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课教师:农村代课教师的基本生态与解决之道
(2010-01-09 12:36:53)
标签:
教育民办教师教龄公办教师中国杂谈 |
关于“清退代课教师”的话题,这两天受到网友们的沉痛关注,在这个话题上大家都倾注了感情,显示了草根社会中还有坚强的良知在!但是我们不能一直停留在悲情中,要试图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而找途径就需要地图,要想改变代课老师被裸身清退的命运,就要了解他们的生活与工作状态。想到这些,我一头扎到中国知网去检索有关的论文和报道。不看不知道,检索一下才发现这些年一直有人在默默调查、研究代课教师问题,可惜这些很少进入公共视野,成为公共知识。这里,我想根据初步整理的资料和自己的一些经验知识,谈谈代课教师们的基本状况,和如果解决代课教师问题的几点建议。
一、代课教师的基本生态
1、代课教师是从何而来?
1980年代农村吸收新的民办教师的门被关死之后,公办教师又补充不到,乡村只好聘用非计划内民办教师,即代课教师,来应对教育的发展。到1991年有59.7万,1994年上升为78.6万,到1997年已经突破百万大关,到达100.6万。1998年后农村代课教师数量不断下降并趋于平稳。2001年,全国农村中小学代课教师58万人。“清退”至2005年底,代课教师数量下降到44.8万人。至2007年底,全国中小学的代课人员是37.9万人,到2009年底,代课老师约为31万人。
2、代课教师与民办教师的区别在哪里?
代课教师与原来的民办教师都具有民办性质,但二者在身份、待遇和前途上是不一样的。民办教师,虽然身份是农民,但职业是教师,而且是长期的,属国家正式教师编制。享受的待遇是集体支付工资,国家财政给予补贴。从前程来说,民办教师可以“民转公”
代课教师是“临时工“,不属于国家正式教师编制,没有法定的转正机会,国家也不管他们的退休养老问题。现实中不少代课教师己经由临时工变成了长期工,除了他们不享有上述民办教师的身份、待遇和解决归宿等权益外,就他们在实际中发挥的作用来看,他们就是原来意义上的民办教师。所以,人们通常将他们称为“计划外民办教师”。
3、代课教师都是些什么人?
性别:女性约为60%。
年龄:30岁以下超过60%。
婚姻:超过40%未婚。
资格:50%有教师资格证。
教龄:教龄10年以下约占70%。
学历:47.5%为高中学历,47.5%为大专及以上学历。
教学效果:99%合格,优秀率、良好率均高于公办教师。
收入:平均为公办教师的30%。
4、代课教师都在哪里代课?
从区域分布看:50%的代课教师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从城乡分布看:76%的代课教师在农村,占农村教师的11.4%;县镇和城市的代课教师各占代课教师的12%,分别占县镇和城市教师的5.6%和6.8%。基本格局是:我国的代课教师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农村小学,占西部农村小学教师的20%。突出特点是:越是经济欠发达的省份和地区,越是贫困、偏远、条件艰苦的农村,代课教师比例越大,最边远、最贫困、最艰苦地区的学校或教学点甚至举校没有一位公办教师,完全由代课教师支撑。
二、解决代课教师问题的四点政策建议
1、转正一批:通过考核,将优秀的年轻代课教师和15年以上教龄的资深代课教师转为公办教师。国内、国外多份调查报告数据显示,目前的代课教师主要是年轻人,而这些人主要是近10年毕业未正式就业的大中专毕业生。他们的教学实践证明他们多数具有成为正式教师的能力和品格。
2、转岗一批:对15年以上教龄工作勤恳但不适教学者转岗到学校教辅或后勤岗位;
3、辞退一批:对考核不合格者特别是青年代课教师按教龄给予经济补偿按教龄一年教龄补偿一万,中西部地区由中央财政转移支付。(起码不应低于国企下岗职工安置标准。)
4、感谢全体:应该以国家的名义,以公开的方式,肯定、表彰代课教师的历史贡献,并对被辞退者表达歉意。
三、驳教育部新闻发言人
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续梅表示,妥善解决代课人员问题,关键是要坚持地方政府统筹......对现有的代课人员,地方政府要加大统筹力度,妥善加以解决。
这完全是老调重弹!事实上,依靠地方政府统筹是代课教师问题不能解决的根源!2009年甘肃省财政收入604亿,有3.2万代课教师;广东省财政收入8620亿,有5.9万人代课教师。比一比,看一看,穷省怎么办?让地方统筹解决就是逼着甘肃这样的穷省用600元补偿清退一个20年教龄的代课教师!这丢的不是甘肃的脸,是中国的脸!丧的不是甘肃德,丧的中国的德!
国家有能力解决代课教师问题。1994年,中央提出“到本世纪末基本解决民办教师问题”目标。当年,全国民办教师201.7万人,到2000年,全国民办教师转正累计199.39万人,连同招(民师招生)、退(退休)及自然减员,共计消化民办教师200余万人。如今国力两倍于当年!财政收入10倍于当年!
进入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的中国,义务教育应该进入国家统筹的阶段了!毕竟,中国的义务教育是国民教育不是省民教育,更不是县民教育、乡民教育、村民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