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华山是地藏菩萨(亦称地藏王菩萨)的道场。相传在释迦牟尼寂灭到弥勒佛降生之际,地藏菩萨就驻留在人间,教化六道众生,他的宏愿为:“地狱未空,誓不成佛”,
“众生度尽,方证菩提”,有“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之献身精神,故世代受人敬仰膜拜。 位于苏州吴江平望镇南的小九华寺,南临风光秀丽的莺脰湖,清道光年间《平望志》上记载为明万历年四十年(1616)所建。传地藏菩萨在去安徽九华山之前,先在这里设过道场,故名。寺前的一块简介牌上载,寺“因所祀地藏王菩萨香火灵验而鼎盛”。清末民初,又以一代佛教领袖太虚大师16岁在小九华寺出家成名而声名远播,名扬四海。
吴江七大镇之一的平望自古就是吴江的水路交通枢纽。从苏州去小九华寺可在苏州乘93或92路公交到吴江清华公交枢纽站,然后在站外候车亭转乘吴江公交车238路到九华寺站下车即可到达。如在苏州乘长途车也很方便,到 平望汽车站后乘753路(平望汽车站到黎里汽车站)约4分钟就可到达小九华寺。寺前马路(莺脰湖路)的南面是一片不小的水面,这就是吴江诗人屡屡称道的莺脰湖。莺脰湖成名极早,相传是越大夫范蠡所游的五湖之一,据说以其形似莺的“脰”,即脖子而得名。。莺脰湖中有一个小岛,名平波台,据说是明天启六年(1626)道人周妙圆在此筑有平台。旧时拜佛烧香的船只凡途经莺脰湖者多要上此台来进香。因此“平湖秋月”、“莺湖夜月”之美名不胫而走。吴江明清以来诗人辈出,无不有诗描摹莺脰湖的美景和文人雅集之胜。但是如今的莺脰湖水有点浑浊,湖中围网纵横,有点乱。可惜了这历史文化名湖。小九华寺就在莺脰湖畔,面南而建。
小九华寺寺前,在马路(莺脰湖路)对面濒湖的一部分名为水天佛国,照壁、汉白玉水上观音像、牌坊自南至北依次排列,左右傍以凉亭。
平台靠北(即寺前)设三楹弧形石牌楼一座,中间匾额书“慈航普渡”四字,南北向各有对联两副,南向为“天朗气清,慧日普照,国运隆盛;莲香叶落,和风送暖,民生乐利”(严道人书)“湖波澄静琉璃界,古镇兴隆极乐苑”(徐圆圆书),北向为“佛号观音,南无时闻耳畔;寺名九华,地藏即在眼前”(徐容深书)“塔影回悬霄汉上,佛光常现水云间”(凌在纯书)。
牌坊南面,为竖立高19.8米的缅甸白玉观音全身雕像1尊。
露天观音像后,为雕有观音像的高大石牌一座。
在莺脰湖水滨的平台上,侧看,高大的观音汉白玉侧像及周边亭台扶栏等建筑一览无余,衬托于像功德牌坊,像后的莺脰湖潋滟波光,此处景色绝佳。
从这张小九华寺的平面图来看,上面所说的就是图中的下半部分,即马路南面临湖的露天观音平台。跨过马路(莺脰湖路)方才进入寺庙群殿(图中的上半部分)。寺内前 ,后共四进,自南至北依次是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地藏阁。
山门与天王殿是一体建筑结构,双檐歇山顶,设三个拱形券门。山门前有一对石狮,雌雄相对,中门上方檐下悬挂匾额“小九华寺”,系赵朴初题写。上檐正中为“天王殿”匾额。殿内有对联两副,南向为“大肚包容了却人间多少事,满腔欢喜笑开天下古今愁”,北向为“菩萨化身,辅正摧邪宏圣教;童真入道,安邦护国度群迷”。
天王殿正中为袒胸露腹的大肚弥勒佛,这是释迦牟尼佛的既定接班人(“竖三世”里的“未来佛”,正确的应该叫“弥勒菩萨”才对。因为他还没有接班,所以还没有成“佛”)。

