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防晒成分对身体的影响

(2014-06-05 19:27:46)
化妆品成分研究有一个经典的理论就是500 dalton rule,也就是分子量大小与皮肤吸收度的相关性,小于500道尔顿的分子和大于500道尔顿的分子的吸收度有显著的区别,有一些成分,我们希望它们能透过皮肤发挥作用,例如抗皱,美白类成分,而另外一些成分,我们不希望它们透过皮肤而仅仅停留在皮肤表面发挥作用,例如下面要提到的防晒成分。

从目前的防晒成分研究的趋势来看,偏向于开发大分子防晒成分,例如tinosorb系列和mexoryl 系列,它们的分子量都大于500da,事实证明它们确实有着更好的安全度。下面这个表格就清楚显示,新开发的防晒成分普遍分子量高于500da,而经典防晒成分的分子量普遍在250da左右。

防晒成分对身体的影响


而这些经典防晒成分,如果进入血液循环,它们具备一定的生理活性,例如被研究得比较透彻,同时目前依然大规模使用的两个防晒成分,oxybenzone和octinoxate,就被认为有内分泌干扰的效果。

当然,如果擦个防晒霜就能让人内分泌失调,那么这些防晒就可以不用卖了,但是这个概念总会让人心慌慌,我们就来彻底的研究一下,防晒霜中的防晒成分,全身大面积涂抹,它们能有多少被吸收进入血液循环?

根据多个研究报告显示,擦在皮肤上的含有oxybenzone的产品,大概有10%的剂量可以穿透皮肤,最后通过尿液和粪便排泄,janjua的实验表明,连续4天在健康志愿者全身涂抹2mg/kg的产品,其中最高测出的血药浓度是238ng/ml,这个浓度是最大可以耐受的血药浓度(不产生毒性反应的剂量)的0.68%,也就是说,虽然它会吸收入血,但是目前认为这个剂量不足以对人体产生干扰。

另外一个成分就是octinoxate,实验预计全身涂抹含有10%的octinoxate产品,造成的全身循环量大约是0.96mg/kg每天,大约折算一下,它的吸收入血的比例是2%左右,这与造成生理干扰的剂量--450mg/kg差了500倍,同样的,这个剂量也不足以造成很大的问题。

所以关于吸收度的问题,我们暂时可以缓一口气,那么对于那些需要特殊关照的孕妇和婴幼儿来说,如果你想彻底断除环境雌激素的干扰,防晒霜里面的这两个防晒成分,可以留意一下,不过需要提醒的是,另外一些化工和塑料制品,或许比防晒霜的影响更为严重。

参考文献:

Jiang R, Roberts MS, Collins DM, et al. Absorption of sunscreens across human skin: an
evaluation of commercial products for children and adults. Br J Clin Pharmacol 1999; 48(4):
635–637.

Hayden CG, Roberts MS, Benson HA. Systemic absorption of sunscreen after topical
application. Lancet 1997; 350(9081):863–864.

Gustavsson Gonzalez H, Farbrot A, Larko¨ O. Percutaneous absorption of benzophenone-3, a
common component of topical sunscreens. Clin Exp Dermatol 2002; 27(8):691–694.

Gonzalez H, Farbrot A, Larko¨ O. Percutaneous absorption of the sunscreen benzophenone-3
after repeated whole-body applications, with and without ultraviolet irradiation. Br J Dermatol
2006; 154(2):337–340.


Janjua NR, Kongshoj B, Andersson AM, et al. Sunscreens in human plasma and urine after
repeated whole-body topical application. J Euro Acad Dermatol Venereol 2008; 22(4):456–461.

Tuchinda C, Lim HW, Osterwalder U, et al. Novel emerging sunscreen technologies. Dermatol
Clin 2006; 24(1):105–117.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