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蒸馒头

标签:
杂谈 |
过年蒸馒头
“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在我们这儿每年腊月二十八、九,每家每户都要蒸上几锅香
喷喷的大白馒头,意喻日子过得蒸蒸日上,来年发大财。
过年蒸的馒头与平时蒸的馒头有所不同,既有实心的,还有陷的。在过去,过年蒸馒头的面发酵好坏就意味着来年的收成,发酵的越好将会预示着来年的日子越红火。为了将面发到最好程度,一般先要揪一小块放在灶膛里烧熟试一下,我们叫“烧棒棒”,吃起来特别香。
蒸馒头是个浩大的工程,可不是一般人能够胜任的。正月十五前是不能蒸馒头的,因为蒸馒头的“蒸气”寓意着家庭成员会生气而不和眭。所以,面得发一大盆或一大缸,光和面、揉面就特别费力气,况且寒冬腊月的,天气又冷,还要劈柴、烧火,得整整忙两天。有的左邻右舍联合起来一起作,男人劈柴、女人和面,几个大笼屉往大锅上一架,随着阵阵热气袭来,带着农人一年辛劳的馒头的清香会让人味口大开。
发面蒸馒头是小时候过年很值得期待的一件事。当时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在奔温饱的路上。由于生产力低下,粮食产量低,平日里只能以玉米等五谷杂粮为生,白面只有家里来了贵客或有什么喜事才会吃的。但“不蒸馒头争口气”,生活越穷,越怕人看不起,咬紧牙关也要在过年的时候蒸几笼馒头,过年得像个过年的样子。
现在,各家各户自己发面蒸馒头的并不太多了,即使农村,也每日里有专门卖馒头的。但为了图个吉利(“发面”的“发”意喻“发财”、“发家”,“蒸馒头”的“蒸”象征“蒸蒸日上”),人们都愿意在这天买上几个馒头,使自己来年“发家”、“发财”,生活“蒸蒸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