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往事:怎么靠狗屎运申请到奖学金留学的
(2014-05-29 12:50:28)
标签:
教育 |
分类: 大学生活和职场生涯 |
梦里江河的话:
这是《【原创】我是怎么靠狗屎运上北大的》的续篇,网友阅后留言,呼吁他赶紧再写一篇《我是怎么靠狗屎运创业成功的》。
【原创】我是怎么靠狗屎运申请到奖学金留学的
作者:吴俊玮
之前随手写了一篇关于自己当年依靠运气上北大的文章,没想到有这么火,也有很多新朋友加我好友,甚至有朋友给我留言问我是否还有其他的狗屎运经历,答案是“是的”,早晨起来处理完这边的一些事务后,恰好有些空余时间,于是想把自己后来依靠狗屎运拿到国外大学奖学金的事情写一下,给大家增加一些茶余饭后的谈资,见笑了(另外,请大家注意,我上一篇文章没有任何要贬低生科的意思,我个人不喜欢这个专业是我个人的事儿,请不要以讹传讹伤害其他院系的感情,谢谢!如同本文最后,我可能也会表明我最终没有读博是很幸运的事儿,不代表我就鄙视博士之类的,举个例子,我出来创业的路上,结识过一位广东籍博士,身家数个亿,非常潇洒有风度而且儒雅,在大中华地区多地都有房产等,所以很多东西不可一概而论,仅仅是个人适合不适合的问题):
凭借张哥的“上帝之手”让我拿到北大录取之后,我03年9月到北大去报到了。我一直觉得张哥为我诠释了什么叫做“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他宁愿自己不拿北大保送名额也要保送我,舍己为人的精神实在可嘉,我甚至觉得我能够达到北大的门槛全靠张哥的双手把我举起来的,最后也因为这一点,连主也要保佑他高考考上清华大学经管专业,之后他顺利在UCLA读了博士,据说已经结婚了,这也演绎了“好人终有好报”的道理。
话分两头,到北大之后,才听说有个说法是,所谓的保送生基本上都是学习能力比较差的,按照我在心理学系03本的男生中的经验,应该说这个说法是正确的。我们班男生16人内,算我在内的保送生有3人,但是其他2人据说最后都没能拿到本科学位,此乃后话。
我在北大,从成绩方面,一直混的不如意,四年的GPA基本上是一条“单调减”的曲线,所谓的最高点出现在大一的下学期,当时的GPA也不到3.4(这个是03级的算法,听说后来算法有变化),最低点大概在大三上学期末的时候,不到3,最后毕业后的总GPA大概是不到3.0。至于Ranking的变化,我不是太清楚,早期查过一次,是Ranking=50%,然后到大四上需要保研的时候,班主任李同归老师那边的数据,大概我是Ranking=70%。
如果说唯一有什么小亮点的话,无非是在北大的时候在一些球类社团混得还可以,倒不是说我有任何的领导能力,而是可能天生比较适合球类的运动,各种球玩的不错,然后女生缘相对来说比较好。但靠女生的人气能让你拿到offer吗?显然不能,因此这些始终还是让人难以走出Ranking十分靠后的阴影,所以大学几年凡是提到学习和成绩的事儿,就非常难弄。
后来毕业多年我和心理系的朋友聊天的时候,感觉心理系的教育导向很成问题,刚进去就告诉你前面1/3优秀的人能够出国,中间那部分可以保研,最后1/3的人只能去找工作。也就是说你刚踏入哲学楼大门,他们就给你灌输这个思想,当时20岁不到的小青年懂个屁啊,以为老师说的都是好的,于是大家纷纷努力学习之类的。我当时曾经想过学这些他妈的什么中枢神经解剖干什么(这些东西我现在啥都不记得了),我又不做神经科医生,不过看到周围的人学得不亦乐乎,于是偶尔还模仿一下几个学霸学自习室自习,不过每次到后面又开始玩手机了,真是煎熬!
大概到04年9月,也就是YTHT关闭的那时候,我们去军训(哦,对了,说到军训,当年02级电子系那个打教官事件就是我们那个营地发生的,我那时其实挺后悔的,后悔的是我这拥有丰富斗殴经验的人居然当时没有任何表现的机会!)。当时我还不太了解为啥留学美国还得考2个考试(i.e.
