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耸人听闻:美专家宣称中国将在太空战中实施太空管制!

(2007-10-25 17:44:58)
标签:

军事/谈兵

 中评社香港10月25日电/美国智库“企业研究所”日前召开研讨会,讨论中国的太空战争战略及美国为对付中国的太空战争战略应当做何准备。会上专家表示,中国在各式干扰技术上取得了很大进步,专家认为,中国一旦发动太空战,将实施时间有限的“太空管制”。任何从中国领空上方的太空穿过的敌方飞行物都将会遭到攻击。

  《参考消息》报道,曾担任美国智库传统基金会副会长和美中经济与安全评估委员会主席的退役美军上校拉里·沃泽尔,担任本次研讨会主讲人。沃泽尔在研讨会上提出,在将来的任何军事冲突当中,太空战都将成为解放军战争计划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由于美国在太空领域保持领先地位,中国的军事理论家们自然把美国视为进行太空战最有可能的对手。

  中国太空战略不是“白手起家”

  沃泽尔认为,中国的太空战争战略是其武器和技术进步的产物,美国不应当对此大惊小怪。当然,中国的太空战争战略也不是“白手起家”,而是仔细研究了美国有关太空战争和反太空战争的出版物,同时研究了前苏联和当今俄罗斯的太空作战行动构想,幷利用这一切来指导和形成中国自己的太空战争战略。

  沃泽尔说,中国仔细研究了美军在巴尔干、第一次海湾战争、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中的军事行动,而美军在这几场战争中的太空优势显露无疑。解放军高级将领认为在任何冲突中控制太空就如同在未来战争中控制了“高地”,而且中国在进行太空战争能力方面已经取得了快速的进步。

  沃泽尔说,解放军的战略家们认为太空行动和太空战都是信息时代战争的组成部分,他们由此认定太空将会很自然地成为战争的领域,太空战争也将成为军事行动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在未来战争当中。由于敌方力量将会严重依赖信息系统,所以中国应当研发在太空的信息系统反制措施。

  沃泽尔认为,为了准备进行太空战、袭击太空目标或从太空进行袭击,解放军的一些理论家和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都主张研发激光武器、粒子束流武器和其它形式的射线武器和电磁系统武器。解放军的一些将军还提出,“太空优势”必须成为在战场获取优势的有机组成部分,中国还应当建立自己的“太空威慑”,让美国或其他国家不敢在太空或中国上方的太空轻举妄动。

  解放军太空武器多种多样

  沃泽尔表示,解放军正在通过理论、基础和应用研究来探索一系列太空战争武器,它们包括:卫星干扰技术,天体碰撞,动能武器,空对地攻击武器,能够在高层大气或太空进行运输和作战的太空飞机,高能激光武器,高能微波武器系统,粒子束流武器和电磁脉冲等。

  解放军高级将领认为,美国在动能武器、粒子束流武器和射线武器方面无疑是最先进的,但解放军在各种形式的干扰技术上取得了很大进步,在探讨天体碰撞这一方面也做了很多工作。中国在这一方面已经取得了一些成功。他认为,一旦中国跟美国发生太空冲突,那么中国很可能会利用其干扰和反卫星技术来破坏美国的通讯、指挥和控制、局势判断和军事协调能力。

  沃泽尔称,解放军最具破坏力的一手可能是使美国跟踪和传输数据的卫星完全失效。而这些卫星是为已成网络的作战行动提供全球性的、适时的传感器和通讯能力。他同时指出,虽然美国严重依赖卫星体系,但中国在使自己的指挥腔制、通讯、计算机、情报、监视和侦察体系实现现代化的同时,也像美国那样严重依赖太空和信息体系。

  中国一旦发动太空战,势必将在海、陆、空和太空采取军事行动,外加信息战争和网络战争,在太空采取的任何行动都会成为攻击敌方指挥和通讯体系的一部分。中国还将实施时间有限的“太空管制”。也就是说,一旦战争爆发,任何从中国领空上方的太空穿过的敌方飞行物都将会遭到攻击。
http://cnpic.chinareviewnews.com/upload/200710/25/100477944.jpg
解放军红旗15远程地空导弹系统发射。(资料图)


  中美应加强对话减少误判

  沃泽尔认为,美国对中国的态度与对前苏联的态度截然不同:美国对前苏联采用了孤立和对抗的政策,但同中国在政治上进行接触的同时,又有密切的经贸关系。

  中国和美国双方进行对话和协商不但能够澄清中国的太空战略,而且能够减少发生太空战的威胁。沃泽尔称,虽然双方没有对话,但从中国的一些行动中可以推断,中国在积极准备太空战,幷在为可能与美国进行的太空战而做准备。为此,美国必须对此高度关注,美国必须继续从事能够在未来冲突中获取基于太空的后勤支持的研究,同时积极采取消除太空战威胁的举措,以捍卫美国的利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