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州文庙

标签:
财经河北省民族文化圣人四字 |
分类: 周末随笔 |
沧州文庙,明初创修,现存大殿三座及东西廊,是沧州仅存的明代梁架斗拱结构古建筑,为沧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沧州文庙主体建筑至今仍保留着明代建筑风格,其建筑布局和建筑形式都体现了儒家思想的主流和精髓,是研究明代建筑史和儒学发展史的实物资料,也是地方建筑中的精华。沧州文庙从2009年启动了沧州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古建修缮工程,力争延续这传承了600年的历史脉搏。
沧州文庙2014年新春文化节彩门,彩门内是孔子石像:
兴建文庙,代表着兴学、兴教,主张尊孔、祭孔,借以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文庙又称孔庙,是供奉和祭祀孔子的地方。在孔子死后的两千多年里,历代王朝,特别是开科取仕制度建立之后,对孔子的尊崇逐步升级,至圣至尊,万世师表,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因而全国各地,到处修建孔庙,对孔子顶礼膜拜。
孔子石像:
东门为礼门:
棂星门:
“棂星门”是文庙中轴线上的牌楼式木质或石质建筑。“棂星”即灵星,又名天田星。《后汉书》记载,汉高祖祭天祈年,命祀天田星。天田星是二十八宿之一“龙宿”的左角,因为角是天门,门形为窗棂,故而称门为棂星门。皇帝祭天时,要先祭棂星。袁枚在《随园随笔》中说:“后人以汉灵星祈年与孔庙无涉,又见门形为窗灵,遂改为棂。”在宋代,棂星门又称“乌头门”,文庙修棂星门,象征祭孔如同尊天。文庙中的棂星门是在明太祖洪武十五年以后出现的,象征祭孔如同尊天。后来人们又将棂星解释为天镇星、文曲星、魁星。古人认为“天镇星主得士之庆,其精下为灵星之神”,以棂星命名孔庙大门,象征着孔子可与天上施行教化、广育英才的天镇星相比,又意味着天下文人学士汇集于此,统一于儒学的门下。
棂星门两侧有浮雕:
戟门:
近看戟门:
戟门晨钟:
戟门暮鼓:
戟门兵器:
戟门兵器:
戟门后是大成殿:
“万世师表”:其意思最早见于《三国志·魏志·文帝纪》:“昔仲尼大圣之才,怀帝王之器,……可谓命世之大圣,亿载之师表者也。”称赞孔子是千秋万代人们的表率。到清朝时,康熙皇帝亲自写了楷书的匾额“万世师表”下诏挂在孔庙大成殿梁上,从此,人们便称颂孔子是“万世师表”。
孔子的四个大弟子立于两测:
“与天地参”是乾隆二年(1737年)御笔题书,时乾隆皇帝“临雍”释奠行三礼,书“与天地参”,匾额悬挂阙里及天下学宫。
“与天地参”的关键字是“参”。《周易·说卦》称:“参天两地而倚数。”《中庸章句》称:“为天下至诚……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赞天地之参矣。”朱嘉注:“与天地参,谓以天地并而立三也。”意为孔子地位与天地并列。“参”可理解为参拜之意,所以“与天地参”之寓意是赞誉孔子德行与天地并列,而为后人参拜。
“生民未有”匾由雍正皇帝御笔题写,一说是在雍正三年(1725年)御赐,一说是在雍正四年(1726年)御赐。雍正皇帝题“生民未有”四字,颁定阙里孔庙及天下文庙大成殿予以悬挂,以昭示后人铭记孔子在创立儒家文化中的至尊地位。但此事在《清史稿》世宗本纪中没有记载。
“生民未有”最早见于《诗经·大雅·生民》,“厥初生民,时维姜嫄。生民如何,克禋克祀,以弗无子。”又在《孟子·公孙卫》中:“出乎其类,拔乎其萃,自生民以来,未有夫子也。”意思是说:自有生民以来,从来没有像孔子一样至高无上的圣贤,世上只出现了这一位圣人。
许愿牌:
大成殿后院:
大成殿后院是明伦堂:
明伦堂,多设于古文庙、书院、太学、学宫的正殿,是读书、讲学、弘道、研究之所。是传承了千年的文化教育品牌,过去是具有一定社会地位的社会精英讲学论道的地方,同时也承担着传播文化与学术研究的功能。“明伦”二字出自《孟子·滕文公上》,“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人伦明于上,小民亲于下。”意思是乡里办的地方学校的名称,夏朝叫“校”,商朝叫“序”,周朝叫“庠”;至于国家办的学校即大学,三个朝代都叫“学”。无论是乡学还是国学,共同的目的都是阐明并教导人们懂得人与人之间的伦理道德标准。这种伦理道德标准,处于社会阶层上面的诸候卿大夫都明白了,下面的普通百姓就会紧密团结在一起。
至少从宋代开始,文庙、书院、太学、学宫便皆以明伦堂来命名讲堂。对庙学合一的中国古代来说,各地的文庙不仅是祭祀大成至圣先师孔子的地方,也是当地的官办学校。当地的学子大多数都会在其中学习。而明伦堂作为“明人伦”的讲学厅,是当时参加科举考试的社会精英们获取知识与智慧的庄严神圣的讲堂。士人们在此十年寒窗之后,都希望通过科举能登上朝堂,从而实现治国平天下的社会理想。
注意:本博正在更新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