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未记>讲章
(2013-11-13 19:52:02)
标签:
文化 |
《利未记》是摩西五经中的第三本。这本书的英文名字(Leviticus)采自希腊文《七十士译本》所用的希腊字利未提纲(Leu·i·ti·kon′)和《通俗拉丁文本圣经》的“利未提格斯”(Leviticus)[1]。整本书的内容主要是记述有关选自利未族的祭司团所需谨守的一切律例。在希伯来文圣经里,此书的名字取自书中开首的一句,韦依格拉(Wai·yiq·ra’′),实际的意思是“他呼叫”[2]。后来犹太人也把此书称为祭司的手册。[3]
利未人是雅各与利亚的第三子利未的后人,负责以色列人的祭祀工作,不参与分配土地,不算入以色列十二支派之一,利未人对神忠心,被耶和华拣选作为事奉祂的支派。所有的祭司都属于利未支派,他们的工作是协助料理会幕,并向百姓讲解律法。
关于作者[编辑]希伯来圣经
本书有56次提到:“耶和华对摩西说”,利未记的结语説:“这就是耶和华……吩咐摩西的命令。”(利未记27:34)利未记26:46也有类似的表示。故本书是摩西写的。 以往用来支持创世记和出埃及记是由摩西执笔的证据也适用于利未记,因为摩西五经可能原是合成一卷的。
此外,出埃及记的结束提到摩西按照耶和华的吩咐建好会幕,利未记接续出埃及记教导以色列人如何遵守有关会幕的规矩及条例。这些律法的颁布时间和地点,书中详细地说明是从以色列民安营在西奈山开始。利未记的原文以“此后”作起首语,把它跟前两本书连接起来。明显的证据是,耶稣及耶和华的其它圣经执笔者时常引用载于利未记的律法和原则,并且表示它们是摩西写的。[4]
写作背景[编辑]写作时间[编辑]以色列战胜亚玛力人之后,上帝吩咐摩西将他的判决写下,摩西留意将各事记下。书中的若干资料也显示它是在颇早的时期写成的。例如,以色列人奉命把用作肉食的牲畜带到会幕门口宰杀。这项命令是在设立祭司团之后不久被记录下来的。许多训示都是为了指引在旷野上路的以色列人而颁下的。[5]这一切证据显示摩西在公元前1512年写成利未记。[来源请求]
主要目的[编辑]耶和华定意要拣选一个神圣的国家,一个圣洁的民族,把她分别开来以便事奉他。自亚伯起,上帝的忠仆一直向耶和华献祭,但从以色列国开始,耶和华才详细规定有关献赎罪供物及其他祭物的安排。利未记对这些安排详加论述,目的是要提醒以色列人罪的严重性,使他们知道罪令他们在耶和华眼中变得十分可憎。这些规条是律法的一部分,它们好像训蒙的师傅一般把犹太人带到基督那里,表明他们需要有一位救主,同时也帮助他们成为一个与世俗保持分离的国家。有关洁净之例的上帝律法特别能够成就后者的目的。[6]
主题特色[编辑]本书直接的目的就是颁布上帝的律法和原则,叫以色列人生活得像神的子民,又教导他们如何过洁净的生活,以及亲近这位圣洁的耶和华神。
利未记记下许多律法条文,对于子民全部的生活都有原则或律例加以管制。另一方面,在旧约书卷中,没有一本书像利未记一样,把在基督里的救赎意义表现得那么清楚。
这是旧约表答救赎的说法;这救赎借着献祭的礼仪(特别是赎罪日的礼仪),清楚勾划出来。而耶稣基督降世,一切献上成了永远的赎罪祭,使新约信徒得以事奉永生上帝,不再需要像以色列人那样献祭。
主要内容[编辑]利未记主要的内容与律法有关,其中有颇大部分且含有预言性。全书大致根据一个主题纲领而发展。它可以分成八个部分,以合乎逻辑的次序排列。
献祭之例[编辑]主条目:五祭
以色列人须借着祭物才能来到神面前。祭礼主要分五种:燔祭、素祭、平安祭、赎罪祭、赎愆祭五种。希望以色列人能通过这五祭远离罪恶,更接近上帝。
