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人大附中学生自办校刊的改造和成长

(2014-07-01 08:55:28)
标签:

育儿

分类: 人大附中学生故事会

梦里江河的话:

人大附中学生自办校刊《无疆》竟然一期能卖1000多本了,真了不起。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校刊管理团队每年一换,希望后来者继续努力,越办越好。

人大附中学生自办校刊的改造和成长

校刊的涅槃——《无疆》

 

2013年五月,在人大附中上高一的宗毅遥远赴深圳参加了由深圳中学举办的“国际先锋中学生圆桌会议”。她去的第一件事不是参加会议,而是向圳中学的学生要了一本《涅槃周刊》。

 

《涅槃周刊》是由深圳中学的学生独立创办的非营利性综合刊物。这本杂志一经问世就引起广泛关注,杂志内容大胆尖锐:抨击校长、讨论“体育中考”、“围观”大运会,以一个公民的身份自居,观察和发声。

 

在一睹《涅槃周刊》的真容之后,宗毅遥深受触动,她的感受是“虽然他们未必能说得很有深度,但至少敢把身边的事一件件说出来。”她觉得自己可以改变点什么,时任附中校刊《无疆》首席美编兼记者的她唯一想到能“下手”的就是杂志。随后,她言语激动地向同行的团委老师刘炜表达了对杂志改革的想法,希望风格可以变得更为辛辣大胆。刘炜翻阅了《涅槃周刊》之后倒显得有些不以为然,“为什么他们敢说,你们却不敢说?”

 

回京之后,宗毅遥首先将自己的想法付诸于采访报道中。2013年12月,在北京中学生刊物联盟年度峰会上,多家京城中学刊物参与了评比,《无疆》和北师大附中的一本杂志并列年度最佳。

 

十月末,宗毅遥成为《无疆》新一任主编。在她主导的一轮改革之后,《无疆》有了鲜明特色,深度报道身边人物和新闻。第三期杂志印刷了1600册,杂志在校园里热销,短短几个月时间,库存仅剩几十册。

 

“多数学校的校刊在本校都遭遇冷场,除了人大附中。”十一学校《瞰十一》杂志主编许志伟感慨道。

 

 

改革的原点
 

事实上,早在这之前,校刊的改革就已拉开序幕。人大附中的校刊原名为《成长宣言》,这是一本2002年办刊的杂志,多年以来,这本杂志在校园里始终有着不错的口碑。

 

“我初中的时候一直在看这本杂志,当时很喜欢杂志的排版。”因为《成长宣言》,宗毅遥暗下决心要练好自己的排版技术。

 

然而2011年之后,《成长宣言》出现了问题,销量逐年下降,编辑部也开始人浮于事,甚至出现了一年也没做出一本杂志的情况。《成长宣言》似乎走到了悬崖边上,时任校刊主编的董姝辰和编辑部的高层商议决定策动一次改革。首先,他们将刊名改为《无疆》。新版校刊在第二页的一段话阐释了刊名的含义“无疆,即广博;一曰眼光无疆……;二曰胸怀无疆……;三曰思绪无疆……此所谓无疆。”

 

刘炜认为刊名是否更换无关痛痒,但杂志一定要在外观上改头换面。“我希望这本杂志放在报刊亭里不会让人一眼看出来这是一本校园杂志。”其次,在他看来,一定要有自己的独立视角。在媒体多元化的当下,事实已然很难做到吸引眼球,唯有带着观点看问题才有立锥之地。同时,刘炜希望新版校刊能将文学性降下去,多一点深度报道,因为人大附中已经有其他两本文学性的刊物。

 

董姝辰将《无疆》栏目重新划分和命名,将栏目分为五块:《聚焦》报道校园新闻;《定义》深入挖掘校园里的人物,寻找他们身上的故事;《笔锋》汇聚学生的文学作品;《杂谈》放置各类评论和笑话;《尾声》则分享编辑部的日常花絮。

 

在宗毅遥看来,过去校刊对于校园新闻的报道仅仅是浮在表面。“好像给大家乐呵一下就完事了。”而改版之后的校刊加大了对人物和事件深层报道的力度,这恰恰也是刊物最终在“中学生刊物联盟年度峰会上”问鼎的重要因素。

 

在去深圳之前的一个月,宗毅遥还赴日本参与了一个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开展的学生活动。活动的主题是关于可持续发展。宗毅遥和老师同学一起完成了一个关于教育工程的课题。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她了解到很多同龄孩子的际遇和经历:有一个在上海读书的女孩因为户籍原因;有一群广州的少年,为了保护鲨鱼在街头举办行为艺术。

