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教育不应该以就业为导向
(2009-05-22 12:42:26)
标签:
就业高工资大学教育自我实现福利杂谈 |
分类: 文化解构 |
进入大学的目的对很多人而言,就是为了找一份好的工作。好工作意味着高工资、高福利。而且学校宣扬要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说白了其实就是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大学就供给所谓合格的人才。而这样一个大学人才培养理念是建立在去学生个性化的基础之上,四年后出来都是一路货色,而且这些同一化的大学产品就是所谓的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
大学生就业难,这样的大学教育理念本身原本就是一个重要的归因。大学四年的训练教给我们的是什么?我自己的判断,一定就是思维路径的极端统一化——就是就业、高工资、高福利,而且是仅此而已。因为我们刚进大学校门的那一天,我们的老师、我们的家长、还有社会的期望,归纳起来只有一个就是将来找到一个好的工作(所谓好工作的标准就是:高工资、高福利),无论他们描绘的多么天花乱坠;也许我们大学生在未进入所谓知识的殿堂的大门之前还有一个很好的将来“自我实现”的、别人看起来很乌托邦的远景描述。但是前脚刚跨进大学校门,我们原本暗弱的远景描绘被现实所有“中国家长”的期望挤压的没留下任何一点痕迹。从那时起,我们学习的唯一希望就是——就业:高工资、高福利。
高工资、高福利是没有罪,世人趋之若鹜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这不代表正常的社会状态。因为我们忘了学习更本质的目的——自我实现。没有从工作中实现自我存在的价值,没有在工作中体验快乐的滋味,高工资高福利又有什么太多的意义。人就像一台机器,一天一天的加油了又转,转没了有加油,这也叫生活?至少我怀疑。
大学对我们来说只是一个实现的途径,无论就业导向还是自我实现导向。但是如果就业成为大学教育的唯一目标,那就有失偏颇了,更是不负责任的价值判断。就业导向的教育理念造就不了自我实现的大学人才,但是自我实现导向则可以满足社会真正需求,关键还在于我们是快乐地工作着就算低工资低福利,因为我们找到存在的意义。
所以,大学教育不应该以就业为导向,自我实现导向才是我们正确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