大概在大三开始的时候,我认真思考过一下是否还继续出国的路,当时想想就打算放弃了,因为GPA那时候已经一直下降,有时感觉能顺利毕业都阿弥陀佛了。不料有一天在BBS的心理学系版上看到一篇文章,是我们班一位同学(后来好像是保研最后留本校读博士了)写的,大概意思就是说:大二下以来,看到班上很多同学进进出出实验室,让自己十分担心,他文章中举了一个例子:听他说,在我们班女生之中有一对闺蜜,互相之间关系多么多么好,然而其中一个人悄悄去了实验室之类的,却不给另一个说又被另一个发现了等等,于是关系破裂还是怎么样的,足见当时班上的人心惶惶。我当时读这个文章读到这里,还觉得很有意思,因为压根我连啥是实验室都不知道!不过这个文章的华彩段在最后的部分,这个同学写到最后,表示虽然班上有这么多强人,但是还有我啊,Kyo啊,刘俊啊等几个人每天喜欢玩游戏,可以给他垫底,让他找到了一丝安慰。
我欣赏了这个文章之后,傍晚Kyo回到宿舍我说我给你看个好东西,十分有趣。Kyo看了之后,怒不可遏,是可忍孰不可忍!我们成绩不好可以,但是被鄙视被人当成笑料就不行了。当即我们决定,三兄弟共同进入实验室。不过,这有雄心是好的,但是现实依然很骨感,该进入哪个实验室呢?之后一天我们出去找个地方坐下,我说,我的看法是找一个评价比较高导师比较nice的,筛选了半天,发现苏老师的动物房还不错,我们班也有不少人去,人一多,我们进去就不显眼了,就好混了!不过Kyo之后不知道怎么莫名其妙地在某个小临床实验室混了几个星期,最后还是出来来动物房了。
此外,我和Kyo商议,既然我们在班上被这么看不起,我们应该找找自信,思考了一下,发现我们虽然学习不行但是我们身材行,恰巧BBS上dywzc同学(这兄弟今年5月结婚了,3月还问我去不去丹阳参加婚礼,我实在是抽不出时间啊!)给我们在parttime_job版找了一个招兼职男模的甚么工作,我和Kyo按照说的地点就去了。之后,和想象的完全不同,差点挨一顿黑打,还好我们够机灵,全身而退了,走之前还不忘在人家楼下尿尿了一番。多年后我想起这件事,我怀疑我们应该是误入了传销窝点,Kyo回来之后还在BBS发帖揭露了这个地方,告诫大家别去上当,于是后来我们再也不敢乱去应聘男模了。
大三上学期开始后,我又去报名了06年的6G,还有最后一次老T,在2006年8月考(这报名我是托我在成都的朋友报的,最后考点是在四川某大学,好像是川大),然后规划了一下,既然要再战斗一次GRE,那么大三下不能选太多课程,大三上就多选几个吧。谁知道,人算不如天算,真尼玛的屋漏偏逢连夜雨!大三上有几门课,我估计我这辈子都不会懂的,甚么认知心理学啊,生理心理学啊,等等,不但不懂,而且学分还非常的高,因此在成绩里边的权重十分大。尤其恶心的东西在于,在这个学期开始,学校开始实施一个什么所谓的“正态分布”的东西,就是一种扩大的马太效应,我们这种小弱只能成为鱼肉的份。
这个学期我印象很深有一门SPSS课,甘老师讲的,我实在是无法适应她这个上课的风格,整个课楞是从来没听懂过-当时还真没想过就在那1年多之后我到了新加坡居然做了SPSS的TA,还被一个混血小女生表白过,此乃后话。这个学期真是个噩梦,我就记得我单学期GPA连个2.5都不到,不过好歹们虽然多门功课60多分,但是没有挂科。刘俊和Kyo同学就没这么幸运了,好像整了几个40多分的,不过重修的时候,刘俊告诉我,幸好现在重修不交费了,否则可伤不起啊!
实验室方面,后来实话说,我们几个人在苏老师实验室虽然呆了近一年多,但是基本上都属于垃圾时间。别人讲文献我们听不懂,我们讲的文献我们看不懂,最后无论如何苏老师还是帮我出了推荐信,我依然非常的感谢!对于动物房,虽然时间比较长,但是我的记忆并不多,无非就是当时常常是周三晚上的组会,当时有几个姑娘叫我去风雷社,不过好像风雷社的训练时间当时也是那个点,于是我为了表明自己是要为前途而奋斗的,只好待在实验室混时间。
动物房在北大北部,比较阴森。那个学期我们很迷《网球王子》,里边有一个叫做桃城的,有一天我们三人走到那里就在讨论这个桃的发音,momo,此时有一女从我们那走过,听到我们老在说momo,于是赶紧快步逃离,我一开始很惊奇,后来反应过来八成人家把我们几个人当流氓了。不过这不是高潮,高潮是我们走到实验室的时候,发现刚才那个看到背影的女人,正是实验室某师姐!