弥勒佛的两侧有四大天王护卫(注:不是四大金刚啊,)佛教里的四大天王和《封神榜》里的不一样,佛教的四大天王不叫魔礼青,魔礼海,魔礼红,魔礼寿。他们分别是:
东方持国天王:身青色,名提多罗吒(zhā),手拿宝珠,有的说拿大刀,有的说拿琵琶。统率毗(pí)舍阇(dū)(癫狂鬼)。
西方增长天王:身紫色,有的说青色,名毗(pí)流驮(tuó)迦(jiā),手拿金刚杵(chǔ),有的说拿剑,统率鸠(jiū)盘荼(tú)和饿鬼。
南方广目天王:身肉色,名毗(pí)流博叉,手持龙(好像也有持蛇的),统率臭饿鬼
北方多闻天王:身青黑色,名毗(pí)沙门,一手持伞,一手持银鼠(神鼠)。也有手托宝塔的。统率夜叉,罗刹等。在佛教里托塔天王和多闻天王是一个人,是哪吒他爸,在《西游记》和《封神榜》被改成两人了
弥勒佛身后大屏风背面为神将韦驮。韦驮菩萨,为四天王座下三十二将之首,是佛教护法神。韦驮背对弥勒佛,面向大雄宝殿,降魔伏鬼,保护佛法。该像为立像两足平立,十指合掌,杵的位置则很有讲究:
如果韦陀杵扛在肩上,表示这个寺庙是大的寺庙,可以招待云游到此的和尚免费吃住三天;
如果韦陀杵平端在手中,表示这个寺庙是中等规模寺庙,可以招待云游到此的和尚免费吃住一天;
如果韦陀杵拄在地上,表示这个寺庙是小寺庙,不能招待云游到此的和尚免费吃住。
西为鼓楼。晨钟暮鼓,鼓楼底层供奉的是关公。

东为钟楼。底层供奉的是地藏王菩萨。钟楼之南(图之右侧)有个放生池。
大雄宝殿露台前,庭院正中,是地藏王菩萨的高大立像,手持锡杖,面容慈悲。这表明了这里是地藏王的道场。地藏王是中国式佛教中的四大菩萨之一,与观世音、文殊、普贤菩萨并称。小九华寺就是纪念地藏菩萨诞辰而建的。地藏王据传是韩国人,名叫金乔觉,是韩国的一位王子。他一生信仰佛教,也是佛门中一个很孝顺的弟子,修行专注,发宏愿“地狱不空,誓不:成佛。”因此称为幽冥之主。一生功德无量。修行至99岁圆寂,肉身不坏,如今供在大九华山。地藏王经常出去授经讲课,修行路上都修了小九华寺,其中安徽、浙江都建有小九华寺,平望小九华寺便是其中一处。金乔觉圆寂后,被封为地藏菩萨。他的佛门精神不仅仅是劝人为善,好有好报,更重要的是不断完善自我,追求完美无缺。这种精神境界也是我们后人值得提倡的。
小九华寺,又名九华禅院,据说就是安徽九华山的下院。但是这里并非开始就是佛寺,这里原是东岳庙,也就是道教的宗教场所。据资料说,小九华寺始建于明万历四十四年(1685年),里人吴国忠偕僧通运募建后殿,奉祀幽冥教主,也就是地藏王菩萨,故俗称地藏殿,并铸炉于庭中。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吴国忠子吴昌运偕僧朗涵募建大士殿。清乾隆四年(1738年)增建关帝殿、刘公祠。乾隆五年(1740年)监院僧蕴山建山门、客堂、斋堂、厨房等。乾隆十年寺院被毁。清光绪四年(1878年)游方僧永缘、莲堂重建山门五间,光绪八年(1882年)僧莲觉莲常建东客堂三间。光绪九年(1883年)建西客三间。光绪十年(1884年)筑东围墙,建方丈室三间,光绪十一年(1885年)建观音殿五间。也就是说,到清光绪年间小九华寺形成了较大规模。史料载,当年小九华寺香火鼎盛,每年农历七月一日至十月一日,远近香客毕集,游人纷至沓来。一时文人墨客游踪不绝,留下甚多吟咏绝句及书画墨宝。

第一进山门两旁有千佛铁塔和许愿林。第二进天王殿两侧有接待处、放生池、锡箔炉。第三进大雄宝殿,前有地藏王菩萨像;东有钟楼、药师殿、观音殿、五百罗汉堂、圆通殿;西有鼓楼、莺湖轩、万善归藏、五百罗汉堂、方丈、客堂。第四进地藏阁,内有高达9.9米的地藏菩萨像;旁有阅览室、陈列馆,后有斋堂、念佛堂;前是吴江市文物保护单位——地藏泉井。
寺院空间开阔,布局规模宏大,殿堂金碧辉煌,佛像庄严肃穆。
建筑粉墙黛瓦,层次错落有序。各个殿堂配置工艺精湛。
香火旺盛,游客不断。

