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里江河的话:
今年复旦上交两校在上海秋季招生超九成是要通过综合评价录取的了。这种模式将来有可能推广到北大清华等顶尖大学在北京的招生。
按招生计划的1.5倍选取填报该校志愿且高考分数最高的考生进行面试,入围面试的分数线只比纯按高考成绩录取的分数线低了几分而已,重新回归了“高考为王”的原则。但高考成绩只占综合评价的60%,500来分压缩到50多分的话,最高分和最低分也就只有几分之差,入围考生几乎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这时又变成“面试为王”了。面试成绩占综合评价的30%,复旦大学和上海交大完全可以利用面试成绩拒绝那些自己不想收的高分考生,这是招生录取中体现大学选材意愿的一大进步,但同时也考验着面试组织的周密性科学性和面试老师们的良心。
我不同意中国教育报这篇报道中的一些观点,并作了评注。
关注2015高考招生
根据高考成绩筛选面试资格
总成绩包括高考成绩、面试成绩和高中学业水平测试成绩
上海两高校试水综合评价录取
中国教育报
2015年06月27日 星期六
记者 董少校
6月26日发自上海
文科和理科分别比上海一本线高52分、74分,复旦大学今天公布了综合评价录取面试分数线。此前一天,上海交通大学也向考生开放面试资格查询。6月27日和28日,约1785名上海考生将参加两高校面试,争夺1190个录取名额。
今年上海在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首次开展综合评价录取改革试点,带来一种全新的招录方式:放在高考出分之后进行,根据高考成绩筛选面试资格,总成绩包括高考成绩、面试成绩和高中学业水平测试成绩……由于两所大学在上海高校的“第一方阵”地位,以及新招录方式与2017高考改革方案相衔接的特点,这项改革备受社会各界关注。
守住以统一高考成绩为基础的底线公平,深化录取的科学性
据了解,复旦和上海交大通过综合评价录取改革试点,分别在上海招收540人和650人。选拔方式为,高考出分以后,依据高考成绩按照招生计划1.5倍给予考生面试资格。面试后,根据高考成绩占60%、面试成绩占30%、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占10%,合成综合成绩,最终依据综合成绩,按招生计划择优录取。
复旦和上海交大整个综合评价录取操作流程基本相同,略有区别的是面试形式:前者为考生与专家一对一共五轮面试,后者为考生与专家一对多共两轮面试。
复旦大学校长助理、招办主任丁光宏认为,综合评价录取凸显了高考的权威性。一是确定面试人选,不是依据高校自己组织的笔试,而是以高考成绩为标准,取1:1.5的人数比例;二是在最终的录取环节,不是以高校面试作为主要依据,占主体部分的仍然是高考成绩。(梦里江河转载注:入围面试以后,高考成绩那块分数相差很小,决定录取的应是面试成绩,关键是看面试分数拉开多大档次了)
“以前我们组织过‘千分考’,考学生10门科目的200道题,不能说没有问题。与‘千分考’相比,高考的组织更加严密,更受社会认可。综合评价录取的做法体现了这种认识上的回归。”丁光宏说。
上海市教委副主任陆靖表示,推行综合评价录取改革试点的基本原则是,守住以统一高考成绩为基础的底线公平,深化录取的科学性。他说:“综合评价录取要招收的是综合素养高、发展潜力大、有一定特长、符合高校办学特色的学生,有别于自主招生要招的学科上有突出特长的学生,强化高考作用是公平的需要。”
与2017年上海高考方案衔接
丁光宏提到的“千分考”是复旦大学往年自主招生笔试的俗称。2006年起,复旦和上海交大实行“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验”,通过笔试和面试两轮测试的学生即获得预录取资格,高考成绩仅作为参考。由于两高校“自主选拔试验”在上海的招生量合计达千人规模,在高中和考生中有着风向标的意义。
