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分享 怎样分享?
(2010-11-01 15:22:00)
标签:
分享进行老师们新叶社团读书卡 |
分类: 教学反思 |
读书分享 怎样分享?
一直想着怎么让我们的老师尤其是青年老师多看看书!
《新叶社团》每月两本读书任务的读书卡老师们如期的上交;每月的月规划表上老师们都填有读书的内容;青年教师的读书分享间周一次在我的争取下若有若无的在进行。。。。。。可我总觉得差点什么。
差什么呢?差氛围!差实效!老师们的月读书卡上的两本书有那几个在认真的读了?间周一次的读书分享起了作用没有?为了完成任务而读书,为了读书分享而分享。一件如此有意义的活动变味了,我感到很无奈。
怎样让读书落到实处?让青年老师的读书分享活动真正起到分享的作用。
想起了爱读书的周校长,想到了她们学校也正在进行读书分享活动。电话咨询中,周校长给了我很好的建议:分享的内容要触及灵魂;同一本书,可从不同的方面进行分享:关键的一句话;作者生活的时代;整体的感受,但一定要结合自己的生活和教学实际,不可太空泛。。。。。。
上网查了一些这方面的资料,进行了一些学习,逐渐对读书分享的实质和具体做法有所感,有所悟。
一、分享前要导
有些老师不知道读书分享要分享些什么,写出来的东西比较空洞,听者也无益。就如周校长的话来说,分享的东西一定要触及灵魂,先是触动分享者自己的灵魂,这样才能触及听者的灵魂。其次一定要联系自己的生活和教学实际。要写得有真情实感。应是发自内心深处的感受,绝非“检讨书”或“保证书”。要写出独特的新鲜感受,力求有新意的见解来吸引读者或感染读者。在读书分享前,可请外校或本校写作功底比较好的老师为青年教师做适当一次讲座或者是探讨。同时让老师们认识到读书分享活动是对自己所学知识的一次检阅和一次在全校老师面前的展示,从“战略”上指导,从“战术”上重视,工作做在前,确保分享时的效果。
二、分享中要思
别人辛苦的脑力劳动,如果仅仅是一听而过,就没有起到实质的作用。分享者要“思”,思自己要和别人分享的灵魂别人有否领悟;听者更要“思”,知识的嫁接,教育行为的转移,反思自己的生活的教学工作,从中有所得,对自己有所益。这个思,可以在教研组内进行,也可在分享后进行。只有双思,才可双益。
三、分享后要评
一轮分享过后还要“评”。这不仅是一个活动完整性的需要,更是对深入思考者,学有所得者,为大家带来智慧者的精神鼓舞。书本是我们的精神食粮,适当的激励和认可也是送给善思老师精神大餐。这个“评”要号召大家的力量,让所有参与分享者进行评价。我想,评价过程又会是一次精神的反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