 

对于至始至终生活在熟悉的象牙塔里的她而言,搜集资料的过程可谓开启了她和这个真实世界之间的大门。这次活动之后,她开始真正留心和关注身边的以及自己所处的社会。《无疆》恰在此时成了她改变自己的方式。

 

 

“尺度一直在那儿放着,就看你能做什么”
 

从深圳中学回来之后,宗毅遥马上做了一个关于人大附中“研究性学习”的采访。“研究性学习”是人大附中高二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学生需要在各门科目上寻找一个自己感兴趣的话题,通过各种方式研究方式,最后形成一份学术性论文。这项通常只在高校中出现的工作对于高中生而言具备一定的挑战性。

 

当时还是高一的宗毅遥尚未接触到这门课程,她只能去求教高年级的学生。她向老师、同学多方求证,搜集了多方对“研学“的观点。而在这个过程中,有一部分学生表达了对“研究性学习”的负面看法。有学生认为“研学”在多种因素的作用下已经失去了本身的自由,最终会导向分数至上的结果,还有论文答辩太过于形式主义。

 

宗毅遥最终将这个观点加入到自己的稿件中,出于对“敏感度”的疑惑,董姝辰看到之后将这一情况反映给了刘炜,刘炜给这些孩子下了一剂定心丸。“只要你们认为是合理的批评,有理有据,都可以提出来。”事实上刘炜希望学生能把学校的问题认真地呈现出来,而不仅仅是茶余饭后的牢骚。

 

在完成了“研学”的采访之后,宗毅遥对身边的问题更为“较真”起来。几个月前,《无疆》团队将一张海报张贴在学校食堂的墙壁上,结果一段时间之后却发现海报被撕了。事后经过了解才知道学校要粉刷食堂墙壁,需要移除海报,但学校并未预先贴出告示通知,这让宗毅遥很不满。她将这件事前后梳理了一遍写了一封提案给学生理事会。但最终这事并没有得到良好的解决。

 

两个月后,宗毅遥正式担任《无疆》的主编,这一次她将焦点集中于学生会换届选举,在这期专题中,新老学生会主席和多位学生会成员表达了对学生会及学校在制度层面的一些问题和看法,包括向学校递交的一些提案迟迟未得到受理和解决。《无疆》已然间接成了学生与学校对话的阵地。

 

“所谓批评,都要从内心的道义出发。任何批评都应该是善意的,而不是为了批评而批评。”在刘炜看来,什么该说取决于内心的良知和价值取向,而与“大胆”无关。

 

但刘炜认为新版校刊关注的事件还是比较“大”,还可以从更小更细的点切入“一个校园里不可能只有这些大事,校园里的老师、学生、保安来自五湖四海,他们身上的故事都可以被挖掘。”

 

     《无疆》首席记者吴京乔对于团委老师的支持态度显得很欣喜,“看来校刊的河蟹底线要放宽了。” 而在经历了半年的主编生涯之后,宗毅遥显得很淡然,“可能尺度一直就很宽,只是以前我们以前没有这么做罢了。”

 

记者走访了多家京城顶尖中学,不少学校的学生都反映该校对校刊的“审查”比较严格。身为团委老师,每一次新版的杂志问世之后,刘炜都会对内容有一个最后的把关,但他拒绝用“审查”这个词,“审查这个词太让人难过了。”他认为“审查”本身就有违于办校刊的目的。“我们办校刊就是为了让学生有一个能用自己的视角去说话的天地,不管这个天地有多大。教育是为了解放人的个性,而非束缚它。”

 

当然,刘炜会检查是否有一些观点过于偏激,对于人物的报道过于情绪化。而自从校刊改版为《无疆》之后,刘炜基本没有发现这个问题。一旦发现有一些不能刊登的部分,刘炜也会有理有据地和孩子们说明缘由。

 

《无疆》团队和刘炜之间已然建立起了充分的信任,因为时间紧迫,上一期杂志从排版完到印刷只有一点点时间,宗毅遥将样刊放在刘炜的办公桌上,刘炜几乎没有审就通过了。直到印刷出来之后,刘炜才告诉宗毅遥稿件中一个老师的职称描述有误,只需要下次留意。

 

“学生犯错不要紧,最重要的是在他内心植入自省和自觉的意识,不是让他们觉得是否会被审查,而是让他们在内心懂得分辨是非对错。”刘炜说。

 


来自:无名文化的博客    2014-06-30 09:28:45

源地址:http://blog.sina.com.cn/s/blog_8e08f68d0102uwcm.htm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