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32岁海归博士自杀 能否全归咎于高校体制?
(2009-10-25 12:40:08)
标签:
海归博士浙大遗书涂序新美国杂谈 |
日前,才回国三个月、在浙江大学任讲师的32岁海归博士涂序新跳楼自杀,他在遗书中说:“我认为当初的决定下得是草率的,国内学术圈的现实:残酷、无信、无情……”跳楼前6天,他提交了申报副教授职称的材料。网络盛传浙大曾给他口头承诺,却未能履行。(10月22日《华商报》)
不必讳言,当下高校早已不是象牙塔,一样充满腐败、丑闻、逐利和纷争。如今,学有所成的涂博士以他的自杀将这些弊端再次置于公众焦点,引发新一轮的舆论讨伐:涂序新放弃美国的机会,却遭到不公正待遇,被活活逼死,天理何存?如此质问有些偏激,但无论浙大如何辩解,他们都难辞其咎。报道说得很明白,涂序新的工资不高,住房、女儿上幼儿园等难以解决,焦头烂额,以及被称为直接导致他自杀的职称问题,却也无不指向浙大管理体制上的种种缺陷。
舆论矛头一边倒地指向浙大和高校体制,这在感情上可以理解,但具体到剖析问题,则需要冷静,比如说:面对因循守旧、官僚化的高校体制,感到难以承受的海归博士,为何只想到自杀躲避问题,而没有想到谋求别的更好的解决之道?我国高校众多,高校间的人才竞争日趋激烈,在这所高校感觉被轻视,完全可以“跳槽”到另一所高校,以实现自身价值的最大化。这是学术中人的应有权利,也是每一个心智正常者的理性选择。这些道理,为何涂博士视而不见?不得不说,这与他过于顺利的经历不无关系,“从少年到青年,一直是佼佼者,保送进入清华大学,之后就读于美国西北大学。”太顺的人生未必是好事,它使涂序新缺乏必要的受挫折能力,一遇到棘手现实,心理防线容易崩溃。类似例子频繁发生在高校硕士博士生群体,很能说明问题。
面对体制问题,凭个人力量确实很难改变,但不能做到“兼济天下”,至少应做到“独善其身”;动辄自杀,是对自己生命价值和寄予厚望的家庭、社会的不负责。[作者:N秀生]
相关新闻:
浙大海归博士自杀网民狂搜“涂序新遗书”
涂序新,这位32岁的海归,今年6月才从美国芝加哥市返回中国。回国之前,他的悲剧毫无征兆,似锦前程在等待着他。然而9月17日凌晨2点,在留下了6页遗书后,他走上了他所居住的浙大综合楼顶楼。就在跳楼前6天,他还提交了申报副教授职称的相关材料。
现在涂序新博士的遗书成为了人民关注的热点,不少人通过搜索引擎试图把它找出来。
有网友发表评论认为:“但是这是不可能的。除非有人把遗书拍照,然后上传上网络,不然这份遗书最后还是一张张实体纸!问题就是遗书很有可能还在浙大的手里,丑事别人都已经帮你传千里了,难得自己还要加把火么?所以浙大是不可能把遗书在网络公开的,唯有等涂序新博士家人拿到后,才有那么一点希望!”(来源: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