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变味的家长微信群,让人退留两难

(2015-09-28 12:50:28)
标签:

育儿

教育

杂谈

分类: 教育大道理和小案例

梦里江河的话:

不管微信群有多少弊端和麻烦,但加群总比不加群好得多吧。现在是个网络信息过剩的时代,同时也是个有效信息不足的时代。我在微信群活动时,于人于己方便起见,注重以下几点:

一是将每个群都设置为消息免打扰,每天有空时集中查看,并快速浏览;

二是一般不看无实质性标题也不写推荐理由的文章或视频,主要参考发帖者的声誉;

三是不轻易转发文章和视频,不转养生秘籍、心灵鸡汤和不靠谱新闻。尽可能注明转发理由或自己的看法,便于群友选择;

四是不发动群友去网站帮忙投票,一般也不帮陌生群友投票;

五是在生人较多的家长群里不谈个人生活琐事,不发旅游照片,不谈敏感的时政话题;

六是真诚热情及时地为群友提供有针对性或实质性的信息、看法和建议;

七是群友晒孩子成就或生活时,衷心表达祝贺和喜欢;

八是看到既风趣幽默又不算低俗的段子或图片,就转到微信群里;

九是不在群里抢红包(今年年初以来一直坚持着)。(补记:不过,2016年元旦以来,已经转变成经常发红包和偶尔抢红包的人了。逢年过节或者人逢喜事,发几个红包,还真是热闹好玩)

 

 

 

“变味”班级微信群   让人退留两难

文汇报   2015年09月23日星期三   ■本报记者 钱钰

 


  班级微信群最近屡遭“吐槽”,心机妈、集体“舔屏”、家务纷争,群里各种奇闻层出不穷,以致于患上“过度沟通”、“信息超载”的怪病。不少家长坦言,变了味的班级微信群,让人退留两难。记者调查发现,有学校已开始采用技术手段规避负面影响。
  


家务事搬进班级群,老师为难


  班级微信群里段子之多,简直是无奇不有!有些家长显然还没有掌握“群居时代”的生存法则,甚至把家务事也搬了进来,让老师哭笑不得。


  近日,某幼儿园大班群,天天妈(化名)向老师“投诉”,爷爷每天抢着接孩子,但不与老师沟通,也不帮老师传话,还包庇孩子,导致孩子近期在幼儿园表现不好,家长却一无所知。尽管自己多次与爷爷沟通,但他仍“一意孤行”,甚至与外婆打起了“夺娃大战”,每天早早地抢在外婆前来接人。天天妈请老师插手此事,务必等外婆来了才能放人,不要将孩子交给爷爷。


  “这种家庭矛盾也放到班级群来,真是让人哭笑不得。老师只能回复,不便插手你们的家务事,请与爷爷好好沟通协调。”群里有家长私底下议论说。
  
不随大流“舔屏” 担心太高冷


  幼儿园小班家长青青妈(化名)说,前几天,有妈妈在班级群发了一条微信,说孩子回家唱了一首幼儿园学的儿歌,真是太惊喜了,去幼儿园每天都带来很多惊喜,感谢老师。老师回了一个大拇指后,就引发了一波集体“舔屏”高潮,“我们小班的孩子都好棒啊”、“老师好辛苦啊”、“孩子回来后,总说幼儿园好玩”……“看着家长都去向老师献媚,我的内心其实也挺纠结的。我们工作也很忙,确实没有那么多情感需要抒发,但不随大流,又会显得过于高冷,不合群。”青青妈坦言。


  事实上,集体“舔屏”的后果常常是淹没了老师发布的重要信息。“这样的微信群生态显然不适合我,退吧,怕错过老师发布的重要信息。不退吧,呆在群里真心别扭。”青青妈无奈地说。
  
各校出招应对微信群“过度沟通”


  记者调查了解到,班级微信群生了各种“过度沟通”的怪病,有的学校也在出招积极应对。
  “微信群确实起到了信息互通的作用,有其积极的一面,但是有个别家长过于依赖微信,导致微信群承载了过多功能,甚至给家校沟通带来了负面影响。”武宁路小学校长孙纳新告诉记者,一个班级40个孩子,但班级微信群内成员可以多达200人,因为不少祖辈也加入了微信群,一个小小的担忧就可能会传染一片家长。


  因此,从今年新学期开始,武宁路小学启用了全新的App取代微信群,“在App中,老师掌握了主动权,既能达到家校沟通的作用,又避免老师参与到某些与学校事务无关的纷扰和是非中。”孙纳新说。


  除了用技术手段规避微信群的负面影响外,有些学校还与家长“约法三章”。“比如,老师发了通知,为避免重要信息被淹没,我们会请家长不用回复‘收到’二字。还有,老师下班后,没有特殊情况,家长不要再发咨询信息,要留给老师照顾家庭的时间。”黄浦区卢湾一中心小学校长吴蓉瑾表示,对于一些不适合发在班级群里的内容,老师也会婉言提醒,此外,充分发挥班级家委会委员作用。


