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汝南古城"天中"之谜

(2008-02-22 14:51:00)
标签:

杂谈

 
转帖]汝南古城"天中"之谜
http://epaper.dahe.cn/hnsb/W020070609801556876178.jpg
商报记者胡志强文/图
  核心提示:汝南,隋唐时称蔡州或豫州,但无论是古时的蔡州、豫州或者是今天的汝南县,与“天中”相比之下,其名气都稍有逊色。“天中”之说来源于天中山,一个高约3.6米的土包,竟成为名闻天下的天中山。据学者称:“天中”的背后,是一个庞大的文化体系在支撑,这个体系就是天中文化。  古时的蔡州又如何成为久负盛名的“天中”?难道真是古中国的中心吗?天中背后蕴藏着哪些深厚的文化底蕴?带着这些问题,近日,记者前往汝南县探索“天中”之谜。
  汝南为何称为“天中”
  5月24日,记者来到位于汝南县城北2公里处马路西侧的一间约540平方米的院子里,久负盛名的“天中山”就坐落在此。
  走进大门,映入眼帘的是刻有“天中山”三个大字的石碑,石碑上刻有“周公营洛,建表测景,豫州为天下之中,汝南又豫州之中。颜真卿书”的字样。
  石碑西北侧有一座高约3.6米的土丘,“山顶”上树立着一座高约3米的石碑,上写有“周公测景台”的字样,下面刻有“周公测景台记”的碑文。当地86岁的村民李建中说,这是当年周公寻找的禹州的中心,在这里立下的标记。然而,如没有山顶上周公测景台这块石碑,很难让人想到在这天中山背后,还有一个传承了几千年的传奇故事。
  一座土丘竟然能称作山?从“山底”走上“山顶”最多不过十几秒钟,难道驻马店人引以为自豪的天中圣山,就是这么一个土包?
  郑州轻工业学院副院长、汉文化专家陈江风教授说:“历代统治者认为,天上的群星,都是围绕北极星在转,认为它非常神圣,北极星就是万事万物的动力。君权神授,来自上天。帝王都是天子,是老天爷的儿子下到民间,来代替他们来执行政务,由此产生一种崇拜叫北极崇拜。所以说中国人从上古时起,就非常注重土中的选取。”
  今天在天中山周围除了小叶庄、沈湾两个自然村外,已看不到古时的遗迹。西周初年,周公在营建东都洛邑时,曾派人到各地用土圭测影,观测天文地理现象(我国周朝和春秋时代是用“土圭”测日影的方法来确定夏至、冬至、春分、秋分。土圭测影,就是利用直立的杆子在正午时测量日影的长短)。
  当他们来到汝南城测量时,发现夏至这天的太阳照在地上,人的影子很短而天中山上日表的影子,投到圭座上正好五寸长,而地上竟没影子,没影子的地方不就是天中吗。在中国历代的史书典籍中,对汝南天中山几乎都有详细的描述和记载。
  在刻有“周公测景台”字样的这座石碑上,记载着当年周公旦寻找天中的过程,历史上的周朝曾发生过数次叛乱,周公旦在反思之后,认定只有找到天中,才能安定天下。
  据《尚书·禹贡》记载,禹分天下为九州,豫州为九州之中,汝南又在豫州之中,所以在汝南城北,聚土垒石,以标天中。
  颜真卿让“天中山”名扬天下
  天中山,虽然不是自然造化之功,只是周朝时人工构筑的日咎测影和观察天象的地方。然而真正使天中山名扬天下的,是让后人难忘的“天中山”3个字的书写者颜真卿。
  人们都知道颜真卿是唐代大书法家,他为何要到汝南写下这几个字?“天中山”三字背后还有什么故事吗?
  史载,唐德宗建中三年(公元782年),淮西节度使李希烈叛唐。建中四年(公元783年),奸相卢杞欲乘机借李希烈之手杀害他,便使颜真卿前往劝谕。忠勇刚直、名重海内的三朝重臣颜真卿到许昌宣慰李希烈部,刚要宣旨,李希烈的亲兵千余人,手握钢刀,围着颜真卿,杀气腾腾,高声谩骂。
  颜真卿面不改色,不退半步。李希烈遂喝退众人,对颜以礼相待,许高官厚禄,共反朝廷,颜真卿至死不从。见颜真卿不从,李希烈把他送到蔡州(今汝南县),到天中山时,看到自己被送到天之中地,一时兴奋,颜真卿就在一块石头上写就“天中山”三个大字。
  后来,李希烈悄悄把颜真卿监押到资福禅寺(即现在的北泉寺),颜真卿感到时日有限,就想写一副对联送给当时的正道和尚,当时他把上联“法界乾坤大”写完,准备写下联“山中天地宽”之时,刚刚写了“山中天”,行刑官到,颜真卿挣扎着要把“地宽”写就,但行刑官硬是把他拉到白果树下,一代忠良就这样惨遭缢死。
  淮西平定后,人们为纪念颜真卿,在汝南城内建立了“颜鲁公庙”。天中山也因颜真卿亲书“天中山”碑文而享誉天下;当地的人们还在北泉寺颜真卿尽节处的白果树旁,修建了“颜鲁公祠”,并将其亲书的“山中天”三个字的残联制成侧匾,悬挂在颜鲁公祠上。这两个地方,都因其书写的“天中山”和“山中天”而成为历代官卿、百姓拜谒和游览的场所。
  唐代大诗人刘禹锡登天中山后有感而发,写下了不朽的名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一语道出了天中宝地的钟灵与神奇。
  古城建筑格局影响数千年
