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日上午,和大妹一起开车来到硕放昭嗣堂,为的是亲眼看一看这个全楠木厅是啥样,历史故事又是什么,这儿现已修复,门前小河两岸都整修一新,左右两座小桥横跨河上,过桥就是昭嗣堂的南门,后边还有北门,但参观是从南门的边门进入的。
现在的昭嗣堂格局是南门与厅之间是一个不大的天井,厅左右两边有厢房,厅前左右过道通向左右长弄,厅后边与北门之间有一花园,左右是一厢房,一间是公厕,一间题为“听琴”的琴房。
以下内容收集至网络:
昭嗣堂位于无锡新区硕放镇香楠村曹家门前,是一组具有典型江南院落式民居特色的古建筑群,系明嘉靖七年(公元1528年)进士曹察所建。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曹察裔孙将宅改为家祠。大厅面阔五间,进深十一架,硬山顶,全部采用名贵粗壮楠木建成,故又称“香楠厅”,是无锡市现存最古老的木构建筑之一,也是我省明代厅堂建筑中成熟的代表。
大厅的柱子、屋梁等都有精细的雕,均施彩绘,还有贴金,如今随着岁月的流逝,彩绘和贴金都不在了。院墙下有青石须弥座,墙砖上的雕刻花纹都保存了下来。
“昭嗣堂”有处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地方,它的大门与中国传统建筑规范不同,竟然向北而开。“北门”在传统意义上多被用作后门。
此外,北向大门的门口竖有两根石柱,蹲守的两只青石石狮又与传统的镇宅石狮不同,它们竟然回望向正厅。
经在网上查阅,得知这与明朝嘉靖年间那场著名的“壬寅宫变”有关。
“壬寅宫变”发生在明嘉靖二十一年十月二十一日(1542年11月17日)。在这场宫变中差点被宫女害死的皇帝是明世宗朱厚熜,他在位45年,是明朝统治时间最长的皇帝,其显要政绩是平定倭寇,消除海患,明朝著名将领戚继光就是他的名将。
但朱厚熜中年后迷恋炼丹取药,长期服药令其性情变得性格残暴、喜怒无常,为了炼丹,后宫侍候皇帝的宫女甚至妃嫔常常遭到非人摧残。
主谋“壬寅宫变”的宫女叫杨金英,她和另外十几名宫女不堪忍受之下遂起弑帝之心,决定趁世宗熟睡之时用麻绳勒毙之。
不过,这起在明朝历史上震动朝野的“宫女起义”并未取得成功。由于宫女们行事紧张,慌乱之下杨金英事先准备的绳子打了个死结,怎么也拉不紧,结果朱厚熜只是吓昏了过去。
《明史》载有“宫婢杨金英等谋弑逆,帝赖后救得免”,是皇后赶到救了世宗。
明世宗醒后惊魂未定之下,示意周皇后代为处置此次宫变案,所有参与宫变的宫女在北京西安门外的西市凌迟处死,枭首示众。
在这场宫变中,还有一位在背后挑唆指使的王宁嫔和传说知情的端妃曹氏被定罪为同谋,在皇宫内一个僻静角落被凌迟处死。
端妃被处死的原因是,事发当天明世宗正是在端妃的寝宫内险些被宫女勒死的。
端妃其人生得妍丽温婉,入宫后即成世宗宠妃,每至皇帝熟睡之后,端妃便会亲往御药房为皇帝取其醒后要服用的长生不老之药,这就给起意轼帝的宫女们创造了机会。
端妃并未出现在“宫变”现场,她只是后宫不择手段争宠之下的牺牲品——妒其得宠的皇后借机将端妃打成同谋,处以死刑,所幸端妃家人未受牵连。
据史料记载,“昭嗣堂”本是一处私宅,主人为嘉靖七年三甲进士无锡人曹察。曹察,就是在“壬寅宫变”中被处死的端妃的父亲,官至户部郎中。
曹察之女名洛莹,明嘉靖十五年(1536)被册封为“端妃”,三年后诞下宁安公主。端妃死后,明世宗知其乃蒙冤而死,但却有口难言,故对皇后多有恨意。
后皇后寝宫失火,世宗故意命人不去救火,以至皇后被烧成重伤,几日后死去。
为端妃沉冤得雪,世宗派人至端妃老家无锡,为端妃修建灵堂,以示抚恤。于是,曹察便将自家私宅改造成全部由金丝楠木打造的“昭嗣堂”。
面北而向的大门,寓意父母遥望京城,等待冤死的端妃魂归故里,回望石狮则是保护回到家乡的端妃之意。
“壬寅宫变”无疑让“昭嗣堂”蒙上了一抹悲剧色彩。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