  
专家观点   家校达成共识为微信群“减负”


  有传播学研究者认为,一定程度上,班级微信群属于组织传播,以老师为中心,兼具“一对多”(如老师发布通知),“一对一”(如老师回答个别家长提问)和“多对多”(家长们讨论话题)传播模式,本就容易形成信息超载,一些无意义的点赞更让信息冗余激增,最终不是提高而是降低了传播效率。
  既然是组织传播,效率提高离不开所有成员的合作。一是通知可单独发布(单独建通知群);二是个别性问题单独交流(一对一,不打扰他人),群主在信息传递中也可以适时对话题做一些引导;三是形成共识,家长不刷屏点赞,也不讨论无关话题,给家校群减负。
  “相比较传统的短信群发功能,微信群提供了多对多讨论的空间。家长群的成员,因为教育孩子的背景具有很强的接近性,会有很多相似的教育子女的压力和遭遇,容易互相吐槽‘取暖’,借群平台获取建议。从传播的角度上说,这是需要的。”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传播学系主任廖圣清教授说,在自媒体时代,用户可以生产内容,因此我们每个人更要思考自己的发言内容与群建立的目标究竟有多少关系,你可以适当发布娱乐内容调节气氛,但总基调还是要与原有建群目标一致。
  “当信息技术和智能手机普及后,家校沟通确实变得更加迅捷和便利,但同时也产生了不少棘手问题。”市教科院普教所家庭教育研究中心主任郁琴芳承担了一个新媒体环境下家校合作的市级课题,她说,网络工具不是万能的,它只能承担部分家校沟通的功能,它的优势就是及时传递信息,但也有弊端。老师整天被微信“绑架”确实会增加负担,而且网络沟通可能会词不达意,造成不必要的误解。因此,有些个别化指导还是需要面对面沟通。
  此外,她还建议,在互联网时代,教师也要加强自身的新媒体素养,家长们则需要有独立的思考和判断,把握分寸。“我们调查显示,不少老师尽管都是网络达人,但并不能深刻理解技术背后的含义。”郁琴芳说,比如,有老师不经考证就随意转发网上信息,这也是媒体素养不高的典型表现。

 

源地址:http://wenhui.news365.com.cn/html/2015-09/23/content_45.htm

 

 

 

 

 
微信班级群,老师为何不愿加?

日期:2015-09-15 作者:王蔚来源:新民晚报


 

  开学快一个月了,家长陆女士颇为郁闷。她的女儿刚升入预备班,有家长建议建个班级群,把班主任和主课老师拉进来方便交流,但遭到班主任的婉拒。而另一所初中的陈姓班主任直言,如今的班级群已变成不少家长的“秀场”和“吐槽地”,不愿参与其中。

 

  “这是典型的新媒体时代带来的班级管理的新问题。”上海市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中心主任吴增强说,作为自媒体平台的微信,有其两面性,是把双刃剑,就看家长和学校老师如何妥善和科学地利用它。

  

家长建群老师婉拒

 

  吴增强的这番话显然是有所指的。家长吴女士说,她儿子的小学班级建了个群,但班主任说什么也不入群,平时要发个通知,也只是发到朋友圈里,再由最先看到的家长复制粘贴到班级群里。打听下来,这位班主任给出的解释是,班级群是家长交流的平台,可以随意表达各种意见、建议甚至麻辣批评,如果有教师入群,对于一些比较尖锐刺耳的声音,是听好还是不听好?

 

  还有一位小学班主任丁老师说,现在的班级群真有些不堪其扰。原本,建群的初衷是方便班主任和各科老师发通知、布置回家作业、提醒家长要做好哪些检查督促工作等,但现在功能常常异化。比如,有的家长会不断晒出孩子报了什么补习班,有的家长会晒节假日里带孩子去哪里游玩,还有些全职妈妈会从早到晚兴致勃勃地交流不知从哪里扒来的所谓育儿经。甚至有些家长会“全天候”与教师交流,也不管老师是不是在上课,是不是已经夜深人静准备就寝休息了。“自从进入‘群居时代’,教师几乎模糊了工作时间与个人业余时间的界限,有时过个双休日,会有大半时间捧着手机在不断刷屏。”丁老师说。

  

要有群规把握边界

 

  浦东新区新世界实验小学校长袁若稼表示,班级群可以方便家校沟通,但群要有群的规则,不能强制规定教师必须“回答什么”“互动什么”,更不能限时限刻要求教师就某个问题给出答复或意见。而且,班级群里的群聊,也要考虑到教师的作息状态,既不能影响上课,也不能影响老师的业余休息和正常的家庭生活。

 

