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左测交易与右测交易

(2009-02-23 21:11:38)
标签:

股票

财经

测交

易者

仓位

杂谈

分类: 操作技巧

    盘中有朋友问及左测交易与右测交易的问题,本博答应盘后解答,现将个人学习理解写出来,供大家讨论。

    左测交易,又称左测操作,是选择在趋势反转前入场。左测交易是根据经验,预测底部,提前买入股票,主动性被套。我常向大家介绍的“123买入法”就是左测交易。股神巴菲特就是一个左测交易者,他总是在上升趋势还没有形成时进场,短期会被套,但以后的赢利空间会全部被抓住。

    右侧交易,又称右测操作,是在等待趋势完全确认反弹或反转时再入场。比如说短线等5日均线拐头向上或5日均线上穿24日生命线买入,上穿73日决策线加仓,中长线等60日均线拐头向上再买入,都是右测交易。

    左测交易与右测交易各有利弊,股市真正的高手大都是左测交易者,他们往往在别人还没意识到反弹或反转时,提前介入,当行情到顶时及时离场。

    右测交易是“一慢二看三通过”,是等趋势明了后再进场,这样右测交易往往吃不到鱼头也吃不到鱼尾,而人家左测交易者整整一条鱼一点骨头渣也不剩,真是吃干榨净。

    操盘手的理念是右测交易,出B点的股票都是涨了一定幅度了,出了S点股票也跌了一截了,用操盘手软件不会抄到底也不会卖在尖。

    能不能把左测交易与右测交易结合起来呢,我所下载的学习资料中有位老师写了一篇《论左测交易与右测交易》(附后),他认为不可能。

    我认为在特殊情况下是可以尝试一下的。例如:当对一只股特别熟悉特别有研究后,可以在股票回调时按“123买入法”,逐笔分段加倍买入,将成本不断地摊薄,一旦反弹或反转出现,获利会很丰厚。按“123买入法”,有时会出现买入第一单后,股票就开始反弹了,右测的买入点出现了,这时就要立即从左测交易者变成一个右测交易者。例如我买入大贵在18元买入第一单,但股票不再往下跌了,当趋势出来后,再按右测交易补仓买入。但是,“123买入法”实际是抄底,一旦抄错了,还是要果断止损,不熟悉的股票千万不要用此法。

    今天盘中,我预计大盘受外盘的影响和基于主力资金流出趋势会有一个下探,煤炭板块最近持续调整,兰花有可能盘中瞬间下探30日均线,30日均线当时的位置为16.35元,如兰花探到这个位置是个绝好的买入点。但是大盘及个股比我想象的要强,盘中兰花3分钟线出了B点,我们只能随机应变,由左测交易改为右测交易,按操盘线30分钟和60分钟B点操作,盘中30分钟出B点,60分钟没有出B点,但是从均线与K线形态上看,股价一日上穿衣5、10、20日三条均线,是强势表现,形态得到了修复,可以半仓杀入了,等明天如煤炭板块指数出B点,就可全仓买入了。

    今天大盘大涨44点,攻克2300点的整数关口,让周末唱空者目瞪口呆,按本博建议半仓操作的朋友,今天一定很开心,因为两市只有32只股票下跌,只要拿着股票肯定赚。本博推荐的股票,紫金矿业、亚星客车、云天化、杉杉、雷鸣科化涨停,大贵盘中冲击涨停,收盘涨9.31%,包钢稀土继上周五涨停后,今天大涨6.1%,中牧涨6.39%,九龙涨4.68%,本博的股票大都涨势强劲。而空仓者今天必会追了个高,如果不买入,明天大盘继续上攻,就会有踏空的危险。本博一直讲:2008年空仓多数情况下是正确的,2009年空仓多数情况下可能是错误的。

    本博根据“不赚钱不换股”的理念,今天短线获利卖出西藏发展。短线获利卖出周五按创历史新高的选股原则买入的赛马实业,在此类股票上第一次赚到了钱,心里很高兴,更坚定了我继续炒作这类股票的信心。盘中半仓杀入兰花,同时对一只有创投概念和一只电器元件龙头股票进行了大胆调进,两只股票均冲击涨停。

 

附:

 论“左侧交易”与“右侧交易”