  1500多年来,不知有多少文人墨客追寻着颜真卿笔下的天中山,走进汝南城。历经千年风雨沧桑的汝南古城,今天留给人们的只是这座古老的城楼,据说当年周公旦在确定天中山的位置之后,就开始建造这座都城,几千年过去了,从这古老的城楼还能找到一些天中的印记。
  陈江风介绍说:“汝南古城楼上写有两个字‘拱北’,天中山就在北门的正北面,这就形成了类似于群星拱北极的一个格局。古人当时定了天中以后,就建立一个类似于群星拱北极格局的一个城市,也使人的生活空间更加神圣化,更有益于后世子孙的繁衍。后来城市的中轴线就是从这样的思想中逐渐衍化过来的。所以这座‘拱北门’有着很深的文化余韵。”
  在豫州中心建造的这座都城,完全是依据君王找到土中后的思想选址建造的,整座都城讲究天心地胆的建筑格局,这也是中国都城建筑布局最初的雏形,历史记载汝南东南是桐柏山,西南是伏牛山,都城就建在两山环抱之中,这种建筑格局影响到了中国以后几千年的都城建筑形式。
  都城的外围一条汝河环抱着汝南古城。陈江风介绍,就今天的北京城为例,假如景山是天中山的话,那么故宫天坛也是在南面,北京城外同样有护城河环抱,中国的大多数城市都是外城环水,内城中轴线的建筑模式,天中山就是地上的座称。从唐代开始,汝南城里建起了规模宏大的寺庙,不知是巧合还是寺庙的主人传承了中国古老的建筑形式,汝南寺庙的建筑格局就像是浓缩了的汝南城,尽管史书中并无考证,然而,它又实实在在地影响到了驻马店的文化、宗教和社会生活的许多领域。
  董永和七仙女留下千古佳话
  从天中山旁边穿过的公路连接南北,贯穿驻马店全境,如没有当地的专家指点,很难让人看得出这座土包居然是古道国的遗址。
  从大禹到秦统一之前,在驻马店分布着许多诸侯小国,道国就是其中的一个小国,当年的道国只是周公的一个封国之地,在确立了天中之后,随着都城的建造,从汝南到道国这条路起什么作用呢?在那群雄割据的年代,这样的一个小国和这条路有什么关系呢?
  这条路修建的准确年代已无从考证,从古道国遗址下出土的文物,经专家考证后认为,尽管周朝有不少小国,天中确定之后汝南成为了中心城市,道国归顺周朝,并且负责管理这条道路,在贯穿南北的这条要道上曾经有过非常繁荣的景象。今天随着驻马店城市的发展,汝南这座曾经的中心城市慢慢被驻马店取代了,然而,天中的概念在历经千年之后却融进了百姓的生活里。
  今天,昔日的中州古道一部分被水库淹没了,就在被水淹没的这段路上,当年的董永和七仙女相遇,给后人留下了一段千古佳话,或许再过千年,在这块土地上还会产生流传千古的故事,一座天中山孕育了一座城市,一个远古的传说让驻马店人一代代传承到了今天。
  驻马店人想改市名为“天中市”
  几千年来,由于交通的便利,不少文人雅士来到这里讲学寻古,文化的兴盛和繁荣让这座城市有着很强的包容性,驻马店老百姓最喜欢说的一个字就是“中”,河南人都爱说这个“中”字,这“中”就起源于驻马店。今天伴随着驻马店经济的发展,“中”字带给人们的早就不是一个地标的简单概念了,现在不少人从天南地北走进了这座城市,它使驻马店融进了更多的文化元素。
  在不少驻马店人眼中,“驻马店”这个名称承载了太多的历史尴尬。《天中历史》记载,在汉代,因为这里盛产苎麻,所以取名为“苎麻村”;明天顺初年(1457年)成镇,始沿镇东古村名叫“苎麻”;明成化十年(1474年),崇简王在此设驿站,改苎麻为“驻马店”。
  从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京汉铁路开通,到今天已有百年,百年之后,同样是沿着昔日的中州古道,如今又修建了京珠高速公路。驻马店人说,100多年来,有关天中山和驻马店的关系让当地的百姓解释了100年,天中山、汝南城、中州古道的古老传奇故事,伴随着这条贯通中国南北的交通大动脉传遍了全国,天中已深深地融进了百姓的生活里。近几年,不少百姓上书市政府,希望能把驻马店市改成天中市。
  2004年,驻马店市召集河南大学、河南省社会科学院的专家学者,开展了声势不小的“天中文化研讨会”;随着研讨会的进行,该市改名活动再起,专门成立以一位副市长为领导的改名小组,具体运作改名事宜。
  当时被抽到改名领导小组的驻马店市文联副主席刘康建介绍,驻马店更名“天中”的背后,是一个庞大的文化体系在支撑,这个体系就是天中文化。它可以整合出以蔡国为代表的古国文化、以“棠溪剑”为代表的冶铸文化、以平舆为代表的交通文化、以南海寺为代表的宗教文化、以梁祝为代表的民间文化和以竹沟为代表的红色文化等六大文化资源体系。
  从各方面考究来看,“天中”文化底蕴均要比“驻马店”深厚得多。将叫了一百年的“驻马店”改成“天中市”,已成为驻马店人的心愿。
  天中山的背后,还有一个人们传承了几千年寻找天中的传奇故事。
  当年在李希烈的威胁利诱之下,颜真卿坚贞不屈。就在被杀死的前一天晚上颜真卿还在痛斥李希烈的叛乱行径,这在当时轰动朝野,人们从此记住了天中山这个地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驿城论 2
后一篇:天中山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