班斓璀璨,美丽尚在,却纤维寸断,失去了振动的生命。

周明打开窗户,寒风卷着雪花闯进屋内,像有生命的活物,欢腾而舞。视野中的雪越来越大,大雪遮蔽了一切,包括他刚刚走过的道路。
   
琴就在手边,《无题》曲也在手边。周明在板凳上坐定,用哑了的长清,一字一句,弹完了未完成的《无题),直至钟声在心中响起,渐归阒寂。
   
然后,他弃琴兀立,久久地凝望大雪,仿佛将会有人从浩茫的漫天风声中,踏雪而来。

我含泪掩上书卷,一首熟悉的曲调回萦在耳边…….

沧海一声笑, 滔滔两岸潮,
浮沉随浪, 记今朝。
苍天笑, 纷纷世上潮,
谁负谁胜出天知晓。
江山笑, 烟雨遥,
涛浪淘尽, 红尘俗世知多少。
清风笑, 竟惹寂寥,
豪情还剩, 一襟晚照。
江山笑 ,烟雨遥,
涛浪淘尽, 红尘俗世知多少
苍生笑, 不再寂寥
豪情仍在 痴痴笑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清明泪
后一篇:2025年的春节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