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美国旅游品质图片休闲摄影海外时尚华盛顿温泉 |
分类: 似水流年 |
我生长在南方,长江边的城市,夏天闷热难耐,冬季阴湿寒冷。据说国家有条不成文的规定,长江以南的城市冬天不供应暖气。那时候家庭并没有电热气或地暖装置,出门穿棉大衣,回家穿大棉衣,室内室外差不多一个温度, 在家洗澡恨不能要念着“一不怕冷,二不怕冻”才有勇气脱衣服。于是,每星期上澡堂子就成了冬天里的一件大事,周末走在路上遇见熟人,“洗澡去啊”成了招呼语。后来出国读书,入乡随俗,洗澡就和吃饭一样,成了理所当然每天必做的一件事,而且各人在自家完成,有隐秘性而无公众性,似乎再也成不了一个值得谈论的议题。
前几天去西弗吉尼亚,本以为要在这个美国乡村音乐之都大唱“乡间山路,带我回家”(country road, take me home),结果没想到整个旅程的焦点,都成了“乡间山路,我去洗澡”。因为,我要去的目的地,地名就叫“洗澡”。
洗澡,是西弗吉尼亚的一个小镇,与马里兰及宾夕法尼亚交界。群山环绕,居民不足千人。早在1747年,美国总统杰弗逊的父亲到此进行勘探,因为镇中拥有山泉,而将此地命名为药疗泉。1776年,华盛顿和其亲友规划了小镇的所有街道和基建地,他自己也和家人在此购置产业,买了两块地。两百多年后的今天,这份地产几易其主,早已成了私人民宅。当我说明来意后,友善的主人允许我进入花园和房舍附近照相:
当时华盛顿这位年轻的未来国父希望这里的山泉能医治困扰他多年的风湿病,并正式命名镇名为“洗澡”。独立战争期间,千百名伤兵慕名而至,希翼山泉能医治枪伤。迄今200多年,每天都有络绎不绝的游客从各地来到“洗澡”用山泉洗澡。虽然今天“洗澡”有了一个更文雅的别名“伯克莱泉镇”,但它 “美国第一澡堂”的美誉却流传至今。
“洗澡”的镇中心有座全美面积最小的州立公园,长宽不足200米,公园的主题当然是山泉和洗澡:
园中有再普通不过的小游泳池,特别的是池中不用自来水,全用泉水:
这是有百年历史的山泉池,无数的泉眼中奔流出清澈的泉水,几百年来,保持着不变的恒温---摄氏23.3度:
大人小孩都在池中洗手泡脚:
为了方便民众,公园修建了免费地下泉饮水管,只要一按按钮,泉水便哗哗流出.这位住在马里兰州的退休老叔,每周开车往返一小时,到此盛接60瓶泉水(一瓶近4升),回家直接饮用:
园中最吸引眼球的是这座建于1815年砖石结构的的罗马式澡堂,将近200多年了,不管是硝烟战火,还是经济萧条,这座澡堂从未停止过营业:
当我带着相机走进澡堂时,心中十分忐忑,害怕还未开拍就被赤身裸体的澡民门当成了过街的老鼠。哪知进了澡堂才知道我的担心完全多余,澡堂被分割成9个单间,绝对隐秘。每个浴池就像个挖在地上的小游泳池,能盛750加仑的水,每一位澡客洗完后,管理人员重新换水接待下位澡客。750加仑的热水将整个小单间蒸得雾气腾腾,伸手难见五指,我人还未下水,相机的镜头先要泡汤了,只好等洗毕出清水后才开拍:
这是当年华盛顿每次来“洗澡”时泡澡的露天水池,泉水咕嘟嘟地从地下冒出来,池底还有寸把长的小鱼。身形高大的华盛顿在这么小的池子里,肯定无法与“洋”贵妃共浴:
不知道这泉水是否救治了华盛顿的风湿,但可以肯定的是泉水为“洗澡”带来了生机,使这座没有工商业的偏远山镇得以延存至今。即使在经济危机的今天,火车,巴士,私家车,仍载着从巴尔的摩,首都华府,弗吉尼亚及其它各地的澡客,来到这座不见其它工商业,到处都是澡堂,美容院和水疗室的小镇。
清晨,当我携带着换洗衣服和其它澡客一起走进澡堂的时候,多年以前那和同学们在浴室里“赤诚相见”,你推我搡抢水龙头的情景,伴着池中的蒙蒙蒸汽一起向我扑面而来。泉水能洗去身上的污垢,而时间的长河,却未必能冲刷掉我们脑海深处的记忆,即使这些记忆,是关于遥远年代里一些极其微不足道的琐事。
本文刊发于美国《侨报》,文字和图片均为作者原创,未经同意,不得转载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