有教育人士分析,复旦和上海交大推行9年的自主选拔试验,实际在2014年已告终结,过渡为今年的综合评价录取,招生人数、面试组织方式等保持一定延续性,举办时间、入围面试的方式、最后的录取依据等则完全改变。
陆靖提出,要在上海高考综合改革的大背景下,认识综合评价录取的意义,这可以看作是2017年高考的“预演”和“探路”。
上海2014年9月公布高考综合改革方案,提出从2017年开始推行基于“两依据一参考”的高校招生录取机制,即依据统一高考成绩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
上海市基础教育国际课程比较研究所所长唐盛昌认为,可以把复旦和上海交大的自主招生新方案,看作与2017年高考改革方案相衔接的过渡性方案。他认为,以前学业水平考试和高考录取没有硬挂钩,现在则纳入总分,“两依据”已经体现出来。
“复旦和上海交大的综合评价录取改革试点与‘两依据一参考’初步衔接,我们希望由此为2017年及以后的招生录取积累经验。”陆靖说。
把完整的3年还给高中学校
自主招生施行多年,在得到赞许的同时也受到非议,不少人认为自主招生加重考生应试负担,打乱了高中正常的教学计划。脱胎于自主招生的综合评价录取实行新办法,为普通高中教学变革释放了新信号。
上海市延安中学校长郭雄介绍,以往从12月开始到次年3月,高中特别是重点高中的大多数学生,忙着自主招生报名、考试、面试,对精力影响非常大,心神不定。班主任面临着很重的工作压力,比如一部分学生本来成绩比较好,感觉能够入围复旦或上海交大的自主招生,实际却没有进去,而名次靠后的同学却入围了,心里想不通,需要班主任开导。(梦里江河转载注:与外国优秀高中生相比,与国内申请出国的高中生相比,这点事还算得上事?)
复旦大学附属中学党委书记吴坚表示,以往高中3年被自主招生压缩成两年,学生的高三在自招备考、报名、笔试、面试中度过,前两年的教学进度非常赶,一些素质教育活动无奈被挤压侵占。“今年开始实行综合评价录取,据我了解,学生基本都在按序准备高考,不用提前花精力去准备自主招生。新政策把3年完整地还给了高中。”吴坚说。(梦里江河转载注:睁眼说瞎话吧!不管什么模式,那些学生都是高二就学完高中课程,从高二暑假开始忙备考的。按现在模式,上海优秀学生的应试压力要一直持续到6月下旬;按以前模式,上海优秀学生取得复旦上交两校自主招生资格就视高考为走过场了,真正能够利用高中最后几个月干些自己想干的事情)
有观察者认为,复旦和上海交大实行多年的自主选拔试验如今转变为综合评价录取,高中需要用一年乃至数年去适应。一位高中校长说:“以往很多学生通过自主招生后,过一本线即可以被两所名校录取。现在高考成绩过硬才有可能进入面试环节,学校和学生都必须调整思路,重新回到高考的轨道上。”
原地址: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15-06/27/content_438253.htm?div=-1
复旦大学“新千分考”浮出水面
本报记者 王烨捷 周凯
《中国青年报 》( 2015年06月29日 03
版)
曾经名噪一时的复旦大学“千分考”今年有了新花样。在2017年“新高考”试点上海,最负盛名的两所高校——复旦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今年被教育系统寄予厚望,它们成为上海新高考“综合评价录取”改革方案最先试点的两所高校。
这是复旦、上海交大第一次把对学生的破格录取放在高考之后。此前,复旦“千分考”的时间一般被定在每年的2月。而“千分考”的形式,就是“做题”外加面试,学生需要在3小时内完成200道选择题,凭“千分考”成绩进入面试。
中国青年报记者了解到,今年复旦、上海交大的综合评价录取,依然是“千分”。但“千分”的架构却与以往有着天壤之别——1000分中,60%来自学生的高考成绩,30%来自学校组织的面试成绩,10%来自学生的高中学业水平测试成绩。
新的做法,“综合”意味更加浓厚。
一个学生被5个教授一对一面试
6月28日傍晚,在结束两天的面试工作后,复旦大学校长助理、招办主任丁光宏接受了记者的专访。
据悉,今年共有4000多名学生报名参加复旦“千分考”,学校最终按照招生和入围1∶1.5的比例列出了入围名单,共有793名考生入围参加了复旦“千分考”。
