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旅游摄影时尚休闲美国情感生活文学草根杂谈 |
分类: 大千世界 |
从小就没见过海.生长在我的家乡,看的是小桥流水,亭台楼阁,读的是”杨柳又如丝,芳草江南岸”,赏的不外乎柳浪闻莺,平湖秋月.海浪,沙滩,海燕,白帆,那一切,只在电影上看过,书本上读过,永远只停留于二维的平面印象.它们给我的感觉虽是浪漫,却更觉遥远.远离我实实在在的生活,远得甚至梦中也不得一见.
当我飞越太平洋的那天,它才实实在在的躺在我脚下.可我置身于上万英尺的高空,隔着云层,难见真颜.及至踏上异地,又天天忙于求生和求学,连家乡的青山绿水都无暇回顾,更别说那未曾谋面的大海. 虽然此时在地理位置上它距我已并不遥远.
这样一连过了好几个月,有一天晚上下课后一个人独自坐在教学楼的办公室里,
朋友这时说话了。他说海洋多大啊,世界多大啊, 眼前初到异国的困难都是暂时的,多来看看海吧, 海能让你学会忍耐和坚强,真正成熟长大。由于涛声太响, 他必须大声地对我叫喊着说完这些话。我呆呆地看着漆黑的海面, 月黑天高, 风大浪急, 阵阵海浪咆哮地拍打着海滩。这情景, 与我头脑里原先定义大海的词汇:美丽、壮观、浪漫, 毫不相关, 我只有一个感觉:害怕,便头也不转地奔回车去。和海的初遇就这样结束了。大海并没有让我动心, 倒是那个带我去看海的人, 让我动了心, 使我对他产生了想倾吐、想依靠的感觉。
以后的日子, 在他的努力和我的配合下, 或者说在我的努力和他的配合下, 这个看海的朋友成了我的恋人, 又由恋人升级为丈夫. 热恋中,结婚后, 他无数次地对我说我们一起去海边走走吧, 大多数情况下都因我的反对而改去了别处。我向他解释, 我生长于江南, 喜爱微风乍起,吹绉一池春水的湖面, 留恋杨柳依依、竹舍掩映的翠堤,大海太过雄性,太过野性,而且巨大的可怕,在它的面前,我只感到自己的渺小,生命的无助。另外大概由于中国几千年来是农耕社会,书写的文明史是黄色文明,而非蓝色文明,这一点反映在文学上,便是古人为我们留下了不计其数的美诗艳词,写尽了小桥流水,古道长亭。可是写大海的,依我及其有限的古文知识,能够想起的,还真是太少了。我有时在丈夫面前,摇头晃脑、旁若无他的读着古道枯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之类词句,然后自负地敲着他的脑袋教育他 “这才叫美。大海嘛,就是一堆黄沙一大汪水,根本没有文化”。
春夏秋冬,斗转星移, 渐渐地, 我们也由两人世界步入多口之家. 孩子的到来, 使我们改变了天南地北, 提起行囊就远游的旅行方式, 而把眼光投向适合全家大小一日游的地方. 这时附近的一个滨海小镇引起了我的注意.