说到看不懂文献,这是我们几个人的家常便饭,可惜苏老师要叫我们做presentation,这两个人,一个老去谈恋爱,一个老去玩游戏,只有我每次组会都过去磨时间,说得难听点就是混个脸熟,以后找老师能要到推荐信。某一次好不容易我做了个PPT,上去的时候不知道该讲啥,文献是英文的,我照搬了一些英文上去,讲的时候又不认识英文,只好被叫重做,不过说可以我们三个人一起做。唉,现在想起来真是丢脸,我,Kyo,刘俊三人加起来才当人家一个人!
之后,我翻译文献,刘俊做PPT,Kyo去讲解,我印象很深的是,那次的PPT的背景是绿色的竹子花纹,有熊猫的图片的。Kyo好不容易讲完的时候,我们都知道讲得很烂,但是实验室的各位还是鼓掌,我觉得还是挺感动的。
大三上混完之后,到寒假,发现当学期GPA只有2.4的样子,Overall
这个学期花了很多时间去准备GRE,因为课很少,所以有时候整个下午都在老三教(我2012年回北大的时候,已经拆除了)。我记得某一次下一个大暴雨,我又没带伞,只好硬着头皮走回去。走到澡堂的时候,发现有2个女生在那对我指指点点的,好像隐约听到说“你看那个人多傻逼,淋成落汤鸡了!”6G成绩出来之后,令人意想不到的结果有了,我苦苦准备了一年,总分提高了10分,即350 800 4,这玩意儿真不是我能搞定的!Verbal居然还少了20分!
此时能怎么办呢?死马当成活马医呗!反正我基本上没见过哪个申请心理学的GRE在1250下的,还敢去拿offer的,我这更有意思了,1200都不到。反正是无法再考任何GRE了,那个时候连10G都报不上,我也没任何办法了。八月回成都考过TOEFL,最后一次纸考,唯一一点安慰是总算有了600分,呃,其实刚好是600 5。
九月回到学校该开始准备申请了,这一头听他们说也要慢慢开始准备找老师做甚么毕业论文一类的。不过从那一年开始,据说心理学系规定一个老师只能带四个本科生做论文,说是什么保证质量之类的。我算了一下,在苏老师实验室:小姑娘,黑妹,狐臭男,水睾丸,痔疮,这五个人都可以把我们三个人爆出翔,怎么着我们也排不进前四名了吧!所以在这个实验室做事儿,没戏!我和他俩说,既然这样,我们不如另谋高就吧。
因为当年上过李同归老师的叫做甚么“爱的心理学”,觉得他脾气还不错,应该不会太凶,加上他也是我们班主任,我和刘俊说要不我们就去李老师这里,刘俊同意了。Kyo作为当年心理学系第一型男,自然要找个明星老师,于是他后来去了张智勇那里。【注】这里已经为未来的狗屎运埋下了伏笔,只是我当时完全不知道。
我们去到了李老师这里之后,才发现这里的环境相比苏老师的实验室真的很寒碜,作为full
应该说,虽然李老师这边设施简陋,但是我们实际做事情的次数多了很多,就好像Diego
申请的话,反正在大四上学期也在进行中,不过想想当初自己真是脸皮厚,这种狗屎的GPA和GRE,除了一年的实验室酱油,还敢申请PhD,脑子真的太有问题了。当然,同时也就放弃了保研的资格,当时李老师那边可以查ranking的时候,我大概是班上第21名,那时候我们班仅存的人数只有30人左右,所以文章开头那个70%是这么算出来的。
总算这个寒假回了一次四川,不过没呆几天。到学校之后,陆续地,同学们都有offers了,对我呢?名义上跟人说是在等待,其实我自己都知道这不过是在无聊地拖时间。后来回想起,当时自己心理素质太好了,不保研,不找工作,等一个永远不会到来的、自己都觉得幻灭的offer,我们班敢这么玩儿倒也只有我了吧!到了4·15的时候,很自然,我依然没有任何offer,连个甚么叫做Portland
大概也是在这个时候,我看到我们班的耶鲁哥(如果不是他当年对张姐的下跪,我相信他今天依然是我心中的男神,没有之一!)发了一篇文章在心理学系版,说是03级这次申请十分顺利,每个人都有offer。我去,这真是奇了怪了,明明我仔细看了我的电邮,不是拒信就是AD,怎么到你这里就每个人都有offer了?于是我把他的帖子从头到尾细细看过,哦,你妈的!原来在你们这群高材生心中我连个“申请者”都不算啊!这帖子的意思是说,除了WJW同学之外,所有的心理学系03级本科的申请者,每个人都有offer!