设立祭司团[编辑](覆盖《利未记》第8章第1节参-《利未记》第10章第20节参)。以色列国一个重大的场合——设立祭司团的日子——临到了。摩西完全依照耶和华的详细指示而行。“于是亚伦和他儿子行了耶和华借着摩西所吩咐的一切事。”(《利未记》第8章第36节参)经过七天的任职礼之后,会衆得以目睹一件强化信心的奇事发生。当时全会衆都在场。祭司刚献完祭物。亚伦和摩西为百姓祝福。接着,看哪!“耶和华的荣光就向衆民显现。有火从耶和华面前出来,在坛上烧尽燔祭和脂油。衆民一见,就都欢呼,俯伏在地。”(《利未记》第9章第23节至第24节参)
然而,也有些违背律法的事发生。例如,亚伦的儿子拿答和亚比户擅自献上耶和华没有吩咐的凡火。“就有火从耶和华面前出来,把他们烧灭,他们就死在耶和华面前。”(《利未记》第10章第2节参)若要所献的祭物蒙耶和华悦纳,百姓和祭司均必须遵照耶和华的训示而行。耶和华随即吩咐祭司在进会幕服务时不可饮酒,这暗示醉酒可能是促使亚伦的两个儿子犯罪的原因。
洁净之例[编辑](覆盖《利未记》第11章第1节参-《利未记》第15章第33节参)这部分记载有关礼仪上及卫生上的洁净。某些家畜及野生动物是不洁之物。所有死尸都是不洁的,触摸它们的人也变成不洁。生孩子会使妇人变成不洁,因此要隔离一段日子,并且献上特别的祭物。
若干种皮肤病,例如痳疯病,也造成礼仪上的不洁,患者不单要自洁,连他的衣物房舍都要加以清洁。病者亦必须受检疫隔离。漏症、行经和遗精都会使人成为不洁。这类不洁的人也要隔离,此外复原之后要沐浴或献祭,或两件事都要做。
赎罪日[编辑](覆盖《利未记》第16章第1节至第34节参)赎罪日在七月初十日。这日百姓要刻苦己心(很可能借着禁食),并且什么工都不可作。首先祭司要献上一只公牛犊,为亚伦自己和本家的利未人赎罪,然后献上一只公山羊为其余的国人赎罪。烧过香之后,大祭司把祭牲的血依次带进帐幕的至圣所内,将血弹洒在法柜上的施恩座前。稍后必须把祭牲的尸体带到营外烧去。此外,在这日也要把一头活的公山羊在耶和华面前奉献,祭司要按手在羊头上,承认以色列人的一切罪孽过犯,然后派人把羊送到旷野去。在此之后,祭司要献上两只公绵羊作燔烧供物,一只为亚伦和他的家族,另一只则为以色列全会衆献上。
律例[编辑](覆盖《利未记》第17章第1节参-《利未记》第20章第27节参)圣经在这里详列了许多律例,包括禁戒吃血。(《利未记》第17章第10节至第14节参)血可以用在祭坛上,但却不可吃;严禁人犯乱伦、同性恋和兽交等恶行;保护穷人、卑微的人及寄居的外人的规条,吩咐人説:“要爱人如己,我是耶和华。”(《利未记》第19章第18节参)律法使国人在社会和经济上的福利受到保障;崇拜摩洛及行邪术的人会被治死,为要防止人陷入属灵的危险里。上帝再次强调他的百姓要与列国保持分离:“你们要归我为圣,因为我——耶和华是圣的,并叫你们与万民有分别,使你们作我的民。”(《利未记》第20章第26节参)
祭司团与节期[编辑](覆盖《利未记》第21章第1节参-《利未记》第25章第55节参)这三章主要论及以色列的正式崇拜:祭司必须遵守的规条,他们在身体上必须符合的条件,结婚的对象,谁可以吃圣物及祭牲必须健全无疵等各项规定。律法制定了三个全国的节期,好使百姓“在耶和华——你们的上帝面前欢乐”。(《利未记》第23章第40节参)这样,全国可以齐心一意把一切注意力、赞美和崇拜全归给耶和华,从而加强与他的关系。这些都是向耶和华所守的节期,是一年一度的圣会。逾越节和无酵饼节于初春举行,五旬节(七七节)于春末时分举行,赎罪日及为期八天的住棚节(收藏节)则在秋季举行。
第24章所载的是关于在帐幕中所用的油和陈设饼的训示。在接着所载的事件中,耶和华规定任何人若咒诅“圣名”就必须被人用石头打死。他跟着定出“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的惩罚之例。[7]
