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帮美国人避个税

(2011-04-18 06:48:53)
标签:

海外

家庭

美国

杂谈

个税

税收

工资

收入

财会

分类: 东风西语

                        作者:宝桑  梦语 

 

作为一个美国执照财会师,每年的三四月份是我一年中工作最繁忙的日子,而今年2011年,让我忙上加忙,忙了更忙的,恰恰是当下这两天,也就是进入了火烧眉毛倒计时的4月17,18日。大家见面恨不能都是同句问候语:“你报完税了么?”

 

所谓报税,就是和国税局就前一年的个税进行一次多退少补的结算。大多数美国人都会想办法尽量从国税局多退点钱回来;即便要补税,也会想尽办法甚至不择手段地少补点。通常4月15日是报税截止日,今年因为节假日的关系,推迟到4月18日,也就是本周一。

                             

其实说截止日还不精确,更精确地应该说是截止时刻:2011年4月18日午夜12点。这一天广播报纸都会提醒大家,或在头版显要位置刊登报税的报道。邮局会加长营业时间,方便那些赶在最后来“交作业”的纳税人,纽约等大城市的中心邮局会营业到午夜12点。当最后一班邮车载着盖有“2011.4.18”邮戳的个税表格驶向税务局,而邮局大门也在午夜钟声的回荡中缓缓关闭时,所有美国人都会长吁一口气:去年(也就是2010年)的税终于缴清了

 

                     成败关键一张表

这就是每年都要在美国城乡上演的经典个税报税场面:不是众人拿着钞票去税务局交钱,而是大家赶着去邮寄送往国税局及州税局的税表。虽然每月到手的工资都已被公司扣除了国税和州税,但那只是估算,每年4月的报税才是精算。有的人随表附寄一张支票,那是补足他在过去一年中没有缴足的税。有的人则是多交了税,等着拿退回的税钱。到底是多退还是少补,那张邮寄的税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这张神奇的、让各大邮局加班加点、让报税人点灯熬油的表,就是“税表1040”以及一系列因人而异的附表。“税表1040”是美国人申报个税用的主税表名称,虽然只有短短2页,但是关于如何正确填写的说明书却长达179页,分几大板块:报税人和被抚养人的信息;报税人一年的总收入;可以减免的项目;个税计算和减免;多退少补总清算等等。美国人可以单独申报个税,也可以和自己的配偶联报。收入的形式可以是现金,也可以是物品或财产,甚至还可以是非物质形式的服务。收入的种类被分为15类,常见的有薪奖金分红、存款利息、股票等投资回报,赡养费所得、失业金、社会福利金、退休金提现、小生意盈利等等。凡是进了腰包的油水,不管是房租还是撞好运赢来的大奖,统统逃不过国税局的法眼,但有13项花费却可以从收入中减免。这些项目包括:搬家费、学生贷款利息、学费、赡养费、医疗费用、房地产税,慈善捐款等。另外包括报税人本人和其被抚养人在内,每个人还能得到3650美元的收入减免。

 

填写完所有的收入和减免项目之后,“税表1040”到此才算进入报税人最关心的部分,到底能从国税局拿回多缴纳的税款还是要补交欠漏的税收,答案此时揭晓。最终将对照公司一年来从工资中实际扣除的税金,多退少补。

 

比如你和太太养一个孩子,2010年工资收入总和是70000美元,奖金5000美元,出租房子收益10000美元,购买谷歌公司股票赚了8000美元,购买雅虎公司股票赔了4000美元,州税缴了1076美元,由于工作调动雇用搬家公司花了1000美元,通过美国红十字会为海地地震捐款300美元,装置节能热水器花了900美元,一年又缴纳了12000美元的房产税,那你应该纳税的个税收入是:

 

70000+5000+10000+8000–4000–1076– 1000 – 300 - 12000 - 3*3650= 63974美元

 

2010年,对已婚合报的家庭来说,个税收入不超过16750美元的税率是10%,16750到68000美元为15%,68000到137300美元为25%,137300到209250美元为28%, 209250到373650美元为33%, 373650以上为35%。本例案中的63974美元个税收入,按照税率算出来的纳税额为:

 

16750*10%   (63974-16750)*15% = 8759美元

 

简而言之,一个年收入八万多美元的三口之家向国家缴纳的个税约为九千美元(另外需向地方政府缴纳房产税及少量地方个税),具体数目视居住地而定。

我帮美国人避个税

                    为避个税出高招

这个税表非常复杂,机关重重,一个帮人报税的职业也就应运而生。帮人报税严格说起来并没有资格要求,但因为美国税法繁琐复杂,敢斗胆做这行的,绝大多数都是拥有专业税法知识的律师或注册会计师。不过税法律师是不屑于为客户填写税表的,他们登场的时候往往是客户被国税局召见、有偷漏税嫌疑的紧急关头。

 