当然,也没办法了!毕竟已经07年4月了,我这又放弃了保研资格(根据后来的情况来看,我那个GPA保研还是问题不大,水睾丸的GPA比我低一些,但是依然保研了,不过貌似他在处理和老师的关系上比我弄得好,我本科的时候就是太屌了,太他妈的屌了!),又没准备工作(到第二年四月了,你还指望什么工作机会?连人家刘俊都早签约唐山港几个月了!),也没有offer,成了真正的三无人员了。
我记得当时,班长找大家填写去向的时候,我潇洒地写了一个“N/A”。不过潇洒归潇洒,毕业论文还是要做的。我记得在07年3月的时候,在李老师实验室有过一个组会,我讲我的初稿的时候,连那个什么探索性和验证性因子分析我都分不清楚,唉,当时的学术素养可见有多差!
由于我和刘俊的论文是属于一个和清华大学土木水利学院的合作项目的一部分,因此大四下的时候我们俩主要负责和清华方面的对接,该学院当时还邀请我们参观了他们的一个像大工厂一样的大型实验室,我们感觉十分震撼。
不料,到五月初,刘俊忽然病倒了。我当时在外头,收到他的短信,说他住院了,我匆忙赶往北医三院,同时告诉李老师这事儿,并通知Kyo赶紧过来。刘俊几天内数次开刀,他父亲也从湖北老家连夜赶来。有一天我买了很多东西去探望刘俊,正巧碰到他父亲,他父亲含泪抓住我的手的场景我一直不能忘记。
可惜祸不单行,我正抱怨Kyo怎么不来的时候,原来Kyo的女友又出事儿了,那段时间真是糟糕透了。安顿下来之后,Kyo说他听说张智勇老师那边经常有一些企业的客户做心理学研究的,既然我现在是班上唯一的三无人员,要不要试试问问张老师能否有啥介绍的。我于是尝试着给张老师发了个信,毕竟从来没怎联系过的人。
没想到张老师的回信很热情,恰好这里有一个叫做“日本电通”的广告公司,负责人是我们心理系92级的一个刘师兄,正想招一个当年毕业的师弟。于是当时我连一套正装都没有,拿了一个口袋装上Kyo的正装和皮鞋,穿着拖鞋短裤就坐地铁去面试了,走到人楼下才换的衣服。那年北京地铁只有三条线,所以先要公交到五道口转13号线,去到东四十条的富华大厦。
面试之后,刘师兄人很好,之后又面了一次,是一个日本的女士,基本上没啥问题了。不出意外的话,之后很快就可以进入试用期。没过一两天,和Kyo及其女友在一起的时候,听到Kyo的女友抱怨说他现在的工作找得不太好(他当时那个女友是04级的,所以并不用工作),我听后问他最后落实的是哪一家,才知道Kyo找了一个卖保险的工作。晚间Kyo回宿舍之后我跟他说,我和刘长鸣说我不去了,反正他说他只需要找一个心理学系03的学弟,你和我谁去都一样,我还可以再申请一年。
Kyo当时没说什么,后来我和刘师兄发了电邮,并附上Kyo的简历(他的简历在我这里也有),之后我又去过一次富华大厦,想想当时真是不知天高地厚,我竟然打印出Kyo的简历直接呈上给这位日本女士(没记错的话,他们称她长泽小姐,后来才知道叫做长泽纪子),说我推荐这个朋友过来顶替我。长泽当场把我痛骂一顿,说你以为你谁啊,你都没进来你还敢乱推荐人。我没太多印象后来刘长鸣师兄是怎么帮圆场的,但是最终的结果是Kyo成功进入了这家公司。
没了工作,我在某次组会后和李老师问了下,说能否之后有什么项目我接着做,弥补一下研究的空缺,以便来年再申请。李老师人虽然很好,无奈一直在心理学系混得不太好,当时不多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都举步艰难,对我确实是爱莫能助。其实当时还有去比如蔚秀园之类的看过房子,但是最后还是没有成。这个时候已经到五月末快六月的时候了。
【狗屎运马上就要开始了】
某天中午,我在家园吃了饭出来,路过开水房前面那条路的时候,忽然听到后面俩女生在讨论新加坡。当时肯定没当回事儿,不过到那天傍晚,我突发奇想地拿着刘俊的电脑查了一下。那便是我第一次浏览到我后来的老东家以及后来的导师的主页。我当时依然比较心不在焉,不过发现有一个老师的研究的东西好像和我们在和清华大学合作的这项目的东西有些类似。于是我就随性地写了一封英文信,大概说了一下我们所做的东西的情况,因为毕竟是6月了,想想也没啥值得等待的。
大概就过了一天吧,我在电邮中发现一封不是太长的回信,是我后来的supervisor发过来的,说是对我的科研兴趣很大,顺带介绍了一下自己的科研情况,问我能否寄送一份材料过去,因为学校正好有年底12月的spring
