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省市小学生家庭教育调查及启示

标签:
情感 |
分类: 教育大道理和小案例 |
梦里江河的话:
中国教育报今天登出了这次调查报告的第三部分《父母的消极教育行为让男孩充满失败的体验:
男孩面临四重家庭教育困境》,我将三个部分一并转载于此。
四省市小学生家庭教育状态调查(上)
调查显示:多数家长忽视子女的兴趣和情绪
2014年11月13日 作者:张敬培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近日,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小学生家庭教育现状调查》课题组对北京、黑龙江、江西和山东四省市(每一省份选取不同行政级别的市、县)2万名家长和2万名小学生分别进行了家庭教育相关问题的调查。本次调查将家庭教育中的影响因素划分为显性因素(主要包括物质经济类有形的、可量化的投入)和隐性因素(包括家庭氛围、亲子关系和家庭文化娱乐行为等无形的、不易量化的,但会间接反作用于小学生学业的因素)。
调查结果反映出目前小学生家庭教育的一些新特点和新问题:
家长对子女优先关注现实性因素,对发展性因素的关注度较低
家长的教育关注点能直接反映其教育态度和期望。调查发现,家长现阶段最关心孩子的方面从高到低依次为:健康安全(65.95%)、习惯养成(55.47%)、日常学习(53.58%)、人际交往(37.89%)、自理能力(33.75%)、性格养成(28.09%)、兴趣爱好(19.47%)、情绪情感(11.93%)。综合来看,健康安全、日常学习都属于现实性因素,家长对这两项关注度较高,而除去习惯养成排在第二位之外,家长对于人际交往、自理能力、性格养成、兴趣爱好、情绪情感等关乎子女未来成长的发展性因素关注度较低。可见,家庭教育立足点仍旧将子女“成才”置于首位,而对子女“成人”这一教育的终极目标较为忽视。
学生减负并未减压,学习仍是家庭教育重中之重
近六成学生对学习感到不同程度的“累”,且该数据随年级增高而直线上升。家长方面,尽管有35.27%的家长认为子女学业负担较重,但仍将学习作为家庭教育的重点,超过81.50%的学生放学后仍有不同程度的(课外班或家长布置的)额外作业,亲子沟通中也有近五成家庭将学习作为主要话题。由此,子女学业成绩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家长对其的教育方式:成绩好的学生能获得更多自主权,亲子沟通更融洽;成绩较差的学生则受到更多的约束,其情绪情感需求也易被家长忽视。
成绩成为家长对自身和配偶评价的重要标尺
在家长的自我评价中,子女成绩优秀的家长认为自己在家庭教育方面做得“很好”的为34.91%,子女成绩较差的家长仅为5.12%;认为自己在家庭教育方面做得较差的家长中,子女成绩好的家长比例仅为2.96%,子女成绩差的家长则高达33.69%。在家长对配偶的评价中,子女成绩越好,家长对配偶的评价越高:子女成绩优秀的家长认为配偶非常合格的为37.59%,比子女成绩较差的学生家长高4.85%,反之亦然。可见,这种以“学习”为标尺的评价方式,无疑会影响家长在家庭教育方面的判断力和自信度,甚至引发夫妻矛盾。
“人机时间”过多,家庭文化娱乐氛围不足
小学生家长回家后主要的娱乐活动为“看电视、玩电脑或手机”的高达45.63%,“人机对话”大量挤占了亲子互动时间。与此同时,家庭文化娱乐活动则远远不足,“经常组织家庭娱乐活动”的家庭仅占17.92%。学生回家后几乎没有户外活动和阅读时间的比例分别为40.03%和17.81%,超过1小时的分别为14.44%和13.18%,且这一现象随学生年级升高有所加剧,对建立亲密的亲子关系和营造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围造成了不利影响。
母亲在家庭性教育中扮演重要角色,且女生比男生接受性教育更为充分