每年1月到4月中旬,全美国最忙的公司应该就是帮人报税的会计公司了。我曾经工作过的会计公司在这段时间都会要求所有雇员每天必须上班到晚上8点,周末也必须至少上一天班。大家都围着各类税表忙个不停,有时遇上那种不择手段要少纳税的客户,工作量就更大。

 

我曾经接手过这样一个的客户:夫妻俩各有一份高薪正职,被抚养人包括两个孩子和岳父岳母,有一幢尚未付清按揭贷款的别墅,有点存款利息,有点股票投资损失。这原本是一宗非常简单明了的个案,按照夫妻合报来做,只需填写一份“税表1040”,再加附几个表格和两份其他税表即可。但因为要帮这个客户尽量减少纳税额,我不得不把他们一家六口作了各种排列组合,以夫妻分开报税的形式连同不同数目的被抚养人,反反复复地把那几张税表填来填去、算了又算,费时费力,最终的最佳组合也仅省了几十元的税。

 

我还曾经遇到这样一对夫妻:带一个孩子,两人各有一份正职,租房而居。以常理来看,他们的这种情况以夫妻联合报税,填写一份“税表1040”再加一份孩童减税的表就能搞定。但他们偏不这么做,非得弄成两人分居的样子,让妻子带孩子以一家之主的形式,丈夫以已婚分报的形式,两人分开用不同的住址报税。虽然这样做他们的确省了税,但是从法律的角度来看,他们已经有了偷税漏税的违法行为,要是被国税局查到就得吃不了兜着走!

 

所以作为执照财会师,帮人报税不仅要专业本领过硬(这点咱中国人没问题,小学生就四则运算顶呱呱),还要具备法律知识,擦边球可以打,超出底线的事情不能做,轻则丢饭碗,重则牢狱之灾啊。

 

                               劫富济贫是根本

如果说4月18日前是所有美国人,尤其是像我这样的会计师最忙碌的日子,那么从4月18日到夏末秋初则是国税局焦头烂额的季节。美国的国税局是一个庞大的机构,办公室遍布各州,国税局工作人员的任务就是要保证国家收到该收的税款,这个任务执行起来耗时耗力,还需要各方面配合才行。

 

在美国,每个纳税人和被抚养人都有一个相当于中国身份证号码的社会安全号或者税号。每个人不论是在求职或是开户存钱炒股的时候,都必须把这个号码提供给雇主或金融机构,于是所有跟纳税人有关的经济行为都会跟他/她的号码连在一起。一年终了时,雇主或金融机构就会把纳税人一年的所得、亏损及已纳税金额全部汇总制成“W-2表”或“1099/1098表”,在下一年1月底寄给纳税人和国税局。纳税人在填写税表时,必须按照收到的“W-2”和“1099/1098”等表格如实填写,等国税局收到纳税人上缴的税表时,工作人员就会把国税局收到的跟纳税人有关的所有表格进行对比,查验是否有偏差。同时他们也会按照纳税人选择的纳税婚姻状况进行相应的个税计算,以便确认纳税人是否上缴了该缴纳的税款。

 

我写的文章在美国中文报刊上发表后,曾得过200多美元的稿费。就这笔小钱,报社也煞有介事地做成1099表一式两份分寄给我和国税局,这200多大洋也得乖乖缴税。如果国税局的计算跟纳税人的计算有出入,国税局会发出正式信函通知纳税人,要么敦促纳税人在一定期限内补上不足的税款,要么寄上一张印有自由女神像的美国财政部支票退还纳税人多缴的税。如果纳税人不同意国税局的计算,可以写信给国税局进行申诉,一切都可以循章办事。国税局还会随机抽查纳税人,一旦被抽中,纳税人必须提供相应的文件证明所有在税表上出现的数字。有时国税局的审查还会引发多米诺效应,一审就连着几年,所以一般来说,纳税人都会保留至少三年的税表和相应文件,“以备不测”。

 

和高税收、高福利的欧洲国家相比,美国人的平均税率并不高,只占个人收入的28%。但值得注意的是这是平均税率,低收入者的税率远低于此,甚至有时是零税率,而高收入者的税率往往达到40%以上(含国税及州税)。近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全美有10%的家庭或个人年收入达到或超过36.64万美元,这些人缴纳的年个税总额约为6500亿美元,另有43%的家庭或个人年收入在5万到36.64万美元之间,他们缴纳的年个税总额约为2500亿美元,而剩下的47%的家庭年收入为5万美元或更少,通过各种减免最后实现了零税率。以一个四口之家为例,如果两个孩子均在17岁以下,夫妻二人年收入5万美元,只要巧妙运用各种免政策,不仅可以分文不交,还可以从国税局得到31美元的补贴。换句话说,美国每年征收的9000亿美元个税,73%来自只占人口10%的最高收入者。不难看出这种个税制度实际上是通过法律程序实现“劫富济贫”,进行财产再分配的一种手段

 

本文刊发于《世界博览》,所有文字均为原创,文中税例图解由《世界博览》制作提供,特此鸣谢。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及本博链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房市热气球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