  但凡在金融市场从事过交易的人,都应该对“抛物线”交易原则不是非常陌生。而从抛物线交易演变出的左右侧交易模式是很多投资者都在有意或者无意间形成的交易习惯。通常,我们把左侧交易者看为激进派,而把右侧交易者视为稳健派。二者各有优劣。下面,我就左、右侧交易进行探讨,发表个人潜见,同时也欢迎广大投资者进行讨论。
  首先,不管是左侧交易者,还是右侧交易者,都追求的是价格走势运行的核心——趋势,并拥有非常严格的交易原则。
  我们先谈左侧交易。左侧交易者总是拥有很灵敏的嗅觉,不管是出于分析或者其它的方法,他们总能在原有趋势反转前嗅到下一个趋势的开端,左侧交易者最大的优势(或者引以为豪)是总是能拿到成本非常好的单子。而对应的是在平仓的时候,也总是能找到绝对的高或者低点。进而使交易利润得到最大化。而左侧交易的另一个优势在于,由于在入场成本上有较好的把握,所以一旦出现错误,左侧交易者所遭受的损失总是非常的小。
  在众多交易者中出类拔粹的左侧交易者其实并不是很多,有非常多的左侧交易者都是昙花一现,在经历了短暂的辉煌后便大浪淘沙般的从市场中消退。但这并不是因为左侧交易有问题,而是太多的左侧交易者犯了交易中的大忌——失去了交易原则。
  一个优秀的左侧交易者,并非是盲目的激进交易。他们在很多时间都处于守势。所谓的激进只是依托他们独到的分析方式和市场嗅觉去判断何时入场、何时平仓。而另一方面,优秀的左侧交易者都拥有非常坚强和值得尊敬的交易原则。在任何时候,优秀的左侧交易者都是原则第一,交易第二。他们在不断变化的行情中寻找机会,确定机会,然后才会入场。左侧交易者并非大多数人意识里认为的短期交易者。对于出现较大的趋势行情,左侧交易者也通常不会放过,并且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会果断入场并一直持有到趋势完全终结(请记住是完全)。
  左侧交易与人的性格有很大的关系,通常性格比较急的交易者,大部分都属于左侧交易,但真正成功的交易者是非常少的。成功的左侧交易者把交易当做一场狩猎行动,他们知道什么时候该在什么位置做什么样的交易。并且能在机会没有出现前严格的遵守游戏规则,一直静静的等到狩猎的机会出现,然后像猎豹般敏捷出手。而当交易出现错误的时候,他们同样可以像狐狸般狡猾的离场,从而把亏损扼制。
  左侧交易者另一个扩大利润的法宝是仓位控制,由于左侧交易者能够把握较好的入场成本,所以他们的止损空间都非常的小,这就给了他们在交易中放大仓位的无可争议的理由。即使出错,在极小的止损空间中,他们的亏损也是非常的少。
  右侧交易者,也就是大家所说的稳健派,他们以交易风格稳健而为大家乐道,他们同样追求趋势,同样有坚定不移的原则。但在任何一个交易市场中,真正的右侧交易者可谓凤毛麟角。因为太多的投资者不明白交易之道,大多数投资者总是在盲目的交易,并且没有原则。所以才有了“二八定律”,然而在现实中,失败的交易者远远大于80%。在我所熟悉的黄金和外汇市场中,我所看到的是这个比例至少在95:1。这并非危言耸听。我相信看到这里的投资者,应该会感同身受。或许你应该自省,为何在如此开放透明的市场中,你还是赚不到钱呢?闲话暂且不谈,我们继续谈右侧交易者。
  右侧交易者与左侧交易者之间最大的差别是,左侧交易者选择在趋势反转前入场,而右侧交易者则在等待趋势完全确认反转时才入场。他们不追求入场成本的高低,同样,在平仓的时候,也不追求能在最高或者最低点平仓,他们同样只有在确认当前趋势反转,新的趋势开始的时候,才会离场。他们总能吃掉一波趋势中大部分的利润,而忽略掉头或者尾部的利润。
  在右侧交易者的眼里,他们追求以稳健为前提下的利润,通常情况下,成功的右侧交易者总能保持相对稳定的赢利率。另外在仓位管理方面,右侧交易与左侧交易有本质的区别。由于右侧交易者都属于稳健一类。所以,在任何情况下,他们都只会动用很少的交易资金进行交易。他们永远不会奢望通过加大仓位来扩大利润。但在趋势延升的时候,他们会选择合适的位置或者价格来增加仓位。并通过前面他们的交易利润来锁定风险。
  当然,左侧交易也并非完美无缺,当趋势反转的信号是错误的时候,因为他们没有优势的持仓成本,所以右侧交易者的止损空间通常是很大的。当然,在合理的仓位控制下,这类亏损基本上都是右侧交易者在交易前已经接受的。
  或许看到这里,很多人会想,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么,是不是可以将左侧交易与右侧交易结合呢。在我看来,这是不可能的。两种完全不同的交易风格是很难有效结合的。不管是左侧交易,还是右侧交易,都拥有独一无二的特点。他们如果改变了自己的交易特点。那就等于放弃了原有的交易原则。而这种原则是他们在交易市场中能够生存的依托。放弃就等于自取灭亡。
  我自己属于典型的左侧交易者,同样我并不忌讳说自己是一个激进的交易者,我以左侧交易标榜自己。这与我的性格紧密相关,在从事过很多的行业后,我最终转战金融市场。我属于性格比较急的一类人。在经历过市场的生死轮回中,我确立了自己的交易风格。我不会改变这种风格。因为在我看来,这种风格或者原则已经成为我在金融市场中赖以生存的依托。放弃这种风格,将意味着我会很快的从这个市场中消失。
  另外,说实话,我欣赏自己的这种交易风格。这与自恋无关,当一种风格能够让你在市场中尽可能延长生存周期时,你为何不欣赏或者坚持呢?
  其实写这么多,并非想说教,只是把我所知道的或者明白的、理解的告诉那些仍然迷茫于市场交易中的投资者。一个成功的交易者,一定要足够的了解自己,进而选择、确立自己的交易风格。如果你不能做到,那即使你有过辉煌的过去,也终将被市场所淘尽。除非你明智的现在离开。
   注:文章为转载,文章作者为左侧交易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