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山志》与《山栖志》
(2010-11-17 07:57:00)
标签:
寻山志山栖志杂谈 |
分类: 玉吅读书 |
六朝骈赋,谢康乐《山居赋》、陶隐居《寻山志》、刘孝标《山栖志》皆属于隐逸主题。陶弘景(456-536)与刘峻(462-521)年代相若而宗教旨趣不同,似可以比较研究者。
《南史》卷49刘峻传谓,峻八岁流落北朝,“居贫不自立,与母并出家为尼僧,既而还俗”(《北史》刘休宾传说法亦同)。或因其佛教背景,《山栖志》全文被唐道宣律师编入《广弘明集》卷24,遂得以流传(《艺文类聚》仅节引片段)。陶弘景弘扬茅山上清派,此人所共知者,文集散佚,《寻山志》则赖道藏保存。
据道藏本《寻山志》文题下小字注释:“年十五作。”文章开宗明义:“轻死重气,名贵于身,迷真晦道,余所弗丞。”“传氏百王,流芳世绪。负德叨荣,吾未敢许。”确定人生目标:“至赤城兮一憩,遇王子而宿之。仰彭涓兮弗远,必长年兮可期。”期望遂寻山之志,登招仙之台。检《华阳隐居先生本起录》所记陶弘景成年以后行止,其寻山志向无稍懈倦:
先生以甲子、乙丑、丙寅三年之中就兴世馆主东阳孙游岳咨禀道家符图经法。
戊辰年始往茅山,便得杨许手书真迹,欣然感激。
至庚午年又启假东行浙越,处处寻求灵异。至会稽大洪山谒居士娄慧明,又到余姚太平山谒居士杜京产,又到始宁兆山谒法师钟义山,又到始丰天台山谒诸僧标,及诸处宿旧道士,并得真人遗迹十余卷。游历山水,二百余日乃还。爰及东阳长山、吴兴天目山、于潜、临海、安固诸名山,无不毕践。
《山栖志》是刘峻中年之作,《梁书》本传云:
安成王(萧)秀好峻学,及迁荆州,引为户曹参军,给其书籍,使抄录事类,名曰《类苑》。未及成,复以疾去,因游东阳紫岩山,筑室居焉。为《山栖志》,其文甚美。
罗国威先生《刘孝标集校注》引《南史·安成王秀传》及《资治通鉴》,确定萧秀作荆州刺史在天监七年(508),刘峻先编《类苑》,故《山栖志》约成于天监八、九年之间,刘峻48岁。
《山栖志》虽收载佛典,主要内容实无关于宗教,既不羡泥洹寂静之佛,亦不慕长生久视之仙,纯以自然无为为旨归。《山栖志》开篇言:“庙堂之与江海,蓬户之与金闺。并然其所然,悦其所悦,焉足毛羽疮疣在其间哉。”然后铺陈金华山人文自然胜景,终归于肥遁。陶、刘两志宗旨皆殿文末,刘峻但求“浩荡天地之间,心无怵惕之警”;陶弘景则欲“反无形于寂寞,长超忽乎尘埃”。此亦宗教家与普通信仰者境界之不同。
宣律师所以将《山栖志》收入《广弘明集》,看重者大约是以下段落:
宅东起招提寺,背岩面壑,层轩引景,邃宇临空。博敞玄虚,纳祥生白。左睠右睇,仁智所居。故硕德名僧,振锡云萃,调心七觉,诋诃五尘。郁列戒香,浴滋定水。至於熏炉夜爇,法鼓旦闻,予跕屣抠衣,躬行顶礼。询道哲人,钦和至教。每闻此河纷梗,彼岸永寂。熙熙然若登春台而出宇宙,唯善是乐,岂伊徒言
但《广弘明集》之“僧行篇”据道宣自序:“集诸政绩,布露贤明。或抗诏而立谠言;或兴论以详正议;或褒仰而崇高尚;或衔哀而畅诔词。”《山栖志》内容皆无关于“僧行”,不知何故收入兹篇。不特如此,刘峻既言招提寺之雄伟,复状寺旁道观之壮丽:
寺东南有道观,亭亭崖侧,下望云雨。蕙楼兰榭,隐映林篁。飞观列轩,玲珑烟雾。日止却粒之氓,岁次祈仙之客。饵星髓,吸流霞,将乃云衣霓裳,乘龙驭鹤。
虽不言己如在招提寺之“躬行顶礼”,亲自参与宗教活动,但对道家显然无排斥之意。
陶弘景寻山,并无特指;刘峻则以金华山为栖止之所。金华山是道家洞天,《山栖志》亦不讳言其神仙背景:“金华山,古马鞍山也。蕴灵藏圣,列名仙谍。左元放称此山云:可免洪水五兵,可合神丹九转。”
梁武帝崇佛摒道,意志虽然坚决,而当时普通知识人士,未必尽以二教为水火。刘峻曾为沙门,其作《辩命论》,仍将宿命归结于“有力者运之”,而不取佛家因果轮回之说。《广弘明集》又载其“与举法师书”,开篇仰慕懿德,作比喻语云:“无异蕲仙之望石髓,太阴之思龙烛。”均是道教典故,书信双方亦不以为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