今天的“千分考”与往年有所不同。丁光宏说,以往有复旦能力水平测试,是因为自主招生被放在高考之前,没有其他成绩能证明一个学生的文化水平。但今年,合理使用高考成绩,成为一件顺理成章的事。
“面试”环节,最考验公平、公正性。如何保证一名入围学生不能通过“打招呼”、“托关系”的方法进入复旦?丁光宏介绍,复旦大学教务处组织了400多名正教授参与面试工作。
这些教授,每天要抽签两次,上午一次,下午一次,来决定他们究竟面试哪些学生。学生们每5人一组,教授也是,每5个教授会面试5个学生。但在进入考场前,教授们不知道会面试谁,学生们不准碰手机,教授们的各种通讯工具则被全天“没收”。
每5个教授用在5名学生身上的时间,是150分钟。他们要先花上75分钟遍览学生的基本情况,包括他们的自述、入学申请、专业报考、高中奖状、高考成绩、学业水平成绩等。然后再与学生面谈,每个人都要与5名学生各谈话15分钟,共75分钟。
什么样的学生最被老师欣赏
每组5个教授的专业分布也被“扯”得很开,他们由一名医学教授,一名基础文科教授、一名社会科学教授、一名基础理科教授、一名工程技术科学教授组成。
考官李平(化名)告诉记者,他曾参加过五六次复旦大学的自主招生选拔,今年一天面试下来,比上一天课还累,特别紧张。有意思的是,他和另外4个并不相熟的其他学科教授,有着几乎一样的“看人标准”。
最令他欣赏的是两个男生。第一个与他交流时第一句话就说,“我在高中阶段就能读懂霍金的《时间简史》”。李平后来让其讲了一些要点。
“他有很强的目的性,我就是喜欢物理,特别喜欢。”李平说,5个面试官一致推荐这名学生进入“理论物理系”。
另一个男生爱“新闻”。他用辩证的观点介绍了自己如何看待崔永元与复旦生命科学院教授的争论。“这孩子不盲从别人观点,我很喜欢。”李平说。
李平介绍,今年接触的这批考生“很可爱”,尤其多才多艺。但同时,这些学生身上也有一个比较常见的弱点——浮躁,不扎实。“有的同学,分数很好,但讲起问题来结结巴巴,未来不一定能学好”。(梦里江河转载注:这样的学生也许只是心里紧张,未来不一定不能学好)
“面试”的一个好处是,能把性情纯真、具有学习潜力的学生挑选出来。有一个学生面试时告诉李平,自己高考时因为迟进考场影响了发挥,高考成绩较平时学业成绩低了很多。“他报名医科,家里有人从医,对医患矛盾看法很深入。虽然考分不高,但我觉得应该给个机会。”李平说。
繁荣的培训市场或将一蹶不振
繁荣的培训市场,一直依托复旦“千分考”等名校自主招生考试而生。但今年,培训市场的风光已经不再,因为从复旦、上海交大两校公布入围名单到正式考试,中间只隔了两天。由于是“面试”,培训的空间又小了很多。
丁光宏专门讲了校外培训的事。过去每一年,他都会就此向考生及社会公众传递这样一个信息——接受过培训的学生,培训肯定会害了你们。
他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复旦的考官们“从心底里反对”这种受过专门培训的学生,“我们有一本考官培训手册,我们也会培训考官,教他们如何‘反培训’”。
丁光宏说,被过多“雕琢”的孩子,并不是复旦需要的。
他介绍,面试官们提出的问题从来就没有“对错”之分,他只是通过问题来挖掘学生的能力。“这种能力一时培训不出来。比如教授给你说一大堆事情,叫你归纳,你怎么培训?”一种“套路”式的回答,反而会被教授一眼看穿,“与其临时培训,不如高中3年提升自己各方面能力”。
面试官林宜(化名)是一名医学专业教授,有着10年的面试经验。他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学生们会“猜题”很正常,但这种基于个人判断的“猜题”和集中套路式培训有很大不同,后者很容易被面试官看穿。“优秀学生不上培训班,也照样优秀;反之,能力不足的学生上10个班也没有用”。
源地址:http://zqb.cyol.com/html/2015-06/29/nw.D110000zgqnb_20150629_1-03.htm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