第25章记述有关持续一年的安息,亦即每七年举行的安息年,以及第50年的禧年之例。在第50年的禧年里,要在遍地向一切居民宣告自由,所有在过去49年内卖去或交出的祖业田産均要归回本家。律法也定出保障穷人和奴仆之例。在圣经的这部分,“七”这个数字再三出现——第七日、第七年、共长七日的节期、共长七周的时期,以及禧年在七个七年之后来临。
服从和忤逆的结果迥异[编辑](覆盖《利未记》第26章第1节至第46节参)耶和华在这里列出服从的奖赏和忤逆的惩罚。他同时指出以色列人若虚心受教,便会享有光明的希望:“我却要为他们的缘故记念我与他们先祖所立的约。他们的先祖是我在列邦人眼前、从埃及地领出来的,为要作他们的上帝。我是耶和华。”(《利未记》第26章第45节参)
其他律例[编辑](覆盖《利未记》第27章第1节至第34节参)利未记的最后部分论述有关许愿供物之例、头生的人畜归于耶和华及什一捐之例。最后来到全书的简短结语:“这就是耶和华在西奈山为以色列人所吩咐摩西的命令。”(27:34)
1 耶和华从会幕中呼叫摩西,对他说:
上帝曾应许在会幕建立后,祂将在圣所中与摩西交往。祂从前曾在山上对他说话,但现在祂要在施恩座上说话(出25:22)。祂现在实现这一应许,呼叫摩西前来,以便通过他来指教百姓如何接近上帝和圣所。
这种指示是非常需要的。以色列人对上帝的圣洁和罪的邪恶本质认识不清。需要指教百姓恭敬与崇拜的首要原则。他们要懂得不仅上帝是圣洁的,祂的居所甚至其周围的事物都是神圣的。他们要懂得人非圣洁就不能接近上帝,来到祂的面前。他们不可擅自闯入上帝的居所,最多只能到院子的门口,怀着谦卑和痛悔的心来献祭。祭司们将替上帝从他们手中接过祭物,并在圣所里献血和烧香。就连祭司都不能进入至圣所主持崇事。这只留给了大祭司。他在深刻地省察己心之后才能一年一次在赎罪大日进入至圣所待几分钟。然后至圣所又将保持关闭一年之久。上帝确实是至圣的。
借着被杀的羊羔;借着公牛、公绵羊、公山羊、斑鸠、雏鸽;借着洒血在燔祭坛上、在香坛上、弹血在幔子上、或在约柜上;借着祭司的教训和代求,以色列人应学会如何接近上帝,在面对上帝神圣律法的定罪时不至被撇在无助的境地之中。他们有一条逃生之路。上帝的羔羊将为他们而死。借着对其宝血的信心,他们得以与上帝建立亲密的交往。借着祭司的代求,他们以祭司为代表得以进入圣所,甚至以大祭司为代表来到至高者的台前。对于忠心的以色列人来说,这预表着上帝的百姓“因耶稣的血得以坦然进入至圣所”的时候(来10:19)。
上帝希望借着献祭的制度将这一切教导以色列人。这是他们的得救之道,给予了他们希望和勇气。尽管上帝十诫的律法定了他们的罪,但上帝的羔羊要为他们而死的事实,却给了他们希望。献祭的制度成了以色列人的福音。它指明与上帝交往的路径。
有些自称为基督徒的人看不出上帝所指定的圣殿崇事对他们有什么重要性或价值。然而通过了解《旧约》,《新约》中救赎的福音计划会显得更为清晰。事实上,凡明白《旧约》中献祭制度的人,能够更好地理解并欣赏《新约》中所阐明的福音真理。前者预示着后者,是后者的一种预表。
从会幕中。人类因为犯罪从其乐园中被赶了出来。他在那乐园中曾享受与创造主畅通无阻的交往。由于人再也不配与上帝一同生活,所以上帝现在屈尊下来与人一同生活。祂指示摩西说:“又当为我造圣所,使我可以住在他们中间”(出25:8)。摩西执行了。“耶和华的荣光充满了帐幕”(出40:34)。何等奇妙的爱!上帝无法忍受与祂自己的子民隔绝。祂凭爱心设计出了一个计划,使祂可以依然与他们生活在一起!祂愿意和他们在旷野飘流的路途中同行,并最终领他们进入应许之地。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