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怀疑》一剧的思索
--李启明
美国著名剧作家约翰.尚利创作的话剧《怀疑》从它包揽当年戏剧界托尼、普利策戏剧奖等三项大奖算起,至今已有10个年头了,上演的场次更是以千计数。今年三月,为了满足众多戏剧爱好者的要求,北京市非职戏剧研修会决定在南锣鼓巷蓬蒿小剧场再次公演此剧,欣慰之余,也引发了我的一些思索——为什么它能久演不衰,有如此“旺盛”的生命力呢?
该剧的剧情并不复杂。50年前,在纽约的一所天主教会学校里,唯一的一个黑人孩子偷喝了祭酒,校长阿洛西斯修女在没有证据的情况下,出于她的本能和职业敏感,怀疑或者说是坚信弗林神父引诱了这个男孩做了不该做的事,并且推断神父有恋童癖。弗林神父这个深受学生喜爱的宗教和体育课老师或据理力争、或尽力辩解,但都无法消除阿洛西斯修女对他“罪行”的“深信不疑”。最终弗林神父被教区“晋升调走”,校长阿洛西斯修女达到了赶走弗林神父的目的……弗林神父究竟真的是有恋童癖,而且触犯了教规,还是无辜地成了阿洛西斯修女加害和追捕的牺牲品?剧本给我们留下了很多悬念和想象的空间。
去年夏天我们在蓬蒿小剧场有幸观看了该剧,并且和剧中弗林神父的扮演者就这些存疑交换过看法。他说:这大概也正是话剧《怀疑》的魅力所在吧。纽约的观众投票大都认定是弗林神父“不轨”,而北京、上海的观众看后却相信弗林神父是清白的。作为剧中弗林神父的扮演者,他在做角色分析即弗林神父的内心独白时,同样非常复杂、纠结;为此,他特意设定了四种不同的角色定位。一是弗林神父没有同性恋童倾向,在剧中完全被阿洛西斯修女冤枉;二是弗林神父有同性恋童倾向,但从未有过虐童行为;三是弗林神父有同性恋童倾向,而且有过虐童前科,但没有对黑人孩子唐纳有虐童行为;四是弗林神父有同性恋童倾向,而且有过虐童前科,同时对黑人孩子唐纳有虐童行为。可以说他对几种可能性无一遗漏,都涉及到了。
不愧是获得过奥斯卡最佳编剧奖的“大腕儿”,约翰.尚利在《怀疑》一剧的写作过程中,始终是围绕主题逐步推演展开、丝丝相扣的;给人的感觉虽主观臆断、扑朔迷离,但又自然递进、合情入理。从一开始校长阿洛西斯修女和年轻的詹姆斯修女的谈话中,就能让你嗅出这个掌握一定权力的老修女的多疑、自负与强势。她教导詹姆斯“这是一个需要在教育、精神和道义上始终保持警惕的社会”,“单纯是懒惰的一种形式”。她也确实利用与年轻修女的交谈,敏感地捕捉线索、机警地诱导对方,使“疑点”按照自己的想象渐渐扩展延深。直到后来,老修女变得无所顾忌,挑明了告诉詹姆斯修女:“我就是要扳倒他,不管你是否帮忙。”黑人孩子唐纳的母亲穆勒太太被找来谈话时,这位家长明确点出阿洛西斯修女“我感觉到你似乎有你的目的”,“你为什么要肯定连你自己也不知道的事情?”当穆勒太太说到“我儿子需要一个人关心他、鼓励他、指点他”时,阿洛西斯蛮横地回答道:“这不允许!”再以后,弗林神父与老修女的对话就更加直白,弗林说“这是毫无根据的怀疑”,阿洛西斯则回应道:“完全正确,我就是怀疑。”本来事情已经按照她的意愿发展了——弗林神父最终被调离学校,去了另外一个教区;但阿洛西斯修女仍然不能满足,全剧是在她的一句“我真是怀疑啊!我真是太怀疑了!”的近乎呼嚎中结束。
坦率地讲,我希望甚至确信弗林神父是善良无辜的。人们向往的是简单的、充满善意的、不心存芥蒂的和谐环境;无端的怀疑、猜忌即使不是出于阴谋和恶意,也会让事情变得复杂化,人与人之间缺少了信任,没有了热度,我们将会是生活在一个多么冰冷、可怕的世界之中。
我在想,为什么纽约的观众和我们北京上海的观众看法会迥然不同呢?从欧陆法系倾向于“有罪推定”而美英法系主张“无罪推定”、“疑罪从无”的角度分析,我们似乎找不到答案。我转而想到:在美国确实发生过个别天主教士的虐童事件,这些事件常常因没能得到应有的惩处,而引起那里公众的强烈不满。因此,纽约的观众自然会倾向于认为校长阿洛西斯修女是在不顾一切地开展着维护教堂圣洁的行动;尽管她的全部证据主要是詹姆斯修女含糊不清的观察和她自己内心的感觉。而我们中国观众看到阿洛西斯修女这一形象时,则很容易联想到的是,我们在社会生活中常常碰到、并不感觉陌生的某些人:他(她)们任意怀疑下属和同事,即使面对事实也不肯承认错误,或以“一把手”自居,喜欢搞“一言堂”。这些人的行径与阿洛西斯修女何其相似。因此,我们的观众自然会更痛恨、厌恶无根据的多疑与傲慢、盛气凌人,认为阿洛西斯的所作所为不仅仅是因为她害着一种权力癖的通病,而且也源于这位老修女长期处于封闭状态下的心理。由此,我们把《怀疑》看成是一部社会题材剧,认为它所揭示的问题具有普遍意义,很值得人们深思。
