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端午节,家家都有棕子吃,但不是家家都自己包,虽然棕子的品种比我们儿时多了去了,但节日的气氛却少了许多。
记得小时候,在端午的前几天,国营菜市场就开始卖棕叶了,无锡人的棕叶是芦苇叶,买回来一片片清洗干净后再放入大锅中煮一下,放凉后放在清水里就等着包了。
那时每家都会包上一些,主要的品种是赤豆和白米棕,我奶奶还会包点蚕豆棕,我妈爱吃红枣棕,我小妹要吃肉棕,但我不记得家里包过肉的。
一般都是在端午的前一天大人将棕子包好,晚上放在煤炉上烧一夜,到早起床,整个楼里都飘荡着棕子的清香,小孩子们洗漱好后,大人将棕子放在竹篮里,自己去挑一个,外加一个咸鸭蛋就是端午节的早餐了。
能吃上糯米棕子是开心的要命的事,那时的孩子没什么零食吃,棕子是饭,也是零食,特别是在放学后回到家,就可以拿上一个冷棕子大口吃,大人允许的话,白米棕还能得到一勺棉白糖,太幸福了。
就记得,那时的端午前一天,每家每户都有泡着赤豆和糯米的盆子,大小盆子放在地板上或是桌子上,大人坐在小凳子上在包,家里的姐姐也会参与,但很少看到男孩子在包棕子的。男孩子就会捣乱,这时候,就会被妈妈骂。
有些手巧的家长会用棕叶包一个空心棕子,穿上彩色的绳子挂在小小孩子的身上,还会做个网兜放进咸鸭蛋挂在孩子的脖子上,什么说道不记得了,也是讨吉利吧。
我会包棕子是跟奶奶学的,记得那时候,家里的棕子都是奶奶包,她包棕子是不用绳的,用一根长长的针将棕叶的尾巴从棕子中穿过去就不会散了,我不会这样做,只能用绳子扎。
扎棕子的绳子也有许多品种,有用麻绳的,有用棉线的,扎底线是我家常用的,每家都有不同,根据你能搞到的定,那时候没有说卖绳子来用的,钱金贵,有的东西有钱也买不到。
吃个棕子可是不容易的大事,糯米、赤豆等都是配给的,有钱也买不到,咸鸭蛋有的人家早早就自己腌着了,我家是买的,但要不要配给我就记不清楚了,反正粮食一类是要配给的。当然棉白糖也是要用票才能买到的,所以,不能随便拿来沾白米棕吃的。
人的味觉是从小养成的,喜欢什么品种的棕子也是如此。我大妹喜欢赤豆棕,我喜欢白米棕和红枣棕,小妹当然是肉的了,可儿子和孙子除了肉的其他都不喜欢。
如今,我也很少再自己包棕子了,一则包了就我自己吃,吃又吃不了多少,每年儿子都会给我送棕子,我也就不包了,今年在端午前一个月见有芦苇叶卖,就心血来潮包了几个,也是多少年没包了,都生疏了呢。
端午节如今成了国定假期,放假是第一要点,玩是第二要点,送礼是第三要点,吃棕子好像不再是重点内容了,但不管怎么说,这个民俗节日被传承了下来,是好事,至于是不是每家每户都自己会包棕子就不重要了,但没了这个过程,闻不到烧棕子的清香总还是有那么一点点遗憾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