尽管当下社会对涉“性”话题有所开放,但家长对子女进行性教育时,“说什么”、“如何说”仍然存在观念和能力上的双重阻碍。调查显示,超过七成的家长曾对子女进行过不同程度的性教育,但内容多集中于性别教育和性器官卫生保健,对防范性骚扰、生命教育等较少涉及。而阻碍家庭性教育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家长的性教育能力不足(50.60%),对性教育的教授内容和方法均缺乏认知;另一方面则与态度保守有关(26.36%)。此外,家庭性教育还呈现出两大性别特点:一是母亲受教育程度相关度较高,在家庭性教育的作用比父亲更为重要;二是从接受性教育的广度和深度看,女生比男生得到家长重视的比例更高,尤其在“防范性骚扰”方面差异尤为明显。
(张敬培作者系该课题组负责人、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科技研发中心主任)
学前班课外班都没多大用
调查发现,近三成家庭感觉教育支出负担过重,逾五成家庭仅“刚好能承受”教育支出压力,课外班等显性学业支持投入过度,性价比较低。
学前班没给孩子带来任何学业优势
在“幼儿园小学化”被明令禁止后,出现在幼小衔接交叉路口的学前班,能否让孩子在小学低年级出现短暂的学业优势呢?本次调查中有高达八成的小学生入学前都上过学前班,但成绩优秀的小学生中,“没上过学前班”的比“上过学前班”的孩子多10.89%,在成绩较差的小学生中,上过学前班的比没上过的多大约10%左右。可见,学前班不仅不能帮助小学生在学习早期赢得任何学业优势,而且也不能对其小学阶段的学业产生积极作用。
显然,这种让孩子提前脱离幼儿园、过早小学化的学业支持,看似先行一步,实际意义不大。从某种程度上讲,反而因为使孩子过早接触学科知识,学习与之生理、心理发展特点不符合的过难学习内容而引发其挫败感,降低孩子学习的自信心和兴趣。访谈中还发现,家长们一致有“学前班毕竟不是正规小学教育”的想法,所以一开始就弱化了培养孩子良好学习意识和习惯的想法,自身也未能适应孩子角色的转变,不知如何进行学业辅导和支持。以上种种原因,都使上过学前班的孩子进入小学后,反而会有学业上的倦怠和松懈。
择校的效果令人失望
家长的择校动机源于对优质教育资源的追求,希望让子女享有更优质的教育资源,获得学业上的长足动力与支持。但是,择校到底能不能提高小学生学业水平?本次调查通过对比“择校生”和“就近入学”小学生的学业情况,发现择校生中成绩优秀的学生为29.95%,就近入学学生中成绩优秀的为28.48%,二者相差甚微;同样,在良好、中等和较差等其他学业水平中,二者的数据也较为接近。可见,择校并不能让成绩优秀或良好的小学生比例因此升高,并不能给家长带来期待中的效果。
课外班与课外作业并不能提升孩子的成绩
现今的教育市场上各种儿童兴趣班、补习班五花八门。访谈发现,家长给孩子报班的目的,无论是短期提高学习兴趣和能力,还是觉得对子女未来发展有好处,都对课外班抱有提升孩子学习成绩的期望。本次调查显示,近九成小学生都在上“班”。成绩优秀的学生中,有63.82%的参加了课外班;成绩较差的学生中,更有高达93.95%都参加了课外班。由此看来,学习成绩欠佳的小学生是报课外班的主力,而在课外班上耗费的大量金钱、精力和宝贵时间是否能扭转“学习成绩较差”现状,还需进一步关注。
课外班的作业能否促进小学生的学业表现呢?调查中表示有课外班作业的小学生高达81.50%。其中,79.08%成绩优秀的小学生和91.79%的成绩较差的学生每日都会有课外班作业。访谈中问及家长“作业对孩子成绩的提高有作用吗?”受访的10位家长中有7位觉得“作用有限”,有1位觉得“应该有作用”,另外2位表示“没感觉”。而这10位家长的子女却一致认为“不知道”、“说不清楚”。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额外作业时间与小学生学业水平之间并没有直接关系,更多的作业时间并不一定带来更好的学习成绩。
正如美国家庭作业问题专家威斯顿、奥斯古德和凯所说,学生家庭作业的时间与学习成绩呈曲线关系,即当作业时间达到最佳时间点时,学生成绩最好,一旦超过这个时间成绩会下降。库伯也曾指出,家庭作业时间所产生的效果与学生年龄密切相关,低年龄段(小学中低年级)孩子家庭作业时间与学习成绩的相关性几乎为零。由此看来,给孩子布置额外作业的效用确实有待斟酌。
