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草根教育美国情感生活记录校园80后90后留学杂谈 |
分类: 东风西语 |
填表, 注册, 交钱, 教务处办事员最后给我一个小卡片:”这是你的学生证, 上面有你的学号”.
学号, 学生证, 听着这些久违的字眼, 握着这些久违的物件, 我仿佛面对一位阔别多年的故人, 虽然是计划中的相遇, 却仍然是熟稔中透着陌生, 兴奋中伴着惶恐.
从中国到美国, 从幼稚园到研究生院, 我经常自嘲地想, 这一辈子事业无成, 倒是有近一半时间在教室里度过. 如今职场十余载后又重返校园, 人已中年, 早不复青青子矜的容颜. 我忍不住问自已, 回来, 是为了汲取知识、完善自已. 还是为了感受校园的朝气、抓住渐行渐远的青春? 答案其实早就写在心里. 回来, 是为了圆自已一个梦.
我一直梦想能当一回学生, 当一个不为学位苦读、不为分数焦虑,只为自己的喜爱而选课、而学习的学生. 梦想中的教室不是很大,
但很明亮. 阳光透过窗棂洒在黑板和课桌上, 我身旁坐着十几个同学, 不算漂亮但却年轻. 坐在教室里,
我应该能看到他们光洁的面庞,
走出教务处后开车去学校书店买书. 美国学校的校园很大, 我当初求学的那个学校,肯定不是最好, 但据说是全美校园最大的学校. 虽不知这一说法是否属实, 但我却清楚地记得多少个夜晚, 搓着手, 跺着脚, 在凛冽寒风中企盼校车的到来, 或者是在晨曦微透的曙色中, 挎着重得能压垮双肩的书包, 弯腰弓背向图书馆疾走。 初来乍到的我一路上满脑子想的都是要读的书和要完成的作业, 身边车辆穿梭来往, 却没想过有一天自己也要轻踩油门, 往返于校园前后.
在书店里找到所需的两本教材. 我身边的一位华裔女孩, 则买了她所选四门课程的全部书籍, 合计785美元. 收银员开玩笑地对她讲:”你今天可是破财了, 心痛吗?” 女孩耸耸肩:”我爸才该心痛, 我痛什么呀.”
是的, 她不会心痛. 她不知道站在她身边、按中国习俗她该叫阿姨的我, 以及千万个与我有着相似背景的同龄人, 当初怀揣着全家竭尽全力筹集到的所有美金---上千, 或者仅仅是几百, 背着四季衣物和锅碗瓢盘, 来到这片陌生的土地.我们说着蹩脚的英语, 从来没见过麦当劳, 不要说去西餐厅, 就是去中国餐馆打工, 也常遭到台湾或香港老板的白眼和冷遇. 昂贵的教课书我们舍不得买, 经常是租借或合用. 记得一位热心的同学, 借打工之便, 帮我影印了多达上百页纸的教材. 她半开玩笑地对我讲:”这么厚的书, 得一页一页翻着印, 把我胳膊都翻酸了. 以后你有钱买书了, 可要记得请我客呀.” 我一直记得这本影印书, 也一直记得这位帮助过我的同学. 虽然请她吃过饭, 但总觉得那份情, 怎么也还不清.
面前的这位不到二十岁的女孩,在朋友替我印书时, 尚在襁袍之中. 她和她的同龄人, 喝着可乐吃着汉堡长大, 他们穿着耐克, 背着LV. 他们即使刚到美国, 可已学会了开车, 早已熟知这里的品牌. 生活上他们的起点比我们高, “国际化接轨”比我们快, 他们应该会比我们飞地更高更远.
可是, 我们当初那些苦涩中的甘甜, 他们有机会品尝吗? 在打工、学习的重压之下拿到全A的雀跃? 从自己奖学金或打工钱里省下几百美元寄给父母的欣慰? 二十年前,一百美金可以兑换近九百元人民币啊. 甚至, 因为当初的那份艰辛和贫苦, 使得我在今天注册、开车去书店及买书的过程中, 都怀着一种隐隐的幸福感. 我今天花的钱远没到$785, 可是因为当初的锱铢必究, 今天做的每一件事、花的每一分钱, 都让我觉得富有、珍贵. 原来, 人生中的艰难和贫困也可以是一笔财富, 只要在遭遇到艰难和贫困时, 还有青春作伴, 还能看到希望在前方召唤.
因为买书的耽搁, 走进教室时教授已经开讲了. 全班同学, 包括老师, 都转过头来看着敲门而进的我. 这间教室和我希翼的一样, 不大但却整洁, 浮尘在陌光中舞动. 同学们正如我想像中的一样年轻. 我也怔怔地对望过去. 一时间, 好像看到了二十年前的自己, 那个坐在课桌前抄录着笔记、心中想念着父母和家乡、但又憧憬着未来和世界的女孩.
教室的画面在我眼前变得模糊起来。。。。。。
相关文章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