这个小镇, 有一个极其美丽、富有诗意的名字, 叫春之湖. 它紧邻大西洋, 海滨大道与沙滩衔接,其上架设着数里长的专供行人漫步赏海的木质行道。一百多年前,一批富裕的爱尔兰人在此聚集成镇,至今这3000多人的小镇,仍保持着浓郁的爱尔兰风情和传统,是美国爱尔兰裔人口密度最高的城镇。最让我啧啧称奇的是一般临海地区,由于土质多盐多沙,除了稀疏的海草,鲜见植物。而这个镇的每一条街道两旁,却长着高大茂盛的梧桐和橡树,婆婆娑娑,如伞如盖。漫步其中,恍如回到了我那绿色的江南古都。更让我流连忘返的是这小镇中心,居然有一个人工小湖,春之湖这一镇名也由此而来。真是镇如其名, 名符其实.湖不大,十多分钟便可步行一周。湖上架着一座高高的红漆木拱桥,桥身细窄,仅容一人通过。看着孩子们在湖边秋千上嬉戏,湖上天鹅野鸭,自在游弋,两岸红花绿草,垂柳摇曳。真个是”河畔青芜堤上柳,独立小桥风满袖”.我简直不知道自己是身在北美新大陆,还是梦回江南故乡游了。
当我还沉浸于思乡恋湖的美梦中无法自拨的时候,人小心大的孩子却要去亲近大海,向往更广阔的世界。于是我们由湖旁转至海边。他们迫不及待地在沙滩上奔跑,跳进海水中去。剩下我一人,迟疑地站在沙滩入口处,很是尴尬。最后经不住诱惑,也光着脚丫上了沙滩。一步,两步……,越走越觉得舒服。被太阳晒热的细沙,踩在脚下,再从趾缝中钻出,软乎乎暖洋洋的,赛过城市中任何的足疗。我坐下看孩子们戏水,看他们认真地挖沙沟,建沙堡,一直看到太阳西沉,自己也不知在那儿坐了多久。
这以后,只要天气许可,我们的周末都是在海边渡过。我也由被动地观望,变为积极地期盼,期盼周末天气晴朗,我们可以在海边玩得欢畅。我可以光着脚,在海滩上走很远很远,也会在礁岩上抱膝而坐,坐很久很久。那曾经让我远离的振耳欲聋的涛声,现在我发现它其实很和缓,可以抚慰我身躯的疲累。那曾经让我惧怕的辽阔海面,现在我发现它其实很包容,可以带走我心头的焦虑。白天的大海,灿烂晴朗,蓝天白云,海燕飞翔。它象一个英俊的阳光少年,坦荡无邪,意气豪迈,挥洒着生机,挥洒着青春。夜晚的大海,波光粼粼,皓月当空,清寂寥廓。它象一个华服少妇,高贵冷魅,锦衣夜行,满载着诱惑,满载着神秘。有一天,当我将海蓝色的饰物挂在墙上,当我把音响里都换上以涛声做为背景音乐的CD时, 我知道我已深深地爱上了大海. 而这时, 距离丈夫带我第一次月下探海, 已过去了十二个年头.
爱上大海后,我们往海边跑地更勤. 从每个周末, 到月余的暑假,最后甚至北风凛冽的寒假。孩子成了大海的孩子,我也不再满足于只是观赏房里的海饰,只是聆听人造的音响涛声。终于一个因缘巧合的机会,我们得以在一个小岛上安居,购置了一所建造在海滩上的房子,成了一个真正骄傲的海岛人。这所房子有着绝佳的视野,房后便是沙滩和大海。站在窗前,尤如站在一艘行驶的海船上,扑面而来的,是那昼夜不歇,拍打着沙滩的层层臼浪和一望无际的碧海。每曰观云卷云舒,每晚看潮起潮落,这样的海景,这样的氛围,不是画家也要做图,不是诗人也会吟诵,不是作家也禁不住要提笔挥毫。大海为人添情思,为字增文采。从畏海厌海,到爱海恋海,到最后与海为邻,伴海而居,大海以它恒久的耐心,等待了十几年。它等我以生活的积淀,它等我以阅历的丰富,它等我以生命的成长。它告诉我,生活中很多美好的人和事,并不是那样显而易见, 昭然若著的.美,需要用时间去考证,需要用眼睛去搜寻, 需要用心灵去体会.
我常坐在临海的窗前想到海子那首广为流传的成名诗作。我喜欢它,因为它温馨明快,对生活对世界充满了爱。我喜欢它,更因为我有一所那诗中描写的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本文刊发于《侨报》海外版
相关文章推荐:
本园所有文字和属名图片均为原作者所有,未经同意,严禁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