因为答辩虽然完了,但是李同归老师的意思是我和刘俊的毕业设计都可以整理后做成文章投稿,于是我把这个初稿也寄送出去。后来这个文章在1年之后发表在国内的某心理学杂志,虽然不谈任何所谓的影响因子,但是这篇文章于我,于刘俊的意义,在于我们能够和李老师一同在杂志上发表一篇文章作为纪念,也算给我们参加李老师实验室的经历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到了7月初,大家都慢慢离开了。在45乙楼的最后一个夜晚(我应该是第二天下午回成都的火车),我在电邮里边发现一封电面的邀请,我看了一下同时cc的两个老师,其中一个居然是统计学方面的(后来我成为这个人的TA),我料定面试中应该有不少统计学的内容,又一想我这SPSS能拿得出手吗?算了,临时抱佛脚管不了那么多了,想起刘俊宿舍里边还有2本破烂的SPSS教程
回到成都的第二天下午,果断接到电面,不出所料,其中有些内容甚至正好是我在T7次列车上看到的,难得有一次答复得这么顺溜的英语!面试完之后给老师发了电邮,好像回复说对我感觉还可以。不过就这样一直到了九月份,发现还没offer,当然也没rejection。我好奇用手机打了这个系的秘书电话,说是电子offer早已发送了,而且过了答复日期。我说我没收到,结果小蜜很屌的说,那么你现在说你接受的话也行,我当然就说接受了。
10月收到纸质版offer之后,发现有teaching
我们三个人一起在中关村图书大厦下面那个什么渝香人家吃了一顿之后,想来,那算是我们三个在一起吃过的最后一顿大餐。10月24日是Kyo的生日,正好也是我飞回成都,这一天是到今天我和他(也是刘俊和他)的最后一次见面。至于我和刘俊,后来在2012年的最后一天他开着越野车来了北京,一起去五环上飚了车,那是后来的事儿。
虽然后面几个月没啥事儿,但是把驾照考下来了,听说我12月前往新加坡的时候,Kyo从电通辞职了(也就是说总共工作也只做了半年多),专心考研,不过考研之路走了2年,后来研究生完之后去读了博士,毕竟快七年没见他,不知道他后来是否变了个人。
至于在新加坡后来的很多事儿,可能早期的一些日志有所提及,那是另外一番天地,后来完成了从social
今天来看,读博士对我来说应该确实不算一个好的选择,我再次强调这里没有任何黑博士的意思,只是每个人的爱好和兴趣。往后的日子,有过打工,有过创业,经历了很多波折,完全走上了当初在学术界从未想过的道路。谈到这个狗屎运,我想了一下,无非有几点:
第一是当初在家园听到那两位MM(我甚至都没回头看过)的聊天是个关键,第二在李老师的实验室因为没人,所以“廖化做先锋”反而有了一篇文章(因为除了文章之外,GRE和GPA是太大的硬伤了),第三算是个机遇,我后来的老东家当时刚开始建设一个心理学系,没有外来人才(我去了才知道我是这个新建立的系的第一位外国学生),但是却又有足够的资金。
写到这里,我又去看了一下后来这家老东家的网站,如今在我敲开其大门之后,已经有很多中国学生,其中甚至不乏当年在我们心理学系的同门。我听说我离开新加坡之后没多久,该系不再为国外留学生提供MPhil而是只有PhD了,这个意味着未来的留学生可能没我们当年那么幸运。毕竟在华人心理学界,很多知名学校的PhD都不少,更何况这个东南亚的偏僻小系,可能他们中更多的人未来需要做Post
最后也感谢各位读了我上一篇文章,加我好友,文章写东西只是自己的很不成熟的想法,毕竟开拓本无止境,褒贬自有春秋。
源地址:http://blog.renren.com/blog/53851691/928347562?bfrom=01020340100
- 2014-05-29 07:56:28
- 2014-05-28 20:33:28
- 2014-05-25 07:56:28
- 2014-05-24 07:56:28
- 2014-05-15 19:26:28
- 2014-05-09 18:18:28
- 2014-05-06 18:36:28
- 2014-04-16 07:56:28
- 2014-04-15 09:09:28
- 2014-03-03 12:05: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