剧作者有一段很重要的自白,他说:“怀疑比信念需要更多的勇气,更多的精力;因为信仰是一个歇脚处,而怀疑则是一个无限——它是一个激情的运行。你可能从我的剧中读到的是世事不定;而也许你要的是确信。别在乎这种情绪,我们必须学会在一个充满不定性的世界中生活。结论并不存在。这就是我们时代强音之下的无言与沉默。”初读这段话可能觉得有些晦涩,其实他有一个简捷的导引,那就是剧本中剧名《怀疑》下面括号里的四个字——“一则寓言”,他是在提示我们:既然是个寓言,那么就请你持一种“镜里观花莫认真”的态度;每个人尽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从中得出你的判断、观点与结论。
美国百老汇网站评论说:“这是自《哥本哈根》以来最好的作品,让观众们度过一个美好的夜晚,既挑战观众的神经,又给他们带来精神的抚慰。”我观看之后的感受也正是如此,尽管其气氛紧张得有点让人窒息,但它确是一部内涵深刻、直面社会问题的好戏。观看此剧时,人们不必搞得过于沉重,因为非职戏剧研修会之所以引进这部戏,是看到了它的更大的社会效应,而不是政治批判。
我还特别想说说参与这个剧目演出的小团队。四位演员在人物刻画上惟妙惟肖、非常到位。校长阿洛西斯修女的傲慢、多疑而固执,以及其咄咄逼人的气势;弗林神父表现出的无奈、委屈,发展到后来不得已的反抗;黑人孩子的母亲穆勒太太所充分展示出的母爱以及对教会淫威的再三忍耐;年轻修女詹姆斯的虽单纯、幼稚,但不失正直的性格等等,都给我们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在全场十分简单的道具环境下,凭着她(他)们的演技把我们带入了悬疑迭起的剧情;而当我们在演出结束后的座谈会上,以及我们在剧场以外的随意交谈时,每个演员,包括扮演阿洛西斯修女的演员都是那样的谦逊、和善,与舞台上饰演的人物判若两人;足以看出她(他)们进入角色之深、表演功底之厚。
希望今年三月我们大家能相约在蓬蒿剧场见面,一起来欣赏与观摩话剧《怀疑》,同时也期待着能听到你的见解。
2015年1月26日
作者介绍:
李启明,
曾在国家统计局任处长、司长,现任中国投资协会副会长;业余爱好诗歌、散文、戏剧等。
2015年3月26日-29日《怀疑》第三轮演出,敬请关注:
出品:非职业戏剧研修会
编剧:约翰·帕特里克·尚利
翻译:胡开奇
制作人:张好
导演:高铣莛
执行制作:文小影
舞台监督:张会玲
宣传统筹:王珍、辰夕
音乐音效:王力鹏
化妆:任红光
海报宣传:惊奇广告工作室
演员:
阿洛西斯修女:文小影
弗林神父:夏博
詹姆斯修女:谢霜南
穆勒太太:王骏迪
演出时间:
2015年3月26、27、29日,周四、周五、周日,每晚19:45
2015年3月28日,周六,下午14:30
演出地点:蓬蒿剧场(北京东城区交道口南大街东棉花胡同35号)
票价:50元(学生/老人/残疾人)、100元(单人)、180元(双人)
订票及咨询电话:010-64006472(电话订票从2015年2月26号开放,请尽量通过网络购票)
大麦网购票:www.damai.cn
网上购票:http://www.x-one.cc/event/show/id/2239
(技术支持:艺生活)
豆瓣小站购票:http://www.douban.com/event/23661906/
乘车:108、104、113、127、612路北兵马司站,地铁6号线或8号线南锣鼓巷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