总之,学前班教育、择校行为、课外班学习或者课外作业,这三项小学阶段最为常见的家庭教育行为,并不能换来小学生学习上的优势和理想的学业成就。可以说,此类投入性价比较低,不仅不能带来合理的收益,反而存在投入过度造成的负面效应,如孩子学习兴趣和自信心的减弱,重复学习带来的倦怠、注意力涣散等不良学习习惯,过度、过早学习让孩子身心俱疲,易产生厌学、逆反等不良心态等,这都会在基础教育阶段给个体带来难以预计、不可估量的消极影响。
《中国教育报》2014年11月13日第8版
http://jijiao.jyb.cn/sd/201411/t20141113_604004_1.html
四省市小学生家庭教育状态调查(中)
家庭对孩子的隐性学业支持因素更值得关注
家人共进晚餐 孩子学习更好
2014年11月23日 作者:楼晓悦徐璐赵凌云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第四版
调查结果显示:亲子关系、家庭活动和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等隐性学业支持因素亟待关注。
融洽的亲子关系是情感支持
早在上世纪20年代,哈佛大学心理学家梅奥教授就提出了“人际关系理论”,指出职工士气、生产积极性主要取决于社会心理因素,取决于职工与管理人员以及职工与职工之间是否有民主的氛围、融洽的关系,而物质环境、物质刺激只有次要意义。本次调查的结论,证明这一理论在家庭教育中也有重要作用。
成绩优秀的学生家庭更多采用协商、民主的亲子互动模式。数据显示,“会听取孩子意见”的家庭,子女成绩优秀的占39.11%,而子女成绩较差的比例仅为19.90%。面对教育分歧,父母选择“私下再协商”的家庭,其子女成绩优秀的比例高达76.10%,而成绩较差的学生家庭选择比例仅为11.98%。由此可见,在民主、友好的家庭中,学生能充分发挥自主性和能动性,信任感被学生内化为学习潜力和动力,运用于学习的自我管理中,继而促进学业水平的提高。
对孩子的鼓励和情感支持同等重要。调查中当问及小学生“你从哪儿感受到父母对你的爱”,选择“给我鼓励和支持”一项,成绩优秀的小学生比成绩较差的学生高出12.79个百分点。研究发现,常以物质手段作为激励和表达爱的方式,往往容易对子女造成误导,使他们将父母关爱简单化为物质的满足,此种满足容易掩盖、转移或者干扰小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需求。相反,鼓励和支持才是孩子内心持久的动力
家人间的情绪理解与反馈不容忽视。调查显示,家庭成员间对情绪的理解和反馈越好的家庭,其子女成绩优秀的比例越高。如当父母情绪不好时,“能感受到家人支持和关心”的家庭,其子女成绩优秀的比例最高,为74.12%,而冷漠、疏离的家庭中,如“不如不说,说了更闹心”和“说了他们也不能理解”,子女成绩优秀的比例仅为12.48%和5.41%。父母的消极心境会投射并传染子女,尤其对较为敏感的孩子来说,如果父母的情绪不一致,则孩子的心理调适就比较困难。久而久之会给子女造成巨大的心理负担,影响其学习效果。
本次调查还发现,家庭结构对小学生学业水平有显著影响。离异和再婚家庭中孩子成绩优秀的比例大大降低;而在成绩较差的小学生中,单亲和再婚家庭又占了相对较高比例。除了家庭结构,家长对配偶的满意度、家庭矛盾或争吵的顺利化解、亲子沟通中除了学习还有更为丰富的沟通话题、理解性和支持性的亲子沟通模式等,都与小学生成绩优秀的比例呈现明显的正相关性,反之亦然。
丰富的家庭活动是智力支持
数据显示,“阅读型”家庭子女成绩优秀的比例更高。闲暇时父母经常“读书看报”的家庭中,其子女成绩优秀的比例为31.31%,高于“看电视、玩电脑、手机”(27.43%)、“朋友聚会、打牌娱乐”(24.90%)等家庭。调查还发现,学业水平较高的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时间也相对更多。由此看来,为孩子创设良好的“阅读型”家庭氛围对小学生学业成长的意义不言而喻。
