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岁的王绶琯院士和14岁的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

标签:
教育 |
分类: 从人大附中到大学社会 |
梦里江河的话:
从这篇报道里面,还挖掘出一段佳话:来自清华和北大的两个本科生,在同一生物课题展开研究。然后,各以第一作者在重要学术刊物发表一篇论文。然后,一起到斯坦福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然后,结为夫妻。然后。。。。
“90后”王绶琯院士的大科学战略视野
《中国科学报》记者
朱广清
20年前的1993年,国际编号为3171号的一颗小行星被命名“王绶琯星”。上个世纪90年代,王绶琯与苏定强等共创“LAMOST多天体光谱望远镜”方案,被列为国家“九五”重大科学工程项目。
1999年,王绶琯联名60多位院士专家,倡议并推动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建立。十几年来,他与郑哲敏、王乃彦、匡廷云、林群、黎乐民、周立伟等一批院士专家,为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的“科学苗子”铺设探究科学之路。
2013年1月12日,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科学教育思想研讨会暨王绶琯院士90华诞庆祝会在京举行。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遗憾
“2000年,作为科技俱乐部会员,人大附中高一学生洪玮哲走进我在清华大学的实验室。在读大学三年级的时候,他作为第一作者在美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主办的《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一般来说,博士生能发表一篇这样的论文足以获得博士学位。然而他同时还参与发表了多篇学术论文。后来,洪玮哲被美国斯坦福大学录取攻读博士研究生。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一位教授曾专门给我来函,为没有说服这位优秀学生去该校读博士研究生而深感遗憾。”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科技导师、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副院长昌增益在发言中说,洪玮哲只是科技俱乐部众多会员中的一位。
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所长黄力,这样表达他担任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科技导师的体会:“王老的科学教育思想有很多内涵,其中两点对我有很大吸引力。第一,去功利化。要求学生进入俱乐部主要为感悟科学,并不以‘应赛’为目标;第二,高度的科学性。俱乐部培养人才的方案缜密严谨,凝聚了王老对科学研究的感悟和对人才成长规律的深刻理解,这样的培养思路和模式,体现了令人赞叹的洞察力和前瞻视野。”
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的成才规律
王绶琯曾探究20世纪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奖者成才经历,注意到科学史上包括爱因斯坦、玻尔、海森堡、李政道等,在30多岁即进入成就高潮的现象带有规律性。据此他认为,杰出科学人才起步应在十六七岁的高中阶段,而禀赋,勤奋,机遇,是科学人才取得成功的三要素,机遇错失经常导致人才埋没。由此对志趣已明、禀赋已显、常规课程已难满足要求的学生,非常有必要为他们创造机遇。
人大附中校长刘彭芝、北京四中校长刘长铭、北京景山学校校长范禄燕等,相继讲述作为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基地学校,实践王绶琯教育思想的感悟:
其一,丰富了我国的教育体系。科技俱乐部的“科研实践活动”,形式上采取组织有志于科学的优秀高中学生,利用课余和假期,到优秀科研团队中进行时间跨度平均为一年的“科研实践”。其核心理念,是引导这一部分中学生走出校门,到科学社会中求师交友,以科会友。
其二,为即将到来的新科技革命准备后备人才的积极探索。其意义在于,科学探索精神得以在校园传承,一批科技教师在成长,一批批“科学苗子”在成长。
浩瀚太空有颗“科学启明星”
一批已在美国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留学的科技俱乐部老会员,通过视频表达敬意:他们尊称王绶琯院士为“科学启明星”。
北京市教委副主任罗洁说,“在浩瀚的太空中,有一颗明亮的星,就是王绶琯星。仰望星空,心向往之,我们基础教育工作者深深地感谢先生为青少年创新人才培养做出的贡献;我们爱戴先生,是因为先生为中国天文学做出的重大贡献;我们感激先生,是因为先生多年来积极倡导并率先垂范,为培养青少年殚精竭虑;我们崇敬先生,是因为先生的治学精神、奉献精神,以及深厚的人文修养,为广大中小学教师树立了光辉榜样!”
据不完整的统计,先后已有1500多名高中生参加过科技俱乐部的活动,450人撰写了科研论文、考察报告或实验报告,总计有153个科研团组650多位科学家担任学生的科研导师。
以上内容来自人民网:http://scitech.people.com.cn/n/2013/0128/c1007-20345184.html
转摘:
专访昌增益:发表在Nature子刊封面的漂亮成果
来自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昌增益教授研究组历经十载,从最初的体外实验,递进到体内实验,突破技术难题,成功捕获了一种酸性分子伴侣蛋白在酸胁迫下的“客户蛋白”,从而阐释了大肠杆菌抵御胃酸的机理。这项漂亮的成果已经公布于Nature
Chemical
Biology杂志,并被选为封面文章。为了更深入了解这一最新成果及其背后的故事,生物通特联系了昌增益教授,就读者感兴趣的问题请教了他。
(以上省略若干字)
当谈到研究思路的时候,昌教授说,“我们实验室研究细菌HdeA分子伴侣蛋白抗酸机制已经有大约10年时间了。最初是由我实验室的本科生洪玮哲(清华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系)和吴叶(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分别开展了此项研究,他们俩人都非常优秀,现在都在美国斯坦福大学读博士(并且已经结为夫妻!)。
他们两人各自发表了一篇第一作者论文如下:
Hong, W.(洪玮哲),
Jiao, W., Hu, J., Zhang, J., Liu, C., Fu, X., Shen, D., Xia, B.,
and Chang, Z. (2005) “Periplasmic Protein HdeA Exhibits
Chaperone-like Activity Exclusively within Stomach pH Range by
Transforming into Disordered Conformation”, J. Biol. Chem.,
280(29):27029-27034.
Wu, Y.(吴叶), Hong, W.(洪玮哲,并列第一作者), Zhang, L., and Chang, Z. (2008)
“Conserved Amphiphilic Feature Is Essential for Periplasmic
Chaperone HdeA to Support Acid Resistance in Enteric Bacteria”,
Biochem. J., 412:389-397.
之前这两位本科生的研究主要是利用体外系统开展的,我们发表在Nature chemical
biology的封面文章是在活细胞内开展的。这是一项非常漂亮的从体外到体内的递进研究工作。但在体内获得的发现却是全新的,不是我们预期的。体现了科学发现的不可预测性。”
转摘:
【北京日报】半个世纪的科普课
明天,王绶琯将迎来90大寿,他的学生在世界各地为恩师贺寿。其中有一个学生叫洪玮哲,2000年在人大附中读高一时,他加入了青少年科技俱乐部。很快,王绶琯就发现这个孩子的天赋,他甚至亲自写信向清华大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研究所推荐这名高中生。最终,洪玮哲被清华免试录取。他也没有让王绶琯失望,读大三时,就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在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
来自:http://www.cas.cn/xw/cmsm/201301/t20130114_3749770.shtml
- 2013-01-09
- 2012-12-16 10:36:26
- 2012-11-27 18:12:06
- 2012-09-20 10:52:28
- 2012-08-24 10:55:16
- 2012-07-21 15:02:28
- 2012-07-02 12:50:28
- 2012-04-27 12:56:21
- 2011-11-14 07:52:26
- 2011-08-24 17:22:26