山门前草坪上的千佛宝塔2座,每塔通高11米,重6吨,塔身9层,呈六菱形,生铁铸成,塑佛像千尊。塔底刻有佛祖传灯法语40隅。塔座刻有7种文字的《心经》,以及功德主姓名。
在一旁有一济公殿,供奉的是济公,南方寺庙多有此等设置。


院内东侧是观音殿,该殿双重叠檐,两层,上下各五间。下层三间为主殿堂,内塑木质高大圣观音菩萨像,手持甘露瓶,神态慈祥。


五百罗汉堂内空空如也,大约罗汉还未到位。

设有专门供寺内外僧人和善男信女念佛的场所。
居中的大雄宝殿飞檐翘首,黛瓦粉墙,巍峨壮观。赵朴初书题的“大雄宝殿”,金光闪耀,高悬于正门上空,题词神完气足,实为大家手笔。
殿正中供奉释迦牟尼像,旁边是迦叶、阿难尊者侍立像。侍立像左右分别是阿弥陀佛和药师佛,妙相庄严、工艺精巧。三尊佛像面容丰腴饱满、神态温柔敦厚、慈容善目、沉静端庄。檀香木佛体装金重彩,佛光垂照。

大殿两侧则是形态各异、栩栩如生的十八罗汉像,神情举止古拙、匠心独具、庄严凝重。释迦牟尼佛像的背后安座着海岛观音、文殊、普贤菩萨等佛像。


大雄宝殿的东面是三圣殿,西方三圣佛像装金罩漆。
大雄宝殿西侧是地藏殿,上下两层,双檐,与观音殿相对。该殿有柱联两副:外柱联为“慈因积善地狱未空,誓不成佛;吉祥云中众生度尽,方证菩提”(秦快仁书),内柱联为“现慈悲法身,多方济渡;作广大教主,到处津梁”。 地藏左右胁侍为地藏修道时曾资助过他的闵姓山主闵公及其儿子道明,二人后来皆随地藏出家,二人也就被塑成了地藏菩萨的胁侍。
绕过大雄宝殿,穿过地藏法界就是位于大雄宝殿中轴线之后的地藏阁,
地藏阁顶的“六道地藏王菩萨”匾额。地藏菩萨因立下要度尽六道中生死流转众生的大愿,故而常现身于人、天、地狱等六道之中,而有六地藏之称。
(一)檀陀地藏,“檀陀”是一种人头幢,其形象为左手持人头幢,右手结甘露印,专门救助地狱道众生。
(二)宝珠地藏,左手持宝珠,右手结甘露印,专门救度饿鬼道。
(三)宝印地藏,左手持锡杖,右手结如意宝印,专门济度畜生道。
(四)持地地藏,左手持金刚幢,右手结施无畏印,专门济度阿修罗道。
(五)除盖障地藏,左手持锡杖,右手结与愿印,为人除掉八苦之盖障,专门济度人道。所谓八苦即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五阴盛苦,为苦谛所摄。
(六)日光地藏,左手持如意珠,右手结说法印,照天人之五衰(天人将死时现五种衰相)而除其苦恼,专门济度天道。
地藏阁殿呢高9.9米的地藏王菩萨金身法像。


门上贴着“点元宝灯,随缘乐助 ”,化缘后方可进此大殿。
位于大雄宝殿后的“地藏泉井”为寺内一宝。井口为六边形,井深10余米。明万历年间,小九华寺大规模扩建,并兴建地藏阁。地藏王菩萨在空中显灵,用杖杵地,突涌泉水,其水甘甜,被后人称为“地藏泉井”。在井的东边,有一棵树高丈余,茎如碗口,枝叶茂盛的桂花树,这就是当年太虚大师到小九华寺出家时亲手栽下的。这棵树,自太虚大师栽植后,一直默默生长,数年后,花开芬芳。每逢八月,信众和游客来到小九华寺院,就会闻到满院的桂花香。为纪念太虚大师在此出家植树,现寺院已将此树围栏,以供观赏。
祖堂又称祖师堂、影堂。用以安置寺庙宗祖、开山、列祖遗像的殿堂。

这里供奉的是本寺开山祖师太虚大师。

地藏阁后的阅览室,卧佛殿和讲经堂
平时出入的寺门在西轴线,自南至北依次是游客中心、照壁、鼎炉、天神殿,供香赠送处(每客赠细香9支)在东裙房。


天神殿供奉福禄寿三星
寺内还在扩建,平望小九华寺已成为江南又一名刹。足以告慰16岁就出家在此的高僧太虚大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