有意思的是,“爸爸经常和孩子做的事”对小学生的学业水平影响明显。在成绩优秀的小学生中,爸爸能经常和孩子“一起玩智力游戏(如下棋,迷宫、数字猜谜等)”的占比最高,为58.23%,其他选项依次为“打闹玩耍”(56.54%),“一起运动”(48.42%),“一起聊天谈心”(41.14%),“一起尝试新事物”(40.83%),“一起修理东西”(22.65%),“讨论军事、科技、政治、历史等话题”(18.86%),“共同保守一个秘密”(13.9%)。
小学生学业水平与家庭组织娱乐活动的频率密切相关,家庭组织娱乐活动的频率越高,小学生成绩优秀的比例也越高。数据显示,选择“从不”、“偶尔”和“经常”组织家庭娱乐活动的家庭,成绩优秀的小学生比例分别为17.74%、27.35%和39.19%。
进一步对每周家庭成员共进晚餐的情况进行调查时发现,成绩优秀的学生家庭,“几乎每天”和“每周2-3次”家人共进晚餐的比例均高于成绩较差的学生家庭。
自我管理能力是能力支持
访谈中,对“良好习惯”最多的解释是“预习、复习”,可见现实中家长的眼光过度盯在与学习相关的习惯和行为上,而忽略了培养生活行为习惯才是促进小学生学业成绩的出发点和着力点。
自主管理能力高的小学生学业水平也更高。数据显示,当问及小学生“兴趣班是怎么选的”,能表达自己喜好愿望、独立做出选择的小学生(“我自己选的”)和能与父母商讨听取父母意见的小学生(“父母和我商量的”),成绩优秀的比例相对“同学上,我也上”、“父母决定的”的比例高两倍;在成绩优秀的小学生中,随自主管理零花钱能力的提高,其学业优秀的比例也直线上升。53.30%学业水平较优秀的学生会将零花钱“攒起来,有计划地花”,比成绩较差的小学生高17.97%;相反,随心所欲,给多少花多少的学生中,成绩较差的为13.91%,学业水平较优秀的仅为3.12%。
自理能力强的小学生学习能力也强。当问及“孩子分内的事情总让您帮忙,您会怎么办”时,在成绩优秀的小学生中,“要求孩子自己的事自己做”的比例最高,为43.11%,“有求必应”的比例最低为2.12%。在孩子专门负责一两项家务活的家庭里,孩子成绩优秀的比例也相对较高。这样看来,并非把所有的时间都留给孩子学习和休息才是明智的选择。那些认为“只要学习好,做不做家务都行”的家庭中,子女成绩优秀的比例为3.17%,而持有“孩子应该做些家务”观点的家庭中,此比例为86.92%,两者相差悬殊。
英国著名教育家洛克曾说:“一切教育都归结为养成儿童良好的生活习惯。”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则直截了当地提出“教育就是要养成良好习惯”。由此可见,要培养小学生优秀的学习品质,首先要从培养良好的习惯开始。
然而,本次访谈中,几乎全部父母都表现出对孩子学习的过度关注,而对于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只是“口头上认可”,实际中却处于放任自流状态。本次调查的大量数据和分析结论,希望给那些过度关注学习成绩的父母一个提醒,引发他们认真反思家庭教育中过于功利化的问题。
四省市小学生家庭教育状态调查(下)
父母的消极教育行为让男孩充满失败的体验
男孩面临四重家庭教育困境
中国教育报
男孩在生活中缺少父亲的陪伴,不善表达情感,内在特点不适应现行教育方式,成长需求不被父母了解,潜质发挥受到限制,面临更多困境。(制图周子涵)
- 2014-11-30 15:20:28
- 2014-11-25 17:28:28
- 2014-11-20 20:51:28
- 2014-10-30 18:36:28
- 2014-09-25 12:50:28
- 2014-08-17 07:56:28
- 2014-06-02 15:39:28
- 2013-07-09 19:16:36
- 2013-06-13 18:18:28
- 2012-05-01 17:08: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