  据悉,本市西区某名校已规定,不提倡非班主任的任课教师进入班级群。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不想把微信群演变成学科辅导与咨询的另类“家教平台”。然而,此举在家长中也引起不同反响,有人认为“与情不合、与法无据”。对此,吴增强老师认为,在新媒体、新交流平台已经充斥和裹挟我们生活的今天,尤其要提防和减轻教师的职业倦怠,不能让教师始终处于“工作”状态之中,一天里、一周里,必须要有一段相对休闲的时间让教师享受平静的生活。即便建了班级群,班级的家委会不妨先商议一个“微信群的使用与管理办法”,把握好群聊的边界。其实,家校沟通、信息交流的平台有许多,微信只是其中之一,不能过度依赖微信群。

 

  首席记者 王蔚
 

http://xmwb.news365.com.cn/zh/201509/t20150915_2205890.html

 

 


班级微信群跑偏成“骚扰器”

2015-06-04   作者: 王元丹   来源: 新晚报   


 
  新晚报6月4日讯为方便同家长沟通,在很多学校,班主任会建一个家长微信群。但记者了解到,有些家长在微信群跑偏了。以下几个故事由班主任老师们给记者反馈,看看他们“最闹心”的是哪些类型吧。

 

  第1种  讨好刷屏型

  你把老师的重要通知都给淹了

  老师发条很重要的信息,很快被没用的闲聊给刷屏,重要信息都给淹没了,却又不好意思说家长。

  一位家长说,有时候孩子老师在群里才发表一个观点,有位家长立刻会冒出来给老师点赞,次次不落,还热情洋溢地夸赞老师说得好。一些家长私下交流,“这看得让人直起鸡皮疙瘩”。

 

  第2种  晒第一型

  你考虑下其他孩子的感受好吗?

  电视剧里“虎”妈“猫”爸的要强形象深入人心,现实里这样的“虎”妈“猫”爸并不少。

  一位班主任老师说,不知什么时候开始,她的班级家长群里流行把孩子完成作业发到群里,家长争分夺秒让孩子快写作业然后发到群里争第一。起初还好,其他家长表示羡慕,还讨教高效完成作业的方法,“第一名”家长开心地介绍经验。

  后来班级一位小女孩的家长私聊老师,说女儿哭着要搬到学校附近去住,一问原因:家住得远,回家再写作业,有的同学已经写完了,同学说,家长群里从来看不到她第一名完成过作业。

  老师也很为难:怎样既不打消孩子、家长的积极性,又得考虑其他孩子、家长的感受。

 

  第3种  群里吵架型

  这群气氛还能交流了吗?

  学校要开趣味运动会,三年级的孩子们卖力地练习,想为班级争光。文浩和佳明两位小男生,因为谁更擅长跳大绳吵了起来,随之动了手,结果文浩胳膊破了,佳明头部缝了3针。

  佳明伤得较重,佳明的家长觉得文浩的家长理应道歉慰问,可等到佳明快拆线了,也没等来道歉。于是佳明的家长把儿子受伤的照片发到家长群,还附带了一条留言,用词激烈:远离背后下黑手的孩子,遇到不懂事的家长身心痛苦,要教育孩子真诚厚道等。

  文浩家长一看,虽没点名,可是班级孩子都知道是谁,于是也激烈地回应。

 

  第4种:  集赞、投票、卖东西的

  真不想给你“面子”啊

  前段时间,微信朋友圈很流行集赞赢奖品。随后又吹起了投票“风”,孩子拍个艺术照,参加个特长班,家长都要拉票。最近中高考即将到来,求祝福的段子也多了。

  一位家长紧跟潮流,从集赞换礼品,再到为孩子拉票,全都发进了孩子的家长群。每天晚上让群里的家长汇报今天投了多少票,言语客气,很多家长碍于面子,不得不帮忙,但是私底下也在向老师抱怨这位家长的做法。

  一位初四的家长说,早上一位家长将一个程序发到群里为孩子中考“求祝福”,随后一上午时间,居然接到了一百多条微信提醒,全是家长群里求祝福。

  还有的家长做代购,面膜、保健品等发到群里,还说自己家孩子在吃,效果好,弄得老师家长很无语。

 

  第5种  炫富型

  请考虑一下想要“平等”的感觉

  刚入小学的一年级孩子,总是家长最多的牵挂。操心的不仅是学习,还有孩子能否拥有一个好人缘。有的家长替孩子行动起来,那就是给全班买零食。

  逐渐,这位家长的做法被普及,其他家长们纷纷效仿。今天这家买酸奶,明天那家买巧克力。起初只是在群里汇报种类,让家长别给孩子带重了。后来发展到买的什么品牌,从哪里带来的特产,都要提前发到群里让家长们围观。

  老师看出了苗头不对,考虑到孩子家庭条件不同,发展下去会形成攀比,于是谨慎措辞,表达了制止之意。可老师的善意却被家长一句话给噎了回来:“我们不差钱,班级1年的零食我家都可以承包了,不给别的家长添麻烦。”

 

  最后提示:

  孩子是很单纯的,家长们在群里别太复杂哦!

  请勿过度使用“家长群”。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